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股市、樓市的投資機會都不大,加上通脹預期壓力,收藏藝術品抵抗通脹成為一種選擇
2010年5月17日,張大千的《愛痕湖》以1.008億元成交,創下近現代繪畫作品中拍賣價格的最高記錄,5月18日,中國嘉德春季拍賣會總交易額21.28億元,創出內地單季拍賣最高紀錄。
這個兩個紀錄,被藝術品收藏界譽為“雙突破”。但在十幾天之后的保利拍賣會上,宋代黃庭堅的《砥柱銘》以寥寥400余字拍出了41368億元,為中國藝術品做下了迄今最高價格的注腳。此次保利春季拍賣會當季總成交額超過33億元,刷新中國藝術品單季拍賣最高紀錄。拍賣神話一再上演,藝術品市場為何如此瘋狂?
藝術品投資需堅實財力
房地產目前已經不適合投資,藝術品投資回報遠遠高于房市和股市。但要擦亮眼睛分清真贗品,珍品潛力無限,贗品價值無幾,黃庭堅和張大千的作品就說明了這一點。
2000年,張佳已工作了幾年,因為要結婚,就買了一套時價50余萬元的房子。2003年房價開始突飛猛漲,張佳將房產證抵押給銀行貸款80多萬元,以此交了3套房子的首付。隨著北京房價的節節攀升,他運用80多萬元杠桿撬到了現在2000多萬元的資產。
歷經10年房地產市場的浸淫,張佳在2009年末出手了大部分房產,轉而投向了藝術品市場。因為家學有淵源,張佳對玉石和書畫一直青睞有加,當其他炒房客享受2010年第一季度房地產市場盛宴時,張佳開了一家藝術品店鋪。面對張佳的突然轉向,以前一起炒房的朋友認為張佳錯過10年間最好的炒房時機,而此時的張佳在藝術品市場里已賺了500萬元。
10年2000萬元和半年500萬元,張佳的算盤打得很精。“炒房再賺錢怎么看都像暴發戶,一點文化品位都沒有。有了錢就該提高品位和修養。”昔日在房地產市場里牟取暴利的張佳,現在對炒房游戲反而有些不屑,“做藝術品就不同,這是文化的象征,而價值也是永恒的,放在手里不但能提高修養,更能升值。”他正在為手上資金尋找出路。
衡量藝術品市場繁榮程度有多項指標,藝術品溢價是其中之一。主要體現在藝術品最終成交價與估價之間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市場買氣和理性程度。以6月保利推出的“尤倫斯男爵藏中國書畫”專場為例,存在藝術品溢價現象的作品比例高達75%。
在2008年之前的拍賣中,千萬元級的拍品已是重頭戲。在2009年秋拍中,就曾拍賣了4件過億元的拍品。2010年春拍市場上,有5件過億元的作品,其中最高的《砥柱銘》甚至高達4.368億元。這一方面刺激了拍賣公司尋找珍稀拍品的激情,另一方面也大大激勵了收藏者提供高價拍品的意愿,吸引更多更好的精品進入億元俱樂部。
反撲還是撲火
藝術品市場如火如荼,這已經不是近年來的第一次,2000~2007年,藝術品市場飛速發展,并在2007年達到了221.95億元的成交額。之后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2008~2009年成交額逐年下降,從2010年春拍的結果來看,世紀翰墨畫廊負責人林松分析,今秋將有一個爆發式的增長,全年成交額將超過2009年,創下新的記錄。
林松分析,由于其小眾市場的特性,藝術品一直未能成為投資主流。這也驗證了藝術品市場的一個定律:藝術品歷來都是投資標的,但卻是一項長期投資,短期內無法兌現,其價值也會隨著經濟起落而變化。
以天價拍得藝術品,這筆賬劃不劃算,外行人心里不免要打鼓。藝術品市場的羊群效應與馬太效應兼容,這是不容忽視的規律,但是贗品充斥和游資投資者鑒賞能力普遍較低,正是藝術品市場投資風險所在。
張佳認為越早進入藝術品市場就越能占個好位置,搶個好價錢,等大量資金涌人時,價格自然會高。 “藝術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具有不可再生性,增長空間也不依賴數量,而有賴于價值的提升,尤其是那些還遠遠沒有體現出真正價值的精品,價格往往會是幾倍甚至數十倍以上的增幅。”
北京國坤國際拍賣公司總經理楊亞東認為,中國的收藏家和投資者大都是初學,而藝術品中贗品太多,加上國內藝術品造假是一個很大的市場,陷阱無處不在,風險極高。無論是收藏還是投資,都需要參與者擁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價值判斷能力。
針對目前異常火熱的藝術品市場,收藏界普遍認為,現在的藝術品價格太高,很多已經是物超所值。投資回報率高,背后隱藏的往往是高風險,經典的二八法則同樣適用藝術品市場。
房市、股市中的資金肯定要找出路,雖然藝術品市場是個小眾市場,但肯定會有一部分資金涌進來,從近年的藝術品市場成交總額來看,總量才100多億元的市場,幾十億元的外來資金就足以令這個市場風起云涌。
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否將重蹈房地產市場的覆轍?著名畫家陳丹青在“中國當代藝術30年歷程”上所說,“中國現在的藝術市場有點像中國的樓市,已經到了不可思議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