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寶庫——敦煌莫高窟,正因修復和保護面臨巨額資金缺口而遭遇危機。
美麗敦煌
敦煌,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的西端。它南枕祁連,襟帶西域,前有陽關,后有玉門,是古代絲綢之路的咽喉。漢代起敦煌是轄六縣之郡。東漢大家應劭稱:“敦,大地之意,煌,繁盛也。”
敦煌雖地處中國,但它的聲名卻遠播世界。敦煌石窟屹立在大漠深處,遺留下大量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成為世界上連續營造時間最長、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文化藝術寶庫。
敦煌是古老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薈萃之地,是歐亞各民族交流融會之所,敦煌莫高窟里蘊藏的文化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有力明證。
敦煌是人類最偉大、最輝煌的歷史文化遺產之一,以其舉世無雙的石窟藝術和藏經文物而名揚全球。雖然歷經千年滄桑,敦煌莫高窟至今仍保存洞窟492個,珍存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的文化藝術寶庫。
滄桑敦煌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蹣跚近五千年風雨歷程。坐落于敦煌東南25公里處大泉河谷的莫高窟,創建于前秦元二年(公元366年),歷經十六國、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直至元朝方終止營造。在唐朝時洞窟已達一千龕,因亦稱千佛洞。
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莫高窟的道士王圓篆偶然發現十七窟藏經洞,里面珍藏著數以萬計的經卷、文書、手稿及織繡等,保存堪為完整。然而,自此,莫高窟也同時開始書寫文物不斷流失的落淚史。一批國外探險家、考古學家接踵而至,如英國的斯坦因、法國的伯希和、俄國的鄂登堡、日本的桔瑞超等,他們用盡各種辦法,從王道士手中拿走大批文物,至今仍被收藏在英國、法國、日本和俄羅斯的博物館內。
如今,敦煌這個藝術寶庫還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周邊環境惡化,風沙一年比一年大;沙塵侵蝕洞窟,窟頂一年比一年薄;病害蝕毀壁畫,壁畫變色、起甲,甚至脫落……如不及時保護和進行修復,我們有可能永久性地失去這些珍貴的文物。
加強保護迫在眉睫,但由于資金、技術和人才的匱乏,敦煌莫高窟,這一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文化遺產面臨著保護的困境。
救助敦煌
敦煌現狀引起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2009年10月16日,溫家寶總理在甘肅考察時候強調:“要拯救敦煌,決不能讓它成為第二個樓蘭!”
敦煌莫高窟的困境和溫總理的講話引起了中國民生銀行的高度關注和重視。該行董事長董文標感嘆,人類藝術流失讓我心痛。行長洪崎指出,守護敦煌是我們企業家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在行領導的關注和指導下,中國民生銀行開始思考如何引導全社會關注敦煌困境、資助敦煌修護,為守護敦煌發揮更大的作用。經過多方溝通和反復醞釀,“守護敦煌”募捐活動思路開始成形。
9月13日,由中國民生銀行發起,聯合敦煌研究院、中國敦煌石窟保護研究基金會共同舉辦的“中國民生銀行與您共同關注人類藝術流失一守護敦煌全國大型募捐活動”正式啟動,倡議各界為敦煌石窟的保護和修復彌補資金缺口。洪崎行長在活動現場說,中國民生銀行發起“與您共同守護藝術敦煌”活動,就是要與大家一起保護敦煌、關注敦煌,跨越千年與敦煌對話,讓祖先的夢想再續千年的同時,點燃起我們的文化熱隋、啟動文化思潮、完成一次心的精神覺悟。
9月29日,“走進敦煌藝術展暨專題系列講座”在炎黃藝術館拉開帷幕,向世人展示了敦煌石窟藝術和珍貴文物,包括本生、因緣、佛傳故事類、尊像類、經變類、社會生活類、供養人類、圖案類,另外還展示了敦煌莫高窟石窟保護歷程及保護案例圖片、病害樣本及圖片等。通過頂級藝術品,揭示敦煌奇特的藝術之謎,同時披露關于敦煌保護者與敦煌藝術的上百張十分珍貴的私家影像。此次展出還首度揭秘了數代敦煌人歷經百年,保護敦煌藝術的傳奇故事。展出期間,主辦方還舉辦了以敦煌石窟保護、敦煌壁畫藝術、敦煌建筑、敦煌舞蹈、敦煌宗教、敦煌文獻、敦煌雕塑、敦煌歷史等為主題的專題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