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動議到寫作,到出版,歷經三年,一套共33本、近700萬字的海派文化叢書,在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舉辦之際正式面世,作為一份大方而高雅的文化禮品奉獻給來自世界各國的朋友和對海派文化熱愛者。
上海是海,“海風最瀟灑,海浪美如花。海水無限量,海派有文化。請把海浪花,帶回你的家。”海派文化叢書主編、上海大學海派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李倫新日前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編輯出版這套叢書的動議,緣起于我國申辦2010年世博會成功的喜訊傳來。面對世博會期間將有7000萬中外賓客來到上海,作為東道主不只是要迎來送往,總還要準備讓客人帶些東西回去。編一套海派文化叢書,使以海派文化為重要特色的上海城市文化得到比較全面系統的梳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繁榮發展的新情況新經驗,這或許能成為來滬參觀世博會的海內外游客帶回去的禮品之一。
作為廣有影響的海派文化研究中心,這一動議一提出就得到已故學者王元化,以及徐中玉、錢谷融和嚴家棟先生的充分肯定并擔任叢書顧問。上海大學和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獲悉后熱情支持,并給予資金方面實質性的幫助。同時,文匯出版社表示全力以赴做好編輯出版發行工作。
為上海立傳,為海派文化弘揚,有關作家、學者紛紛參與。鄧偉志、胡申生、錢乃榮等“開頭炮”——《上海方言》、《海派書畫》、《上海婚俗》等6本書很快與讀者見面。接著,楊揚等的《海派文學》、沈寂的《上海電影》、程乃珊的《上海先生》、沈嘉祿的《上海人吃相》、錢勤發的《海派大律師》等在第二年的上海書展上集體亮相。最后,俞天白的《海派金融》、許平的《海上楷模》、樓耀福的《海上尋珍》、惜珍的《上海老板》等在上海世博會開幕期間面世。自此,涵蓋了上海開埠以來的建筑、金融、民俗、風尚、電影、戲劇……方方面面,基本囊括能反映海派文化的這套共33本叢書全部出齊、完美登場。
上海對外交流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鄭家堯稱贊這套海派文化叢書的“創意”使人為之精神一振,耳目一新,對從事文化工作的人來講是“思之無緒的良策,事之無措的善舉”。他總結其創意特色有三:一是縱橫馳騁,自成體系;二是敘述簡潔,形式新穎;三是內容豐富,面向大眾。叢書博采眾長,以紀實為主,又兼顧史料的真實和文字的優美,采用圖文并茂的編輯方法“合三為一”,使之成為一套研究上海、介紹上海的新穎書籍。
此套叢書,既有宏觀的研究和闡述,又有具體的描繪與剖析,向讀者展示了一幅絢麗多彩的海派文化起源、發展、形成、深化的歷史長卷,令人信服地得出這樣的結論:海派文化造就了被譽為“東方巴黎”和“東方明珠”的上海,形成了“海納百川”、“精明求實”、“寬容趨新”等上海人的社會人格。可以說,叢書既是研究上海的學術著作,又是介紹上海的通俗讀本,且具有書柜藏書和案頭工具書的雙重功能。
作為海派文化叢書的主編,李倫新最后告訴記者,這鋪展成片的33本叢書,就像是海上那靈動晶瑩的海浪花,多么令人喜愛。他想到應該感謝那些愛花護花使者們,是他們的心血使海浪花如此美麗動人。同時,他熱誠期待著專家學者和廣大讀者對這套海派叢書“評頭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