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考證平昌方言的14個本字,從音韻和文獻出發(fā),按照音義結(jié)合原則,確定了平昌方言中一些詞語的本字。
關鍵詞:平昌方言;本字;韻書
平昌縣位于四川省東北部,是巴中市統(tǒng)管的三縣一市中的一縣。這是長江小支流的巴河和通河的匯合處,同時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早期早期領導人之一劉伯堅的故鄉(xiāng)和紅色革命區(qū)。這里屬官話區(qū)的西南官話方言區(qū),其語音系統(tǒng)包括23個聲母,37個韻母,4個聲調(diào)(陰平55,陽平21,上聲42,去聲214)[1]。其詞匯與普通話相比,也有很多不同之處,特色之一就是有許多古香古色的古語詞,但人們常常是只知其音不知其形。本文從平昌人常用的口語詞中挑出若干例,考其詞形。為了行文的方便,這些詞語將按其方言音的首字母順序排列,注音方式采用漢語拼音注音法,字母后的上標為聲調(diào)。
1.矬cuo21不單用,與“矮”組成短語“矮~~”[2],表示身材矮小。如:他們家里的人個個都長不高,都是些矮矬矬。《集韻》平聲戈韻,沮禾切,“《廣雅》:短也”。
2.跍gu55蹲。如:才~了一哈哈兒腳就發(fā)酸了,看來身體在走下坡路了(才蹲了一小會兒,腳就感到酸疼,看來身體越來越不好了)。《廣韻》平聲模韻,苦胡切,“跍,蹲貌”。《類篇》:“空胡切,蹲貌。”
3.摎jiu214 ①用手擰。如:幫他~下毛巾,他手使不到力;把水龍頭~緊點,免得漏水。②物體相糾結(jié),不易分開。如:那兩棵老樹的根長著長著就~到一起了。《廣韻》古肴切,平聲肴韻,“束也,撓也”。《唐韻正》:“摎,力求切。”《說文》:“摎,縛殺也。從手翏聲,居求切。”段注:“縛殺者,以束縛殺之也……引申之凡繩帛等物二股互交皆得曰摎,曰絞,亦曰糾。”《管子》:“朋友不能相合摎而可乃可圖也。摎,交入也。”《揚子云集》:“死生相摎,萬物乃纏,故玄聘取天下之合而達之者也。”
4.撩lao42 ①取、拿。如:熱得哦,什么天氣,讓不讓人活了,幫我把扇子~過來。②高舉:刀~起多高(刀舉得很高)。③扛、以肩或背負物:那塊木頭好大,要幾個壯漢才~得起。④憑借、靠:張媽媽嘴巴長得很,經(jīng)常~到半截話就到處亂說(張媽媽喜歡說是非,經(jīng)常憑借聽到的不全的話到處傳播)。《集韻》上聲晗韻,魯皓切,“取也”。《玉篇》:“力條切,手取物。”
5.癆lao214 ①毒、毒害。如:蟲都遭農(nóng)藥~死了;斷腸草是~人的。②中毒:見到什么就往嘴巴里送,謹防遭~到。《方言》:“凡飲藥傅藥而毒,南楚之外謂之瘌,北燕朝鮮之間謂之癆。”《廣韻》去聲號韻,郎到切,“《說文》曰:朝鮮謂飲藥毒曰癆”。《集韻》郎刀切,豪韻去聲,“朝鮮謂中毒曰癆”。《蜀語》:“以毒藥藥人曰癆。”
6.躴lang55 ①身材瘦長:~筋筋,瘦殼殼,一頓要干幾缽缽(諺語)。[3]②身體瘦弱:凳子上坐著個男人,~巴巴的(屋子里坐著一個很廋弱的男人)。③幼小:兩個大點的都去參軍了,屋頭就剩個~巴兒(家里只剩下最小的孩子)。《廣韻》平聲唐韻,魯當切,“躴躿,身長貌”。《集韻》平聲唐韻,盧當切,“長身也”。《玉篇》:“躴,力當切,躴躿,身長貌。”《類篇》:“虛當切,長身也。”《御制文集》:“躴躿而不覺其長者,侏儒而不覺其短者。”
7.蔑mie55言人或物小。如:那么大一堆蘋果,他只是試探試探地拿了個最~的;幼兒園里頭就他家的小孫女~些(幼兒園里面他家的孫女最小)。《方言》:“木細枝謂之杪,江、淮、陳、楚之內(nèi)謂之篾。”郭璞注:“篾,小貌也。篾與蔑同。”《蜀語》:“凡言人物小謂之蔑。”《法言》:“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三國志》:“嗟臣蔑賤,惟昆及弟。”
