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世博會歷來被世界公認為最大的跨文化傳播平臺。中國元素與世界文化的對話、交融是整個世博傳播中的基本理念,其貫穿于世博傳播中的各個環節。文藝晚會便是集中展示中國元素的平臺。在世博傳播中,不同的文藝晚會對“中國元素”的呈現各有側重,而“以我為主”傳播中國元素是國家館日文藝晚會的突出特點。
關鍵詞:世博;中國元素;文藝晚會;文化吸引力
中國元素是近年很火熱一個詞,其本質是特有地域的國家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與文化的象征。早在上海世博會開始前,就有媒體調查表明“中國元素是上海世博會對外籍人士最大的吸引力”[1]。從上海世博的宣傳片到世博會的選址和規劃,從中國國家館到省市區聯合館的主題確立、標志設計、場館外形到內部的展示內容,從以“中國元素活動周”為代表的各種演藝活動到外國場館中對中國文化的借鑒,中國元素可謂滲透在上海世博的方方面面。2010年10月1日的中國國家館日文藝晚會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當天恰逢國慶,作為對國家館日的慶祝或紀念,也作為國慶晚會的儀式,與國內主流電視臺的一般文藝晚會不同的是,它更注重以“世界”觀念傳播中國元素,將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體現得淋漓盡致,表達“世博會在中國,中國走向世界”的主題,對中國元素的呈現無不彰顯“以我為主”的傳播主體性。
作為主流媒體當天唯一直播的慶祝晚會,通過“言之有物”與“言之有序”的內容和形式編排,鮮明的主題得到體現,主持人、語言、演出內容、風格等體現著主流媒體的品格。晚會集中表達慶祝的社會訴求,不僅提供了一個大眾性的娛樂、欣賞平臺,同時也潛在地傳遞了主流價值觀,比如愛國主義情感、民族自豪感。如此“樂看”和“宣教”的結合,也正體現主流媒體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統一的出發點。晚會不是一般娛樂綜藝晚會,而是帶有明顯國家意志的主題性晚會,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的出席也說明了這樣的性質。
在中國,晚會是大眾傳媒塑造節日氛圍的常用手段,歡樂氣氛是整場晚會的基調。從舞臺布局來看,沿用中國紅,突出中國情結;內容上,基本采用中國傳統類型與曲目;主持陣容上,曹可凡、楊瀾的出場,就已經代表晚會的主辦方是上海世博會;中英文對照主持,不僅說明中國世博的寓意,也表達世界世博的主題。整臺晚會演出陣容基本為我國公民,晚會持續一個多小時,節目數量并不多,但基本都擇中華文化之精品展現,藝術家們將中國藝術瑰寶通過晚會的舞臺傳遞出去。讓世界體會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同時也讓世界感受中華一家親的和諧與融合。
一、文化吸引力
美國哈佛大學政府學院前院長約瑟夫·奈將“軟實力”定義為“一個國家通過內在吸引力在國際上獲得其渴望的利益的能力”[2],而文化吸引力是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國眾多民族及其文化是中華民族最為珍貴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尋求新的理想、價值、道德,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在全球范圍內塑造我國文化吸引力,是增強我國實力、地位的有效途徑。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舉行讓世界對中國多了一份了解,而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另一個國際交流與跨文化傳播的平臺,世博傳播的重心正是通過文化傳播以提高我國文化吸引力。
此次晚會展現了中華文化中的藝術瑰寶,通過經典舞蹈、傳統曲目、非物質文化遺產類等節目凸顯傳統與現代璀璨文化相融的局面。比如《千手觀音》:殘疾人藝術團的演員們將千手觀音優美的舞姿,以及蘊含的中華民族精神演繹得淋漓盡致,這一舞蹈早已成為中華藝術的珍品。舞蹈結束后,殘疾人演員們用手語深切表達對偉大祖國繁榮昌盛的愿景。如此“以我為主”的主題傳播,也恰恰契合了當日國慶的主題。再比如京劇《流光溢彩》的表演,藝術家們通過對京劇片段的表演,表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精深,這也正是中華文化吸引世界關注的著重點。再比如孔雀舞蹈,視覺與精神的融合,表達對美的向往與感受;蒙古長調、土家族歌曲表演等等,展現中國民間藝術的璀璨。文藝晚會的形式強調了“軟傳播”的實質,集中表現中華藝術的卓越成就,目的是塑造中華文化的吸引力。“國民之魂,文以化之;國家之神,文以鑄之。”通過文化吸引力,產生強大精神力量,以塑造我國有利國家形象。
