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逢節假日,商家促銷活動輪番上陣,優惠力度也是越發誘人。促銷對于消費者來說應該是省錢的好事,結果卻常常造成透支。俗話說得好:“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其實,商家促銷更多是為了刺激消費者變相消費,其中學問有待細細分析。
商家賺錢的“價格游戲”
商家促銷的實質就是緊緊抓住消費者貪圖便宜的心理,進而與顧客玩價格游戲。現在筆者將其分分類,和大家一起來看看商家的賺錢規則。
游戲1:絕不二價
雖然換季打折、節日特惠的促銷手段方興未艾,但一些更精明的商家卻透過熱潮,反其道而行之,冷靜地豎起了“不講價”的招牌,以此來吸引顧客。價位定得好像比較低,其實挨宰的還是顧客。許多人提起砍價就頭痛,便想著種種不講價的好處。所以許多人一看商家的“不二價”牌,就覺得是“一分錢一分貨”,比起一味抬價的商家來已經便宜很多了。
游戲2:折扣誘餌
為達到最佳的視覺效果,一些商家采取了分兩步走的戰術。第一步在購進新貨時,先把貨品標出高價,價位高得讓人難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其實這個階段,商家們不求買者多,只求看者多,用高得離譜的價格刺激消費者的注意,暗示“好貨不便宜”,等于做了不花錢的廣告。第二步,商家便會借換季之機,掀起打折風,八九折,甚至四五折,讓人覺得是“天上掉下了餡餅”,機不可失,于是紛紛搶購。其實,最后買到手的物品價格并不菲,商家只是利用消費者的心理預期耍了一把小聰明。也有不少商家自露馬腳,比如,一位女士以3折的折扣購買了標價為898元的衣服,付款270元。但是,回家后卻發現衣服里面還有一張完全相同,但標價僅為298元的價格牌。
游戲3:尾數難纏
無論是大商場還是街邊小店,都很難見到尾數定為整數的商品價格,取而代之的是998元,796元,甚至99.88元等,商家們喜歡價位上留個小尾巴。這中間也有奧秘。從心理上,顧客感覺998元/件的商品便宜,而1000元/件的商品卻太貴。從購買習慣上,大多數顧客在購物時一般都會討價還價,留尾數便留下回旋的余地。從傳統思想上,留下的尾數如8、6、9都是眾多消費者認為很吉利的數字,從而刺激了購買欲。
游戲4:價位混淆
大多數商家都愛把商品按檔次分門別類來擺設和定價,可有些商家卻偏偏違背這個規律,把價值幾元、幾百元的便宜貨跟上千元、甚至上萬元的高檔貨混在一起擺放,讓彼此的價格形成鮮明對比。結果,原來無人問津的便宜貨,很快便成為緊俏的搶手貨。因為幾十元的東西可能質量略次些,但好的卻要幾千元。消費者認為能賣幾千元貨的店,實力肯定雄厚。應該不會在幾十元的商品上有問題,便會放心地把便宜貨買回家。
游戲5:便宜招牌
在高低對比的啟發下,高明的商家又想出一招,把五花八門、琳瑯滿目的商品擺在一起統一標價10元。據說被譽為美國十大商人之一的霍萬斯就是靠這招起家的。如今大大小小的10元店、9元店,甚至2元店、1元店所賣的商品參差不齊,有的物美價廉,有的卻價不符實。而商家絕不會做虧本的買賣,靠的都是薄利多銷。而消費者往往感覺便宜而買一些原本不需要的東西,看上去樣樣東西都不貴,可在付賬之時,便會發現總數絕不止店面上標的那個價。
游戲6:即買即饋
“買幾千就送幾百”,或“買幾百送幾十”,這是近幾年商家們最喜愛的游戲,各地的商城每年都要玩上幾回。而這種游戲顯然比降價更高明,一來降價太多會讓人對產品質量產生懷疑,二來限定了購物的錢數,比如,本來一位只想花700元購買大衣的消費者,會再掏300元以便湊齊1000元獲得回饋。還有一種情況是返現金抵用券。比如,一位消費者想去購買一雙549元的鞋子,其返券力度為買200返120,于是得到了240元現金抵用券。接下來為了把券用掉,他可能選擇一件269元的T恤,為此又多支付了29元。那么,他花578元(549元+29元)買到818元的商品,只相當于7折。這與活動當初給人的感覺大相徑庭,而且第二件商品往往并不稱心如意。
逛街購物的游戲對策
價格游戲層出不窮,面對精明的商家,消費者也并非束手無策。一些省錢妙方可幫你防止商家的價格游戲。
少帶錢 也就是有計劃的帶錢,并且謹慎使用信用卡,這會使你遇到意外之物時會因囊中羞澀而放棄選擇的機會。
頭腦清醒 購物前多問自己幾個問題,如為什么要買、現在是否真的需要等。相信在想清楚這些問題之后,一定不會頭腦發熱。
眼不見心不煩 經過自己不需要的商品的促銷柜臺時,目不斜視,對迎面撲來的推銷聲左耳進右耳出,盡量不長時間滯留。
便宜沒好貨 認定“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相信便宜沒好貨。
賃比三家 在逛市場的同時,多留心一些相關商品的價位,貨比三家。
做好調查 日常注意報紙上對一些商品的調查和看法,多了解想買商品的款式、品質等。
謹防透支的財智6分鐘
其實,購物是一種心態,購買自己需要的,對雞肋該舍就合。如果自己沒有規劃,而又對目前的經濟現狀不滿意,那現在可通過“財智6分鐘”進行訓練。事先做一些準備:一個本子、一支筆、一個計算器,還有一點進取心、一點笨拙精神和自己生命里的6分鐘。
第1分鐘:不假思索地給自己定一個全年經濟目標,然后仔細思考一番自己的現狀后,再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你將看到兩個目標之間的差距。第一目標肯定比較貪婪,而第二個目標又比較保守。可在它們之間取一個值,這就是你眼前購物的準則。
第2分鐘:仔細回憶一下自己的經濟狀況,包括收入、支出以及存款或負債等,然后參考自己的目標,建立一份家庭開支檔案,看看自己的經濟開支有多少。
第3分鐘:回憶一下自己的各項經濟來源,是否可開拓其他經濟來源?自己的錢都花在了哪些方面?哪些花得值,而哪些花得不值?如果平時沒有記賬的習慣,有些肯定回憶不起來,但就是這些點點滴滴影響了自己。
第4分鐘:在來不及仔細思考之前,先做一個粗略的預算。做預算的目的,一是指導眼前的消費,二是和過去的實際消費相比較。得到的結果可能會讓自己吃驚,其實,發現有些錢完全可以節省下來。
第5分鐘:考慮一個假設情況:有一種力量迫使自己減少開支,第一個要縮減的是哪方面?然后第二個、第三個呢?縮減的緣由是什么?其實,要縮減的前3個方面可能就是自己平時不注意而浪費的地方。
第6分鐘:考慮一個假設的情況:自己突然有了一大筆錢,如果購物,最愿意消費在什么地方?理由是什么?是因為自己了解它?還是因為別人說它很值?如果是因為自己十分了解,可以買;若是別人說的,則要慎重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