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黑格爾《美學》因其強大的哲學思辨能力與體大思精的構架,一直以來被視為美學史上的經典名著,但是黑格爾在致力于運用科學方法論證問題的過程中,也經常會對科學方法本身產生質疑與困惑。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凸顯的研究方法與結論之間的悖論,即方法的科學并沒有保證其觀念的正確,從而對“主體性”問題進行批判,由此指出黑格爾主體性哲學的困境。
關鍵詞:研究方法;困境;自由理性;主體性哲學
黑格爾在《美學》中對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圍的清晰界定、根據研究內容對研究方式的甄選,在概念基礎上給出的分類,其界定之準確,分析之嚴謹,思考問題之全面細致,展示了強大的哲學思辨能力。與此同時,黑格爾在理性的思辨中也充滿了精致瑰麗的文學性表述。因此,黑格爾的《美學》一直以來被視為體大思精的美學經典著作。但是,黑格爾在分析具體問題時仍然存在問題,即方法的正確并沒有保證其觀念的正確。本文以此為切入點,分析黑格爾在《美學》一書中研究方法與結論之間的悖論,從而對“主體性”問題進行批判,指出黑格爾的主體性哲學的困境。
一、黑格爾的困惑:
科學的方法能否保證結論的完善
一直以來被認為是德國唯心主義集大成者的黑格爾在研究藝術哲學具體問題時,非常注重研究方法的科學性。在《美學》一書中,黑格爾堅信科學的方法能保證問題研究的正確性,但在分析具體問題時,黑格爾不時感到懷疑。因而在一些問題上,黑格爾也沒能把問題解決,而是將其懸置存疑。在序論中,黑格爾在論及如何用科學方法研究藝術哲學問題時就充滿了懷疑與不確定。
黑格爾《美學》一書的目的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美的藝術?!坝每茖W的方法進行研究,就必須從研究藝術美的概念開始。”[1]但問題也隨之而來,我們從哪里得到這種概念呢?“按照哲學方法,必須證明這個概念是真實的,必須證明它是必然的?!盵2]“對每門哲學進行孤立的研究,都必定遇到兩個問題:第一,這個對象是存在的;其次,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盵3]“一般內在界的觀念和知覺的對象是否存在?這種對象是否由主觀意識創作的:主觀意識把這種對象擺在自己面前省視的方式是否符合對象的自在自為的實質?這種疑問引起了人們提出一個更高的科學要求,就是:縱然我們好像覺得一個對象是存在的,或由這么一個對象,我們還必須按照這個對象的必然性來把它加以說明或證明。”[4] 與此同時,還必須回答一個問題:這個對象究竟是什么。
在這里,黑格爾就提出了對一切個別部門的哲學如果孤立地進行研究,所遇到的難題:如果要說明對象的必然性,就必須證明它是某些前提或先行條件的結果,這些先行條件,如果按照它們的真實概念來推演,就會以科學的必然性生發出我們所研究的對象的概念。但現在是從研究對象的概念以及這概念的實在性出發,而不是從研究對象的概念按其本質所為推演根據的先行條件出發。所以,“作為一種特殊的科學對象,須先有所假定,而這個假定卻不在我們的研究范圍之內,而是另一門科學的內容。因此,只能采用闕疑待查式地采用對象的概念”[5]。藝術和美的概念是由哲學系統提供給我們的一個假定?!拔覀儸F在既然不能討論這個哲學系統以及它和藝術的關系,我們就還不能以科學的方式來認識美的概念,我們能做的只是掌握這個概念的一些因素和一些方面。”[6]這引出了一個問題:科學的方法能確保結論的準確?但這個問題本身又引發了一系列問題:為什么科學的方法能保證結論的正確?這種思維方式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思維模式?科學主義的有限性是什么?問題出在哪里?黑格爾在《美學》中并沒有給出解答,而是把這些問題留給了哲學史。
二、黑格爾的“主體性”問題
黑格爾在序論第三部分藝術美的概念分析藝術作品作為人的活動的產品時提出了人的自我意識。黑格爾在這里談到了人實現自身的兩種方式。其一,人要觀照、認識自己,并把外在的觀念內化為自身的一部分;其二,人要把自身的思想、觀念投射到外界事物中去,在對外界事物的改造中直觀自身,以實現人的本質力量。也其實是一種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與褒揚。
