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試通過對“縝”字的考據,對其字義的來源和發展作一個簡單的梳理,進而加深對“縝”字演進過程的理解,在閱讀和書寫中更加準確地把握“縝”字的含義和用法。
關鍵詞:縝;義項;通假
“縝”,《現代漢語大詞典》對其解釋為:①麻縷。也指苧麻一類的植物。②細致。如“縝密”。[1]
“縝”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并不屬于常用字,以其為詞根所組成的復合詞有:縝致、縝匝、縝潤、縝紛、縝密等。這些復合詞中,也只有縝密的使用頻率相對來說較高一些,其他的詞只在古籍中才能見到。而用“縝”來指稱麻縷這種情況一般也見不到。反而是另外一種用法即用“縝”來表示發黑的例子比比皆是。如謝朓的《晚登三山還望京邑》“有情知望鄉,誰能縝不變?”《辭海》中對“縝”的解釋是:①細致。見“縝密”。②通“鬒”,黑發。[2]到底“縝”的這些義項從何而來,又是如何發展的?本文試圖通過對“縝”這個字的考據,希望能夠對其字義的來源和發展作一個梳理。
《說文解字》中并未記載“縝”這個字,查閱其他字書,則有如下記載:《廣雅》“縝,纑縷也”,又“縝,黑也”;《方言》“纑謂之縝”;《廣韻》“縝紛”。《廣雅》和《方言》都解釋為纑,“纑”《說文》釋為“布縷也”[3]。這可能是“縝”的真正的本義,但是這個意思在文獻中找不到例證。在文獻記載中,“縝”最早是見于《禮·聘禮》:“縝密以栗。”注云:“縝,緻也。”《孔子家語·問玉》里:“縝密以栗,智也。”注:“縝密,緻塞貌。”“緻”在《說文解字》中的的解釋為:“密也。”[4]可見,“縝”在最初表示密致的意思。“縝”表密致之意還見于許多的文獻材料,如《宋史·李侗傳》:“講學切在深潛縝密,然后氣味深長,蹊徑不差。”《文選·顏延之〈祭屈原文〉》:“蘭薰而摧,玉縝而折。”李善注引《禮記》鄭玄注:“縝,緻也。”清代二石生《十洲春語》卷上:“醇如酒,挹之而醺;縝如玉,捫之而潤。”清代金農《張二丈以白苧見遺感作十韻》:“其長四丈闊尺五,縝密何減冰蠶絲。”“縝”的這種細致密致的意思還可以用于形容人的心思和性格。如《南史·孔休源傳》:“累居顯職,性縝密,未嘗言禁中事。”又如宋代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子美寄太白云:‘何時一樽酒,重與細論文?’細之一辭,譏其欠縝密也。”《宋史·李侗傳》中也有這樣的記載“(侗)性縝密”。
在密致這個意思上,“縝”跟“稹”實同一詞。“稹”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稹,穜穊也。從禾真聲。《周禮》曰:‘稹理而堅’。” [5]徐鍇曰:“穊,密也。”段玉裁注曰:“此與鬒為稠發同也。引申為密致之稱。”《考工記·輪人》:“稹理而堅。”注:“稹,致也。”段玉裁曰:“致,今之緻字。”《爾雅·釋言》:“苞,稹也。”注:“今呼物叢者為稹。”孫炎注:“物叢生曰苞,齊人名曰稹。”《詩經·唐風·鴇羽》:“集于苞栩。”毛傳曰:“苞,稹也。”鄭玄箋曰:“稹者,根相迫迮捆致也。”《文選·郭璞江賦》:“橉杞稹薄于潯涘。”注引《字林》:“稹,稠穊也。”“稹”和“縝”二字都以“真”為聲符,都可以表示密的意思,在古代,這兩個字在表細密這個意思上是相通的。
另外,與“縝”“稹”這兩個字同源的字還有“槙”字。《廣韻》:“槙,木密。”《詩經·唐風·鴇羽》:“集于苞栩。”毛傳曰:“苞,稹也。”《釋言》:“稹,本作槙。”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的“”下注曰:“稠者多也。禾稠曰稹,發稠曰鬒,其義一也。”[6]所以析言說之,“縝”則表示織物密致,“稹”表示的是禾密,而“槙”則表示的是木密,這也是根據其形符所做的區分。但是渾言論之,則這三個字在表示細密的意思上是相通的,可以通用。《周禮注疏》:“與之植筑城槙也,槙又作稹。”《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中又有“稹,本又作縝,之忍反。”所以在《新華字典》里在“縝”條里標明“同稹”,在“槙”條中也標明“古同稹”。但是在漢以后的文獻中,“稹”與“槙”這兩個字在表示細密意義上已經不多見,直至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再用這兩個字來表示“細致”的意思,只剩下“縝”來單獨承擔。
