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實力,這是我最近考慮最多的問題。一個原因是這一兩年來中國政府常講軟實力。另外這一年來媒體上說中國政府要花多少多少千萬,為了把中國的聲音在世界上發出來,要建立新媒體,包括在國外的媒體上做宣傳。再一個原因是我自己的公司也有一些參與,我們在和文化部做項目。外界對中國的反應,對中國很重要。我自己經常想這個事。
如果要為“軟實力”明確定義,我覺得就是一個國家對于其他國家人的心理影響。它能夠通過自己的價值觀念,通過非物質的形式去給人影響。比如說世界上很多人愿意移民美國,這就是軟實力影響。為什么?第一住在美國很舒服,第二你到了那里感覺自在。不光是中國人,外國人包括歐洲人很多也這樣覺得。講軟實力,我覺得應該看到世界上軟實力第一的還是美國。首先在經濟方面他們有實力。沒有這個,軟實力也不會有。在影視傳媒娛樂領域,他們是有軟實力的。美國擁有軟實力的原因是他們的媒體特別發達。他們有好萊塢電影,新聞鏈,出版和網絡都很繁榮。
中國軟實力不夠發達有很多原因,其中之一就是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只談中國的事情、中國的人。我們和好萊塢比一下,很典型的好萊塢故事是:一個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是的人,通過挑戰,最后成為一個有尊嚴的人。這個人越是非主流越有個性越好,他的挑戰越大越好。每個人看了這個故事都想:這個人,沒有錢,事業也不是很成功,和我一樣,但是這個人通過挑戰成功了,觀眾看了很舒服,老百姓自己很高興——很多好萊塢電影都是講這類故事。中國自己很少有這樣的電影,所以在世界上吸引力不大。我們看中國最出名的電影,比如張藝謀的電影,作為外國人,除了看功夫好看打得好看,很難把自己放入故事角色。多數中國電影只是講中國自己的事,而不是講人類的事。
也許要看到中國文化本身有一種東西,是它自身有的。中國是多層復雜的,有時候我總是覺得中國文化是一個整體,不那么容易讓外人理解。比如紅樓夢,它是最好的作品之一,最受歡迎和最有影響的,但是外國人基本上看不懂也不會欣賞。紅樓夢講的都是中國社會的,那些問題不是所有國家都有,我覺得這是一個難點。我1995年到北京,一直做跟文化有關系的項目:雜志、網站。我發現西方年輕人來北京,他們先找搖滾樂,中國搖滾樂有幾個好的,但是不多,搖滾不是中國的東西,它不太適合中國人的生活方式。那些西方人如果找不到搖滾,去找什么呢?中國有自己古老的東西:京劇、昆曲。這些年輕人他們對中國古老的不感興趣。其實這不只是中國問題,英國年輕人也不喜歡莎士比亞。中國的老東西都是政府來做。CCTV9,他們介紹說我們的京劇是這樣,其實他們還是用很老的辦法去做,沒有人創新,沒有人去想怎么去介紹給外國人。這個本身特別難。京劇你沒有從小聽,長大了聽覺得特別難懂聲音很怪,我自己是這幾年才開始感興趣。我覺得要是頭幾年能看到好的曲藝演出就更好了。如果有人用一些現代的方式介紹,我可能更早感興趣。對外國人,中國文化本身就難進入,加上它的包裝不太清楚是針對誰——你光是說這是京劇、近代的,放在電視上基本上就是給你放,沒有去解釋它好的地方,這是不夠的。
還有一種東西很有意思,意大利咖啡,意大利最牛,應該說意大利的咖啡吧最漂亮。Espresso,Capuccino,Late都是他們發明的,但是星巴克是美國人發明的。意大利人看不上這種咖啡館,它卻風行世界。這很值得中國人學習。中國人有茶,為什么茶館沒有風行世界?現在是個機會,茶的好處開始流行。美國人現在特別喜歡茶,普洱茶,烏龍茶。如果再過5年有一個星巴克做茶,可能還是美國人發明的。為什么?你看北京的茶館,都是按照老一套做的,傳統風格的,房子一定是老式的。就像書法,一定是掛在墻上。沒有人去想怎么讓茶館使所有人,哪怕不是中國人,都覺得好和喜歡。如果5年后茶館在全世界普及,很可能還是美國開的。星巴克能把別人的東西做成世界品牌,中國有沒有做出世界品牌?為什么中國沒有一個世界有名的星巴克一樣的品牌?
中國菜也是有很大的軟實力,它和中國茶是一樣的。中國菜在國外很差,難吃。可能他們覺得外國人不接受真正的中國菜。我自己有經驗:每次回約堡都帶父母去吃中國餐館。他們很喜歡中國菜但是自己不知道怎么點菜。有一次我們一起去中國餐館,我點了皮蛋。那個服務員說別點,他們不會喜歡。我說我要。然后他說不不不你們不會喜歡——很奇怪,那個中國人堅持認為我們不能接受。中國菜應該是個很大的軟實力,它還沒有達到它內在的可能。
在中國,漢族占90%,人人有“大中國”的感覺,歸屬感很強。這有助于發展一個國家,但是對于軟實力來說,它比較單元。單元,成了慣例,這種感覺在中國特別明顯。舉個例子:前兩周我去河北,下雪,車出事故,我在河北迷路了。在收過路費的服務站我走錯了,進了大卡車的通道。我處理了這事兒然后和收路費那些人一起吃飯。有半個小時,大家一直在聊天,一直都在用筷子。然后一個女的問我:“你能說漢語么?” 這不是第一次,我經常遇到這么奇怪的問題。我當時想她腦子里在想什么?我們不是一直在說中國話么?她問的是什么?我常遇到這樣的事,你明明在用筷子吃飯,服務員過來問你要不要刀叉?如果他/她不意識到你是外國人,大家就一直吃飯聊天,一想到哦你是外國人,眼前看見的東西就都不見了,腦子里就變成:他是外國人一定不會說中國話。我有個朋友告訴我,他跟一個中國人用漢語問事情,那個人回答他對不起我不會說英語。這個是很中國的現象,我在別的國家從沒有這個情況。當然,在北京、上海等比較多元化的地方,人們已經習慣了,看老外已經看膩了,沒這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