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恒安標準壽險指數第四次向公眾無償發布;南開大學商學院與恒安標準人壽再度聯手,為業界及消費者獻上壽險研究領域的最新發現。壽險指數4年來的守望,正逐漸贏得行業同仁和公眾的認可;指數研發的碩果,不僅持續反映國人壽險認知的特點與趨勢,也開始為壽險行業提升服務水平和產品質量提供有益的數據與觀點。
本年度壽險指數調研,是一場關于國人險商的發現之旅。在大規模問卷調研的基礎上,針對不同都市典型族群進行更深入的定性訪談,聚焦于更為細分的消費者人群及個人,力求為行業提供更有價值的研究——這一創新,使中國人的“險商”現狀得以被深入挖掘,也令壽險指數朝著“對行業有益,對消費者有益”的行業理想更進一步。
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王治超評價,“建立符合我國保險業發展現狀的指標體系工作一直在探索和推進中,目前還需要行業上下共同努力,不斷地推進行業指標的科學化和系統化,以反映行業發展的需要。恒安標準人壽在這方面可謂先行一步。”
打造壽險行業“晴雨表”
2010年恒安標準壽險指數研究,調查了來自北京、天津、青島三地的2310名消費者(有效問卷數量)。將調查城市由原來的12個城市精簡至3個城市,但每個城市的調查樣本由原來的500個增加到700個。這“一增一減”體現了調查思路的質變——由單純追求樣本覆蓋轉變為追求樣本質量和數據的深度挖掘。
本年度壽險指數總指數為72.87,較2009年的71.77提升1.1,較2007年的66.85提升了6.02。4年來,中國人的壽險認知水平呈現穩步提升的趨勢。
本年度壽險指數中“專業建議價值認知指數”、“安全財務規劃指數”、“壽險行業價值認知指數”、“購買意向指數”分別為79.55、73.54、74.19和67.46,均高于2009年的75.04、71.80、71.54和64.51,消費者在上述指數中顯示出的趨勢特征,與一年來中國壽險業務的發展現實相吻合。截至2009年底,中國保險業總資產已突破4萬億元,全年保費收入首次突破1萬億元人民幣,達到11137.3億元,同比增長13.8%。其中,壽險業務保費收入8261.5億元,增長10.9%。保險業的經濟補償功能得到積極發揮,全年賠付3125.5億元。
受訪者對于“專業建議價值”和“壽險行業價值”認知水平的逐年提高,表明壽險行業整體形象的顯著提升,意味著中國壽險市場正在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經過4年積累,恒安標準壽險指數已具備觀測行業發展趨勢的功能,同時也為壽險消費者研究積累了初步的數據。恒安標準人壽已經開始將相關成果應用于壽險產品和服務的研發工作,無償發布的指數數據將供整個行業分享使用。
這一價值將在今后數年內被繼續挖掘,恒安標準壽險指數將被打造成反映中國壽險消費者動態的“行業晴雨表”。
首次引入典型人群定性訪談描摹國人險商
2010年,恒安標準壽險指數首次針對典型人群進行更深入的定性訪談,以深化、延展本年度壽險指數總報告(即定量調研部分)的內容與內涵。在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恒安標準人壽通過深度訪談(In-depthInterview)、焦點小組訪談(FocusGroup Interview)等調研方式,進一步挖掘中國消費者關于人壽保險的態度、情感、動機等認知信息。
與“壽險指數”這一彰顯群體特征的量化結果互為補充,定性訪談嘗試對受訪者細分群體乃至個體的險商狀況展開直觀的觀察與測評。在深訪及焦點小組訪談中,眾多受訪者以其真實的經歷與感受,為本年度險商調查貢獻了珍貴的個體案例,也為壽險指數定量調研部分的解析拓展了思路,提供了依據。
在與典型消費者的直接交流中,理性的定量數據特征被還原為普通人真實的“險商故事”,并由此得到了更深層次的解讀。
定性訪談的受訪人群,包括夾心白領、金領、私營企業主、自由職業者、全職太太、低調中產、個體戶和農民工8大族群,力求覆蓋中國都市人口中具有典型壽險需求的消費者。他們的險商特征各不相同,或在相似的數據背后隱藏著不同的生活現實。例如,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白領,在疲于奔命中喪失了進行風險規劃的行動力,而同樣行動力欠缺的低調中產,則是在相對安適的環境中磨滅了對風險的感知力。
愈加深入地剖析消費者壽險認知形成背后的動機與情感,既把握國人整體的壽險認知趨勢,也洞悉典型個體的險商狀況——兩者兼顧,是壽險指數發展的必然趨勢。保險公司為客戶提供個性化服務的需求,也對壽險指數調研提出了相應的需求。
壽險指數團隊將今年的調研定義為“有關愛與財富的行動”,并將定性訪談定位為“中國人險商調查”。其調研結果,將被轉化為恒安標準人壽服務客戶的重要工具,也將成為引導消費者反思險商現狀的啟發性內容。
“行業理想”傾注“平民情懷”
恒安標準壽險指數區別于其他壽險指標體系的本質特征,在于它是從消費者的視角出發去研究壽險。自誕生伊始,壽險指數就立足于反映百姓大眾的壽險認知,將“服務消費者”作為壽險指數的終極使命。這得益于恒安標準對于壽險行業的精到理解,也是順應中國保險市場自身發展的大勢所趨。
當指數的研究逐年深入,其價值也將逐漸顯現。恒安標準人壽保險有限公司市場部總經理兼個險渠道代總經理袁通君指出,對于壽險指數,“我們真正看到價值,不是一年,而是5年以后。我們唯有堅持,才能分享指數給公司、給行業帶來的價值。”
連續4年的堅持,對于長遠未來的展望,說明了恒安標準壽險指數深耕于“行業理想”的信念。而每年的調研創新和不斷接近消費者的嘗試,則彰顯了指數立足于大眾、服務于大眾的“平民情懷”。不斷強化的“險商”概念,不斷完善的險商測評系統,是恒安標準人壽向個人消費者傳播壽險價值、提供壽險認知服務的具體體現。
2010年,中國保監會吳定富主席對保險業提出了“更加注重增強服務能力,更加注重保護被保險人利益要求”的發展要求。恒安標準壽險指數踐行這樣的理念,為真正提升服務保險人的能力而儲備養分,積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