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的1990年,深交所和上交易所相繼開張,結束了中國沒柯正規證券交易所的歷史,標志著中國資本市場從零起步。20年后的2010年,中國資本市場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截至7月30日,A股共有上市公司近2000家,市值總額22.51萬億元,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場。1990~2009年,融資額由2.68億元增至8207.4億元,平均增長率106%;證券化率由1991年的1%上升至2009年的72.36%。截至9月10日,股票賬戶數為14965.15萬戶。
征看到輝煌成就的同時,我們仍然要謹記,中國股市還很年輕,要在發展中不斷解決未決的老問題和面臨的新問題
成績與問題都不小
發展資本市場是中國體制改革最重要的內容之一,資本市場在中國已經走過了20年歷程。這20年,風風雨雨,跌宕起伏,在發展中規范,在規范中發展。
成就斐然
資本市場促進了中國從計劃向市場經濟的轉變,改變了靠國家、財政、銀行、計劃融資的體系,通過市場融資方式調配社會資源,發揮資本市場在發展經濟和企業中的作用,市場融資和資源配置功能越來越強大。資本市場促進了中國企業的發展,尤其是促進了中國現代公司制度的建設,不僅促進了國有企業改變和發展,還促進了民營企業的發展,培育了大量的懂市場、會經營、具有國際視野的企業家、金融家、風險投資家,形成了包括銀行、券商和基金公司、投資公司、資產管理公司等比較完善的金融機構體系。資本市場發展了其他金融中介機構,包括為資本市場服務的會計事務所、律師事務所及評估機構等專業機構。資本市場使大家懂得了什么是投資,如何投資,懂得了什么是風險,如何防范風險,形成了龐大的投資者隊伍,股民也對資本市場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資本市場促進了經濟金融國際化,在這個過程中,進行了一系列探討,包括發行B股、H股,引進QFII,發展QDII,引進了戰略投資者,對中國資本市場和國際接軌起了非常大的促進作用。
問題不少
中國資本市場是新興市場,還存在很多問題。
規模不夠大2001~2006年,中國境內直接融資額和銀行貸款之比分別為9.5%、4.1%、2.9%、4.49%、2.05%和8.38%,2007年情況比較特殊,直接融資額占到21.9%,但2008年和2009年直接融資比例又降下來。中國主要還是靠間接融資調配社會資源,靠銀行、財政,這個體系并沒有根本改變。資本市場調配企業和社會資源的能力還不夠大。
結構不合理 大家都把資本市場等同于股市,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其他市場并不發達,尤其是企業債券發展緩慢,多層次資本市場基本沒有形成。企業債券規模與股市的規模相比,遠低于成熟市場,甚至低于韓國、印度等新興市場,結構失衡問題較為突出。
存在若干制度性問題 機構投資者偏小,換手率過高。市值已經是世界第二,但換手率卻是世界第一。現在換手率接近8倍,而美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分別為0.97倍、1.4倍、1.05倍、0.97倍和1.27倍。這種情況造成股市很不穩定,是典型的投機而不是投資市場。發行交易、公司制度上都存在很大問題,尤其缺乏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機制,應進一步加強市場制度建設和對資本市場的監管。
股市是長期投資的最佳場所
中國資本市場發展20年中,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6點貢獻。一是作為一個強有力的發動機,推動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二是推動了社會財富迅速成長,最主要的表現是金融資產增長速度非??欤敻坏脑鲩L也使得中國經濟的增長有了無窮的動力。三是推動了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轉型,極大地發現了中國企業的價值,使它的價值成倍增長,同時也擴展了這些企業的責任和規范意識。四是改變了中國傳統金融體系,最重要的是改善了商業銀行的經營狀況,使其走向了現代化制度。五是培育了中國投資者的金融意識。六是給全社會提供了多樣化的、可以自主選擇的資產。
中國的市場,總體上還是樂觀心態多一些。經濟的確走在結構轉型的過程中。中國要在經濟高速運行的過程中完成轉體難度很高的動作。30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們確信最終可以完成這個動作。中國經濟處在上升通道,這么大的經濟體要走現代化之路,至少需要20多年時間。中國要強大,必須要跟隨世界的增長,人民幣的國際化儲存著無比大的能量。
從一個相對長的周期來看,權益性收益要大于債務收益,否則違背了收益和風險匹配的規則。股票是一個風險收益品種,風險大于債務,它的平均收益一定是大于無風險收益。美國著名學者寫了一本書,把1890~1 990年的總資產做了統計,股票的收益遠高于其他收益。如果不是這樣,資本市場早就結束了。資本市場尤其是股市還是長期投資的最佳市場。
股市制度核心在于保護投資者
走向資本強國,能否靠資本強國、金融興國走出一條路,對中國的國際地位至關重要。投資者保護這個話題提了20年,但始終到關鍵時刻保護不了。如包括創業板的“三高”現象,降低了上市公司創業者的激情。百家創業板公司平均每家超募4.8億元,若這筆錢為規避風險,均存于指定賬號坐收資金收益,按目前各商業銀行和信托公司為大戶理財平均年化收益率5%~8%計算,每年可創利2400萬~3840萬元,以百家上市公司平均股本為9300萬股計,平均每股盈利0.26~0.41元。以至于創業板公司不用努力便可坐享收益,創業板成了不創即富板?,F在一個個創業板的老板養得腦滿腸肥,還能有激情創業嗎?
