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義上講,理財是為了獲得幸福生活,從狹義上講是為了抵抗通脹并且增加收入。近兩年來理財已經成為了普通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每一個家庭都需要理財,但是在具體操作時往往會碰到一些誤區,并導致理財進程誤入歧途。
幻想一夜暴富
很多人認為理財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發財,經常幻想著通過理財能一夜暴富,但問題是天上是不會掉餡餅的。理財之前首先應該有一個心平氣和的心態,一定不能太貪。如果單純為了發財而理財,有可能等來是鐵餅而非餡餅。理財是一種長期行為,絕不能為了追逐短期利益而承擔過大的風險。
正常情況下,一個人從出生到上學,參加工作,結婚,子女出生,再到子女上學,最后自己退休,現金流量表曲線從負數然后升高,到最高點后再下降,說明一個問題,理財是伴隨我們一生的旅行。應該明白理財不是投機,理財不等于發財,沒有必要在人生的某一個階段為了爭取一城一地之得失,去冒過大的風險。
理財必須靠節儉
現在很多家庭把理財片面的理解成省錢。有一對小夫妻,婚后的生活比較“大方”,養寵物、下館子、去健身房,所有白領的消費習慣他們都有,然而,婚后一年他們突然發現自己賬上一分錢也沒有存下,兩個人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掉頭,連正常消費都會分分計較,不但賣了狗,省了穿,取消了健身卡,就連正常的電費都要算計:為了省電夏天不開空調,衣服一律改手洗,要查資料先記下來第二天到單位再用電腦,想學做飯但合不得買菜譜,看電視學吧又怕費電,于是找到收破爛大姐以1元每斤的價格買了幾本“二手”菜譜。這個小家庭的最大誤區是只顧著埋頭省錢,而沒有真正理解理財,或者說他們只顧著節流而忘記了開源。理財不光要考慮省錢,更重要的是如何以錢生錢。只省不理,如何生財?理財是為了提高生活水平的,而決不能單純為了省錢而使自己的生活水準大降。
理財=投資
理財不等于投資,理財更不等于炒股。很多人炒了幾年股,就以為自己會理財了,其實把理財和投資搞混淆了。投資只是理財的一個方面,炒股更是投資的一小分支。投資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理財注重資產的最優配置,要綜合考慮資產負債情況、風險偏好程度等。理財和投資是不同的。投資是將錢放在某一渠道或某些產品中保值增值,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而理財還包括更合理地安排收入與支出,以達到財務安全。理財方案要考慮個人及家庭因素,而投資主要考慮收益率。投資的結果是得到了收益或者損失,而理財是長遠地考慮,為了提升生活質量。
跟風
行為金融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羊群效應(The Effect of Sheep Flock)。可以比喻一種從眾心理,從眾很容易導致盲從,最后遭到失敗。在理財領域,羊群效應非常普遍,這主要體現為人家炒股我也炒股,人家買基金我也買基金,不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比如有人看到同事買基金賺20%,回家后就拿出錢去買基金。但等你去買基金時,有可能就掙不到錢了。
這種投資者的羊群效應給一些金融機構也帶來了負面影響。比如2006和2007年,大家看到買基金能賺錢,于是一窩蜂去買。2007年有的基金發行時超過了400億元的規模,業內人士都知道,基金盤子越大越難操作。從歷史數據看,每年業績排名前10的主動型股票基金中,很少有規模超過150億元以上的。買的時候大家一哄而上的買,賣的時候大家也會扎堆賣。當基金凈值下跌,由于投資者初買時就并沒經過深思熟慮,凈值一下跌本能地就會害怕并做出賣出的選擇,而基金公司為了應付贖回壓力只能賣自己的股票套現,由于基金的持股比例大,這樣賣出就會導致股價的下跌,基金的凈值也會繼續下挫,眾多投資者會更加恐懼并加快賣基金的速度,這就形成了一個無解的閉環。這種現象說明大多數投資者很容易被從眾心理控制,出現盲目投資的情況。
沒有合理的預期
理財應該抱有合理的預期,2008年底買了基金,到了2009年底賺了50%,千萬別認為以后每年都是50%以上的收益。一些投資者說: “我對理財的收益期望并不高,我屬于比較穩健的,每年有20%~30%的收益就可以了。”巴菲特被稱為股神,而他的長期年化收益率也就是21%左右,而世界上只有一個巴菲特。理性地說,一般投資者如能長期保持8%~10%的年收益就是不錯的業績。本末倒置
論語里有一句話“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從理財的角度上講,本指的就是理財目標,道指的是資產配置方案。每一個投資者都要先設定自己的理財目標,然后再考慮投資之道。但很多投資者在還沒認清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沒有任何明確的理財目標的時候,就盲目地選擇了投資之道。2007年很多人看到股票、基金能賺錢,就盲目地攜大部分資產沖了進去,緊接著2008年的大熊市,讓這些投資者損失慘重甚至血本無歸。如果他們事先作了風險評測,制定適合自己的理財目標,相信大部分人的資產配置方案是不會令他們遭受巨額損失的。
沒錢理財
經常會有一些投資者說根本就沒錢理財。千萬不要說沒有錢,要知道小積累可變成大財富。相信大多數人每月都能有1000元左右的結余,銀行賬戶里也至少趴著三五萬元存款。幾百元似乎什么都做不了,但卻能用來做定投。舉個例子,如果從現在就開始每月定投基金500元,若年化收益率為7%,那么18年后此筆投資的本息加在一起可接近24萬元。雖然投入的金額不大,設的收益率也不高,但只要持之以恒就能解決大問題。
寧做關羽不做劉備
前段時間各個電視臺都在熱播三國,三國人物中,可能有人喜歡諸葛亮的運籌帷幄,欣賞關羽、趙云的勇冠三軍。當然,也有人欣賞曹操。但我最欣賞劉備,他是一個賣草鞋的,實力遠不如曹丞相,也不像孫權那樣有家族傳下來的基業可以繼承。但是劉備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善于用人,他文靠諸葛孔明,武靠關、張、趙、馬、黃,最后這一千人等保著他做了皇帝,三分了天下。劉備善于利用別人的優點,成就了大事。在理財上應該多學習劉備,讓不同的專業人士和機構充分為我所用。但在我們身邊,有些人卻愿意去做關羽,親自提刀上馬,過五關斬六將,這才過癮。股票、債券、黃金、外匯所有的金融產品都親自操作,不交與專家打理。問題是,每一個人的精力和知識都是有限的。以股票為例,散戶與機構相比,不論是從專業的背景、心態的把握、操作的手法和信息的渠道還是投研團隊的支持上都無法跟機構相比。中國股市有一個鐵的定律,就是對散戶來講,永遠是一賺、兩平、七賠。如果自己上陣拼殺,到頭來不但關羽沒做成,反而變成了顏良,還不如學劉備穩坐中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