我國有眾多很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但他們的表現力卻不盡相同,以在上海具有較大影響的滬劇、越劇和京劇相比較,我們就不難發現其中的差異。滬劇演現代戲、西裝旗袍戲是它的強項,但演古裝戲,不論是才子佳人戲還是帝王將相戲卻顯得難以勝任;越劇正好相反,演古裝戲,特別是才子佳人戲是游刃有余,演帝王將相戲則力不從心,演現代戲更是鮮有成功之例。而京劇則不同,不論是古裝戲、現代戲,還是才子佳人戲、帝王將相戲,甚至是西裝旗袍戲,它都能表現得淋漓盡致,顯示了作為國劇的強大的表現力。
同樣是戲曲,為什么會造成這種差異呢?排除演員個人能力對戲劇表演的影響,僅就一個劇種本身的特點來看,我認為影響戲曲表現力的主要有兩大因素,即唱腔和念白。
第一,角色的發聲方法與戲曲音樂音域的寬窄對戲曲的表現力具有重大的影響。
我們都知道京劇的行當齊全,不僅有生旦凈末丑,而且還可細分出老生、小生、老旦、青衣、花旦等等。不同的行當發聲方法及行腔都不一樣,有本嗓,有假聲,還有真假結合的發聲方法,因此具有能很鮮明地表現角色的能力。老生的穩重,小生的飄逸,青衣的端莊,花旦的俏皮等等,都能通過演員各具特點的唱腔表現出來。
京劇音樂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它的音域非常寬,在西洋唱法中通常被看成一個難點的高音C,京劇演員一般都能唱到,更有一些優秀的演員能唱到高音E,甚至是高音F。音域的寬廣大大豐富了京劇音樂,大大增強了京劇的表現力,這也是在京劇演出中喝彩聲大大超過其他劇種的一個重要原因。
反觀滬劇,沒有行當,發聲方法也比較單一,基本上用的是本嗓。同一個演員既可以演青年,也可以演老年,而用的卻又是同一種發聲方法,缺乏角色特點。此外,滬劇唱腔的音域十分狹窄,通常只有一個八度。這些缺陷使滬劇音樂的表現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因此在演唱過程中缺乏像京劇那種蕩氣回腸的、讓人禁不住要喝彩的高點和高潮。
越劇因先天的原因,缺乏陽剛氣,行當自然也不齊全,因而也影響了它的表現力。曾有有識之士對越劇進行改革,開創了男女合演的先河。想法固然很好,可惜只想到了引進男演員,而忘了創作設計適合男演員的唱腔音樂,結果還是男唱女腔,效果不佳。從當今舞臺來看,男演員僅存一個趙志剛,也是因為他的陰柔,他也沒有跳出模仿“尹派”的圈子。男女合演并沒有改變女子越劇的現狀,也沒有給越劇帶來陽剛之氣,男演員依然是可有可無,甚至是多余的。
第二,念白在戲曲表現力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京劇的念白分京白和韻白,分別用于演現代戲和古裝戲。韻白是現實生活中不存在的語言方式,因此,盡管存在誤解,但觀眾更相信“古代人就是這樣說話的”,于是,用韻白演古裝戲便更能引人入勝,更具表現力。
滬劇沒有韻白,它只有一種念白,和現代生活中的滬語基本一致,因此,演現代戲觀眾很認可,然而演古裝戲,觀眾就會下意識地感覺“不像”。
越劇也只有一種念白。越劇俗稱“紹興戲”,但它的念白與現代的紹興話卻有很大的不同,它更像是一種浙江官話,加上越劇念白特有的委婉,因此更接近于韻白,于是,演古裝戲便得心應手,而演現代戲就總讓人感到缺了點什么,甚至會讓人有點“怪怪的”感覺。
綜上所述,一些地方戲曲由于在唱腔和念白上存在的缺陷,致使它們的表現力受到了限制,不能像京劇那樣在舞臺上大放異彩。尤其是滬劇,這種缺陷特別明顯,以至從本質上講,它還沒有擺脫草根文化的屬性,觀眾群的文化層次相對也不高。
為了適應廣大民眾不斷升高的文化需求、保持地方戲曲的生存和發展,對戲曲進行包括唱腔、念白在內的方方面面的改革是必需的。當然,這種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甚至要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如果沒有這種改革,地方戲曲逐漸被逼退出歷史舞臺就絕不是駭人聽聞的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