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公募基金一對多專戶開閘之際,基金公司對一對多的運作信心滿滿,認為其優勢在“倉位靈活、規模穩定、利于操作”。投資者對其也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值,甚至一度出現哄搶產品的盛況。一年過去了,一對多的表現到底如何?投資者應該堅守還是撤離?
由于一對多產品的凈值僅向特定投資者披露,無法從官方渠道獲取完整數據。但據坊間流傳的數據,一對多成績似乎并不理想。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市場上約有34家基金公司共發行了171只一對多產品,其中僅十余只產品取得了正收益。多方面的缺憾,使得基于公募平臺上的一對多產品,業績差強人意。
本是同根生
同一平臺上同時運行絕對和相對回報兩種不同收益理念。從投資理念、產品設計等方面來看,盡管一對多與公募基金有著非常大的差別,但兩者實際上卻是一脈兩枝,都根植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土壤之中,共享公司的基礎研究,彼此相互影響在所難免。
從業績上來看,目前國內的公募基金在實現從相對收益向絕對收益的轉變中,仍需假以時日。
業績不透明 缺少競爭
大多數基金公司都只對特定投資者披露產品的凈值,以緩解排名給基金經理帶來的壓力,專注于追求絕對收益,為投資者獲取更加理想的、穩健的回報。
但不可否認,業績陽光化也是一種相對客觀的遴選機制。一對多凈值不公開披露,良莠難分。如果沒有排名壓力的外在約束,基金經理很容易產生不積極和不充分投資現象。而同時投資者僅僅了解自己產品的情況,并不能對同類產品的平均收益做明確研判,進而也無從判斷基金運作好壞。事實上,離開了必要的參照系,基金運作的好壞就無從談起。
人才仍是短板
公募基金正遭遇日益嚴重的人才流失。2010年上半年,共有78只基金公告基金經理離任,且多位轉投私募。明星基金經理的出走,使公募基金資深投研人才短缺正日益暴露,基金經理團隊越來越年輕化。現任376名基金經理中,約22%從業年限不足1年,約24%在1年以上但不足2年,僅有不足8%的基金經理從業在5年以上,而從業年限在10年以上者只剩華夏王亞偉、匯豐晉信林彤彤、華安尚志民3人。
一對多產品一年才開放一次,流動性差,不利于投資者對所投產品及時調整。假使投資者發現所投產品的基金公司或基金經理發生重大變動,或所投資產品已經不能滿足自己的投資需求,但限于流動性,無法及時贖回基金。
到期可適當考慮轉換投資標的
在一對多產品到期以后,建議投資者可根據自己所持有的一對多產品運作情況,考慮是否需換入其他投資標的。在目前市場上,與一對多產品風險收益類似的,以股票和債券為主要投資標的的產品有陽光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
從收益層面來說,2010年以來、近一兩年的平均表現來看,私募基金的收益均超過券商集合理財產品及公募基金。值得注意的是,私募基金數量多,目前非結構化陽光私募已超過500只,業績分化明顯,投資者需、選擇長期業績排名在前1/3的優秀私募基金。據統計,業績排名在前1/3的優秀私募2010年以來、近1年、近2年分別取得4.29%、16.89%、65.24%的收益,遠遠超過券商理財產品和公募基金。
從管理人層面來說,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優秀公募基金和券商元老級人士已加盟私募基金,再加上一些優秀的民間出身的投資高手,私募基金行業人才來源較豐富。他們經驗豐富,且擁有個人特有的、行之有效的理念、策略和方法。在資金管理規模上,相對于公募基金動輒幾十億元甚至上百億遠的規模,私募基金規模一般在幾億元到20億元之間,資金規模較小,可通過靈活的操作,積極擇時擇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