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A股行情比較低迷,不少人有這樣一個疑問:如何在震蕩行情下獲取確定收益?其實,這個問題并不難,它涉及到理財產品的篩選、投資組合的配置,但最重要的,還是理財觀念要認識到位。
欲投資先了解投資風險
《孫子·作戰篇》有云: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意思是用兵前,要對用兵的有害方面,即風險做到足夠的了解,否則就無法完全明白投資的益處。
投資理財的載體是理財工具,現在市場上常見的有股票、黃金、銀行理財產品、券商集合理財產品、QDII、公募基金、私募基金、信托產品等。這些產品的風險,具體表現為3種:一是本金損失(實虧),二是資金暫時被套住,比如基金凈值低于買入凈值(浮虧),三是錯失機會(少賺)。
再來看看如何在自己風險承受范圍內,實現投資收益。
配置固定收益類產品,令風險可控
《孫子·形篇》有云:善戰者,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善于用兵的人,先要立于不敗之地,然后捕捉時機戰勝敵人。同樣的,在購買理財產品時,先令風險可控,再追求最大收益。
如何使風險可控?來看下面的案例。
市場上常見的理財工具可以劃分為2類,并假定其最高最低收益如表1。
假如投資500萬元,構建兩個組合,其浮動收益和固定收益產品的配比分別為200萬元、300萬元和400萬元、100萬元。其年收益情況如表2。
可見,配置了100萬元固定收益的組合B風險明顯小于純風險類投資,而配置較多的固定收益類產品的組合A,風險又小于配置較多的風險類產品的組合B。
結論:盡管低風險組合博取高收益的能力遜色于高風險組合,但在規避虧損方面,前者明顯優于后者,充分體系其低風險陛。如何令風險可控?上述案例證實,通過加大固定收益類產品的配比,可以將風險降低到可承受范圍,即實現風險的可控。
與時間長跑,穩定的收益會創造奇跡
《荀子·勸學》有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理財中,保持穩步進取,理財者將在長跑中獲勝。
假設老王和老李兩家人,一家喜歡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另一家喜歡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不同的是,老王家選擇的浮動收益類理財產品盈利性并不穩定,但總體而言,兩家的平均年收益均為10%。那么12年后,兩家投資收益如何?見表3及附圖。
可以看到兩家收益逐漸拉大,家庭投資收益差距最后高達116.46%。可見,保持收益的穩定性,對于長期投資而言至關重要。
想穩健地賺錢,同時收益不要太低?
很多投資者有這樣的預期:既能穩健地賺錢,同時收益又不要太低。在市場提供的理財產品中,固定收益信托產品可能就是其中一種。
信托的原理是委托人(一般是機構)委托信托公司發行信托產品,投資者購買了信托產品,同時也成為了信托產品的受益人,根據信托合同,擁有日后享受約定收益的權利。
作為信托產品的一類,固定收益信托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收益固定——只要持有到約定期限,即可獲得約定的固定收益,一般為年收益7%~10%。與債券,銀行存款相比,它算是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中的“老大哥”了。
除了收益固定,它還擁有期限確定,保障充分,安全性高,不能通過大眾媒體宣傳,募集迅速,受銀監會監管,由銀行托管,有風險,需甄別等特點。
由此可見,在A股表現不佳的時候,固定收益產品的優勢就凸顯了出來,從而成為投資者控制風險、博取高收益的利器。
篩選固定收益類產品
信托產品由信托公司代為發行,信托公司的資質、信譽就成為選擇信托產品時首要考察的指標。在考察信托公司時,一般依循以下的考察體系,見附表2。
在經過對50多家信托公司的考察后,篩選出一些“藍籌”信托公司,然后對其旗下產品進行調研。經過層層篩選,最后呈現給投資者的都是最優質的固定收益信托,用以構建其一攬子投資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