8.sa21 ①液體、細碎顆粒到處灑落。如:你是怎么吃飯的呢,米~得到處都是?②拋(撒掉,引申指浪費):不好吃也不要這樣拋~呀。《說文》:“ ,散之也。從米殺聲,桑割切。”段注:“是本謂散米,引申之凡放散皆曰 亦省作殺。”
9.趿sa21 穿鞋時不提起后幫,像穿拖鞋一樣直接踩下去。[4]如:鞋子~起走路容易穿爛(拖著鞋走路容易磨破)。《說文》:“趿,進足有所擷取也。從足及聲,蘇禾切。”《廣韻》蘇禾切,合韻入聲,“進足”。杜甫《短歌行贈王郎司直》:“西得諸侯棹錦水,欲向何門趿珠履。”《杜詩詳注》:“趿,先答切,一作颯。”元吳西逸《梧葉兒·京城訪友》曲:“塵土東華夢,簪纓上苑春,趿履謁侯門。”“趿”又作“靸”,《說文》:“靸,小兒履也。”《六書故》:“今人以履無踵直曳之者為靸。”《一切經(jīng)音義》卷十四:“今江南謂靴無頭者為靸。”桂馥《說文義證》引顏注云:“靸謂韋履頭深而兌,平底者也,今俗呼謂之跣子。”所以靸本來是指古代小孩子穿的鞋子,前幫深而覆腳,無后幫,后亦指形制與之類似的拖鞋。再后來引申為動詞,像穿拖鞋一樣穿有幫的鞋叫靸,元秦簡夫《趙禮讓肥》第一折:“破麻鞋腳下靸。”[5]《儒林外史》第十回:“他靸了一雙釘鞋,捧著六碗粉湯。”曹禺《日出》第三幕:“小東西掛在那里,燭影晃晃照著她的腳,靸著的鞋悄然落下一只。”
10.搡sang42 ①用手或者拳頭頂、推。如:我的拳頭沒有長眼睛,~到哪個我不負責的哦。②用惡毒的語言頂撞、回擊。如:你最好給我識相點,不然我~你兩句讓你半夜都睡不著。《集韻》四浪切,宕韻去聲,“摚也”。 摚:頂、撞。《警世通言》:“(亡八)將玉姐摚跌在樓上。”《類篇》:“四浪切,摚也。”《儒林外史》:“(和尚)被丁志~了一交。”
11.趖suo55 ①溜,滑行:~~板兒(一種可供兒童坐著滑行的斜木板,兩旁有扶手);腳底下一滑,~下去好遠。②悄悄跑掉:會還沒開完就~了一半人。《集韻》平聲戈韻,蘇禾切,“《說文》走意”;《重修玉篇》:“趖,先過切,走貌。”《廣韻》平聲戈韻,蘇禾切,“趖,疾”;《欽定音韻述微》蘇倭切,歌韻,“疾也,又走意”;《花間集》:“頭蘆酒席鋪葵席,豆蔻花間趖晚日。”
12.萎()wei55精神不振。如:這個老頭兒這幾年簡直~了(這個老頭兒這些年完全沒精神了)。[6]《說文解字》:“,病也。”段注:“《廣韻》曰:
,枯死也;萎,焉也。萎古今字。”《廣韻》平聲支韻,於為切,“枯死”。《集韻》平聲支韻,邑危切,“枯死”“病也”。《宋詩記事》:“庭梧驚秋風,葉葉凋萎紅。”《金石例》:“纖巧其氣,萎而不振。”《御定全唐詩》:“蔓草將萎絕,流年其奈何。”
13.抈yue21用手折斷條狀物叫“抈”。如:那個小孩的勁真大,居然把一根鋼條給~彎了。《廣韻》魚厥切,入聲月韻,“抈,折也”。《說文》:“抈,折也。”《集韻》魚厥切,入聲月韻,“《說文》折也”。《玉篇》:“午厥切,折也。”漢揚雄《說文釋例》:“吾鄉(xiāng)謂兩手執(zhí)草木拗而折之曰抈。”《新方言》:“今人謂以手折物曰抈。”《太玄·羨》:“車軸折,其衝抈,四馬就括,高人吐血。”
14.奓zha55張開,主要指嘴、腳張開。如:~巴口(口無遮攔、隨意講話的人);不要把腳~開。《廣韻》平聲麻韻,涉加切,“張也”。
以上試對“跍”等方言字的本字進行了試考證,主要是通過韻書和文獻資料加以佐證,難免會有一些考慮欠當之處,音韻契合上或許也存在一些問題,這里只能暫且將以上14個字的本字作以上考訂。
注釋:
[1] 參見楊容《巴中方言研究》,四川師范大學2009年碩士論文。
[2][3][6] 參見李國正《瀘州方言本字考》,《語言研究》1988年第2期。
[4][5] 參見李愛國《湖北嘉魚方言本字考證》,《咸寧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本欄責編:夕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