二、中華一家親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大好山河,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密切關系。在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56個民族進一步鞏固和發展了這一關系,團結一致,形成強大的合力,共同推進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民族團結是一種精神、一種思想整合力量、一種追求,它對凝聚人心、整合社會起著重要作用。上海世博會的成功召開,離不開全國人民的齊心支持。而中華一家親的美好局面正在這樣的重大事件中得以體現,也成為中國元素有力的組成部分。
不同年齡、不同民族的演員陣容,形成普天同慶、中華團結的氛圍。晚會的受眾定位高于一般晚會的定位,演出陣容基本擇名角兒而當,這些藝術家們活躍在世界舞臺,擔當中華文化的交流使者,心系祖國。晚會上,郎朗飽含熱情地演繹了《我愛我的祖國》,在跌宕起伏的音律中感受各民族對偉大祖國的真摯情感。不同類型的節目,展示不同的民族文化,詮釋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使華人受眾徜徉其中而感自豪,使國外受眾沉醉其中而覺吸引。是中華民族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而中華文化闡釋了中華一家親的團結情境。
三、世博文藝晚會之“中國元素”呈現比較
以上海世博會開幕為起點,迄今可以將其分為三個階段來看。一是4月30日,二是10月1日,三是10月31日。三個節點有一個共同之處,即有文藝晚會。晚會作為世博的傳播節點,可以喚起受眾的熱情。三場文藝晚會,作為上海世博會開始、高潮、結束的象征,營造歡樂氣氛,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突出廣大受眾關注世博的程度。三場晚會在傳播中國元素上各有側重,扮演不同的角色,表現出不同的特點,獲得不同的傳播效果。
4月30日晚的開幕晚會由儀式、文藝表演和燈光、噴泉、焰火晚會兩部分組成,無論是表演陣容還是表演內容,多彰顯“世界”的主題,各個國家、地區、民族的文化與藝術交融,營造世界一家親的氛圍。主辦方并不是以“我”為主傳播,而體現世博“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體現我國主動與世界接軌的誠意,體現全世界共同的世博心愿。中國的主體意識并沒得到明顯體現,而以此張揚我國和平、友好的民族情感。
閉幕晚會,“難說再見”的情緒,對崢嶸世博歷程的總結,對未來的展望,這些都成為晚會主題。此次晚會仍是世界一家親的聚會,中國元素的呈現依然是重要內容。
10月1日晚的國家館日文藝晚會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引用主持人曹可凡晚會結束語中三個關鍵詞“祝大家國慶快樂”“國家館日成功”“世博會精彩”,可知晚會的三大目的:慶國慶、慶國家館日、慶世博。晚會以主人公的態度定下“以我為主”的傳播基調,整場晚會以中國陣容、中國氛圍、中國文化統領,采用中英文對照的主持方式,整場晚會的編排體現主辦方明顯的主體意識。在世博即將進入尾聲的過渡時期,主我意識的傳播彰顯傳播主體對自我定位的準確認識:世博作為對外傳播的有力平臺,最大限度最有效地向世界說明中國,讓世界了解中國。此次上海世博會給中國元素的呈現提供了機遇,盡管文藝晚會只是世博傳播中中國元素很小的呈現平臺,但是在媒體時代,重大事件的文藝晚會作為媒體主動傳播的體現,不只是媒體品格的彰顯,更是媒體責任的凸顯。國家館日文藝晚會對中國元素的呈現是大眾傳媒對世博會的重視,是對我國對外傳播主動性的把握。
注釋:
[1] 《中國元素是最大看點——“外籍人士眼中的上海世博會”專題調研結果》,《對外傳播》2010年第2期。
[2] 樂黛云:《小議文化對話與文化吸引力》,《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第3期。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
本欄責編:冰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