“人以兩種方式獲得這種對自己的意識:第一是以認識的方式,他必須在內心里意識到他自己,意識到人心中有什么在活動,有什么在動蕩和起作用,關照自己,形成對自己的觀念,把思考所發現為本質的東西凝固下來,而且在從他本身召喚出來的東西和從外在世界接受過來的東西之中都只認出他自己。其次,人還通過實踐的活動來達到為自己(認識自己),因為人有一種沖動,要在直接呈現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實現他自己,而且就在這實踐過程中認識他自己。人通過改變外在事物來達到這個目的,在這些外在事物上刻下他自己生活的烙印,而且發現他自己的性格在這些外在事物中復現?!盵7]
黑格爾在這里強調的“自我意識”與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談到的“欲求能力”非常相近??档抡f:“欲求能力……不是那種(通過感性的驅動而)使人依賴于欲求的能力……人以為能夠給予他自己的那種價值,并且是他所做的事中,在他不是作為自然的成員、而是以自己的欲求能力的自由怎樣及其根據什么原則來行動中的那種價值,也就是善良意志,才是人的存有惟一能借以具有某種絕對價值、而世界的存在有能據以擁有某種終極目的的欲求能力。”[8]康德不吝惜用各種最強烈的用詞,贊譽人的終極目的性。他認為人作為終極目的,在于他是道德性的存在,他的“善良意志”使其具有某種“絕對價值”。
盡管康德與黑格爾這兩種哲學的理論形態不同,但他們本質上卻同屬于主體性哲學的范疇,都是通過對人、對人的理性與自由的本性的理解來達到對現代性的建構??档碌闹黧w性哲學為現代性所塑造的“人”的觀念,把人視為目的,而且是宇宙世界的“終極目的”,表現為人為自然與道德立法;在黑格爾那里,則表現為把握了現代社會的“絕對知識”與“絕對精神”在道德倫理、社會國家等領域實現其自身的過程?!凹热滑F代性的自我確證是建立在理性的主體性哲學上,因此一旦這種主體性哲學被否定,整個現代性的理論基礎就會被摧毀,現代性的哲學話語也將被反思?!盵9]從這一個意義上,后現代是對現代性的反思與批判。
三、主體性哲學批判
主體性哲學對人的思想與能力的肯定與褒揚是現代性的哲學基礎。其主客二分的思維方式所導致的形而下學,是一種以“人”這個主體為本、通過主體對自然客體的無盡攫取以確證主體性的一整套生存方式、價值觀念與制度安排。隨著主體性的確立,與之對應的客體也建立起來,人與世界、自然已不再是圓融完整的一體,而是割裂的主體與個體兩部分。人與世界之間的關系變為“主體”與“他者”的關系。在人的主體性確立之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對自然常懷敬畏。但是隨著人的主體性的確立,人成為了世界的主宰,人性壓倒神性,自然成為人對象化的工具。隨著全球環境惡化,能源危機、人際關系物化等問題的頻發,現代性的后果不斷顯現。如何攻破了西方哲學一直以來的形而上與形而下思維模式,為形而上學重新找回其奠基的根源。如何為后現代主義將形而上學解構之后產生的價值虛無困境重新提供形而上學支撐,重新為“此在”的價值找到根據,是當代思想乃至信仰的建設的核心問題。
注釋:
[1][2][3][4][5][6][7] [德]黑格爾:《美學》,朱光潛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9頁、第29頁、第29頁、第30頁、第31頁、第32頁、第39頁。
[8] [德]康德:《判斷力批判》,鄧曉芒譯,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9頁。
[9] 陳嘉明:《現代性與后現代性十五講》,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3頁。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文學所)
本欄責編:石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