投資者本應是這個市場的父母,但他們的地位并沒有得到體現。有些創業板企業,集體掛牌后感謝的都是證監會、交易所、中介機構和自己的團隊,沒有一個人感激用這么高的股價把他們托起來的股民。投資者在中國的地位能不能真正確立?能不能讓中國的投資者挺起腰板?這都取決于推出積極的股市政策的同時能否把投資者利益放在首位。
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社會公平問題將是十八大必須要探討的主題。比如紫金礦業,記者和許多大股東之間的沖突并不是一個簡單的現象,背后是這個時期資源分配不公平激發的社會矛盾。資本市場應該是一個追求公平和效率的市場,要在這兩個原則基礎上探討股市在經濟改革和社會改革結合點上的地位。這是我們每一個人特別是監管者必須要把股市放到全國經濟發展和戰略高度大局上來考慮的問題。
股市想要國際化需跨3道坎
從內部條件來說,中國股市要想國際化存在3道障礙。
一是如何實現從行政管制向市場選擇的轉變。中國股市成立以來,始終沒有擺脫4大弊端:行政力量太強,市場機制太弱,信息披露太黑,監管趨向太亂,這4大弊端在20年中如影隨形。
二是如何實現從銀行作為資源配置的主渠道與主機制向由資本市場配置資源轉變。一個有效和有序的資本市場必須具備3大條件:逐利成為市場靈魂,競爭成為主導機制,要素成為整合對象,這3大條件缺一不可。
三是如何從信用制度的嚴重缺失向基本完善轉變?,F代市場經濟本質是信用經濟,信用不僅是基礎,還是資本和資源。信用缺失就使市場根基不牢,方向不明,使整個經濟運行遭遇人為困擾和阻隔,使中國股市走向國際化的阻力倍增。
股市20年發展歷程的5個階段
局部探索階段(1990~1993年) 標志性事件是深滬兩個交易所成立、鄧小平視察南方講話。這一階段僅僅是局部試點。兩個交易所開業之初,總共只有13只股票,還都是本地企業,1991年底總市值只有120億元。
全而鋪開階段(1994~1998年) 標志性事件是《公司法》頒布、證監機構調整上市公司數量也從291家發展到852家。

立體規范階段(1999~2004年) 標志性事件是證券法頒布,上市公司治理運動。隨著全面鋪開,證券市場上市公司造假、莊股等問題暴露得越來越多。2001年股市大討論中出現了賭場論,推倒重來論等。
固本清源階段(2005~2008年) 標志性事件是股權分置改革,券商綜合治理,這一階段中國證券市場發展達到了歷史的頂峰。
開拓創新階段(2009年至今) 標志性事件是創業板推出、股指期貨上市。至此中國證券市場已形成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相結合的比較完善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
歷史會記住這些人的名字
劉鴻儒 中國證監會首任主席。業內知情人士說,是他影響了中央的決策,在關鍵時刻救了中國股市。
厲以寧 股份制改造第一人。有“厲股份”之稱,在改革開放之際就提出了用股份制改造中國經濟,奠定了中國股市發展的理論基礎。
成思危 中國風險投資之父。為我國風險投資事業做出了奠基性貢獻,積極推動中國推出中小企業版和創業板。
尚福林 提出股權分置改革并主持付諸實施的第一人。用開弓沒有吲頭箭的勇氣和魄力,基本解決了這個中國證券市場最難的遺留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