以上是“縝”這個字表示“密”的意思時的大概情況。此外,縝還有另外一個義項就是黑。《廣雅·釋器》:“縝,黑也。”又有唐代蘇鶚 《杜陽雜編》卷中:“時有處士,伊祁玄解,縝發童顏,氣息香潔。”《太平御覽》第二十二卷引《南荒錄》文云:“新州男子婦人,皆縝發如云,謬洛,以灰投水中,遂就水而沐之。”謝朓《晚登三山望京邑詩》:“誰能縝不變?”清代魏禧《答菊》中有:“內房羅寵女,縝發耀鴉翎。”這些都是用“縝”來表示黑的意思,尤其是與發連用來形容頭發的烏黑亮澤。
縝的本義是“密致”,那么為何后來又能用來表“黑”之義,并且這兩個意思之間看不出有什么引申的關系。既然“縝”表黑的義項不是從本義中引申而出的,那就有著另外一種可能,就是作為通假字或假借字來表示語言中另一個詞的意思。在《說文解字》中我們可以看到,有這樣一個專門用來表示頭發烏黑的字,那就是“鬒”。“鬒”字并沒有出現在《說文解字》的“髟”這一部,而是在“”這個字下作為或體現的出。《說文解字》“”下曰“稠發也,詩曰:發如云。或從髟,真聲。”段注曰:“《庸風·君子偕老》文,今詩作‘鬒’,蓋以或字改古字也。”[7]《毛詩》傳曰:“鬒,黑發也。”《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須眉。”《釋文》:“鬒,黑也。”“鬒”字也有一個或體,那就是“黰”。《說文解字注》中云:“黰,又其(鬒)或體。”《康熙字典》中也有:“黰,又一作鬒。”《左傳·昭公二十八年》:“昔有仍氏生女,鬒黑而甚美。”有的版本也作“黰黑而甚美”。疏曰:“黰即鬒也。”從這里可以看出,“鬒”有兩種解釋:《說文》里將“鬒”作為“”的或體字,而“黰”又是鬒的或體,那么鬒,黰的意思應該與“”一致,為稠、多之義。根據對“鬒”的形體分析,從“真”得聲的字有一類是含有“多盛”的含義的,如上文所說的“縝”“稹”和“槙”,“鬒”表示“稠發”應該是合理的。王力的《同源字典》里也說:“‘髟/周 ’是‘稠’的分別字,以別稠密的‘稠’,‘ 髟/周 ’來自‘稠’與‘鬒’來自‘稹’同理。”這就是說“鬒”是在“稹”之后專門用來表示“頭發稠密”的意思,以便于與“稹”區別開來。但是一般注釋家都根據文意將之解釋為黑。并且根據“鬒”的或體字“黰”,其形符也是“黑”。因此孰是孰非也難以論定,于是也有人綜合了這兩種解釋,即頭發又黑又密則謂之“鬒”。如上面所提到的《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中“有君子白皙,鬒須眉”這句話,鄭玄注云:“美發為黰。”服虔注云:“髪美為鬒。”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中也說:“黰正謂稠發,發多且黑而貌甚美也。服杜皆云美發為黰,不言黑發。”[8]但是后世用“鬒”時都是取其黑之意的。如蘇軾曾作詩《永和清都觀謝道士童顏鬒發問其年生于丙子蓋與予同求此詩》;又如宋之問的《早發始興江口至虛氏村作》:“鬒發俄成素,丹心已作灰。”《紅樓夢》第二十四回:“那丫頭穿著幾件半新不舊的衣裳,倒是一頭黑鬒鬒的好頭發……”
既然“鬒”即是專門用來表示黑發之義的字,那么何必再用“縝”這個字來重復表示黑發的意思呢?“縝”字的本義跟黑沒有什么關系,并且“縝”與“鬒”都是從“真”得聲,讀音一樣,那么“縝”所表示的黑的義項是與“鬒”字通假而來是完全有可能的。《文選·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中:“誰能縝不變?”注曰:“縝,與鬒同。”《左傳·昭公二十六年》:“有君子白皙,鬒須眉。”字亦作“縝,黰”。亦可證明“縝”與“鬒”是通假字。雖然“縝發”“鬒發”這兩個詞都基本在現代漢語中消失了,但是“黑”做為“縝”字的其中一個義項卻被保存了下來。
注釋:
[1] 《現代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53頁。
[2]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年版,第2970頁。
[3][4][5][6][7][8] (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660頁、第654頁、第321頁、第424頁、第424頁、第424頁。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