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從1998年正式起步,迄今已走過12年歷程。12年中,品種從無到有,規模從小到大。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中國基金公司主要集中在上海、深圳和北京等一線城市。從公司的數量、基金總份額、基金個數增長率、募集資金能力和資產管理規模等方面的數據對比來看,三地基金業的具體發展又呈現出不同態勢。
公司數量上海獨大
上海和深圳,作為兩大證券交易中心所在地,具有完善的硬件設施和相應的配套資源,自然成為眾多基金公司注冊的首選之地。截至2010年3月,以基金公司注冊所在地統計,上海有30家,占總數的50%,在三地中所占比例最大;有16家基金公司選擇注冊在深圳,占27%;北京擁有政策信息靈通的優勢,再配以巨大的市場潛力,吸引了7家公司,占比為12%。
雖然上海在公司數量上遙遙領先于深圳和北京,但以資產規模所占的市場份額來計算,深圳與上海相比在伯仲之間。2001~2003年,深圳的市場占有率一直維持在50%以上,遠超上海。但在2003~2007年,上海和北京基金市場持續發展,深圳的市場份額雖大部分時間維持在40%以上,已不再占據基金市場半壁江山。相對于深圳市場份額的下滑,上海的市場份額表現較為平穩,除了在2003年跌至25%外,其市場份額一直維持在30%~40%。北京占據的市場份額較小,一直以來都處10%~20%,發展狀況呈現上升勢頭。
基金數量北京迎頭趕上
深圳和上海的資產管理規模在2001~2006年都處于穩步發展期,2006和2007兩年,借助牛市大背景規模激增,2008年受到金融危機影響,大幅下滑。在2008年之前,深圳一直領先于上海,之后上海開始逐漸超越深圳。值得關注的是,上海的資產管理規模雖然很大,其中有眾多小規?;鸸敬嬖凇9蓟鹳Y產管理規模小于100億元的基金公司占總基金公司的比例中,上海最高,達到30%,深圳為25%,而北京僅為14%。眾多的中小規?;鸸芾砉镜拇嬖冢苯訉е铝松虾;鸸镜馁Y產管理規模的中位數僅為158.53億元,遠遠低于深圳的442.59億元和北京的343.60億元。資產管理規模上千億元的基金公司北京和上海各占1個,深圳則有2個。北京擁有全國僅有的一家上兩千億元資產管理規模的基金公司。管理規模上海比較分散,深圳和北京的資產管理規模比較集中。
全國的基金數量從2001年初的33只,發展到2010年的577只,三地公司旗下設立的基金數量增長率差距明顯,上海和北京的基金數量增長率較高,深圳則相對較低。上?;饠的康脑鲩L勢頭一直強勁,除了2001~2002年季度平均增長率以9.24%落后于深圳的12.3%外,從2003年開始,基金數量發展速度均居全國第一。其中以2003~2005年的發展速度尤為突出,平均每季增長速度達到13.24%,出現持續上升的態勢。北京由于基金個數原本就不多,基金數量增長尤為明顯。2001年初,北京的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僅有4只基金在運作。但在2003年之后,每季以平均8.64%的速度增長,至2010年已經達到71只,增長仍有較大上升空間。除了2001~2002年深圳的基金數量以每季度12.3%的速度增長以外,季度增長率不斷回落,尤其在2006~2010年,季度增長率一度跌至4.32%,絕對數量也被上海超越。
募集規模上海最耀眼
從2004年初開始,上海和深圳連續每個季度都有一定規模募資,而北京在2005年下旬才開始有較大規模的募資出現。從總募資規模來看,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增長率,上海都占據相當大的優勢,1998~2010年共籌集了8412.08億元。在基金市場蓬勃發展的2006~2007年,上海更有約4000億元的募資記錄。深圳的募資規模位于上海之后,1998~2010年達到6276.48億元。北京的募資能力顯然不然滬深兩地,同樣的時間僅籌集3834.55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2008年金融海嘯的到來,三地基金的募資規模都銳減2006年初的水平,隨著金融危機消退,三地都經歷了一輪募資高峰。其中上海基金公司的表現最為搶眼,2009年上?;鸸疽?504.66億元的記錄,遙遙領先于深圳的945.39億元和北京的758.62億元。
三地優劣對比
盡管深圳一直在公募基金業占重要地位,其地理位置又瀕臨亞洲國際金融中心香港,但這個基金之都活力不足,基金數量增長有限,基金公司的數目不占優勢,近年來風波較多。經過十幾年發展后,遭遇發展瓶頸,必須謀求變化。深圳目前有國內最多的陽光私募基金,有眾多的投資管理公司、私人股權基金和風險投資基金。2010年8月,深圳市正式出臺《關于促進股權投資基金業發展的若干規定》,這是政府首次系統性地明確提出對深圳私募基金的政策扶持,這將為私募和股權基金的發展提供難得的契機。在中國宏觀政策對證券投資業發展影響還是比較大的背景下,與北京和上海相比,在政策交流和敏感度方面處于弱勢的深圳,同時發展更具活力和靈活性的私募和股權基金,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一直以來,上?;饦I的發展中規中矩,就其目前的狀況與紐約、香港等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仍有很大差距。一直困擾基金公司的人才流失和優秀高端人才匱乏的問題,目前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特別是在進入2010年以來,上海基金業人事變動較多,公募高管集體私奔,暴露出很多業內矛盾和弊端。而上海在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戰略定位一直受到政策扶持。國務院2009年5月發布的《關于推進上海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中,提出大力發展各類金融機構,其中就包括有利于增強市場功能的公募基金公司,這對上?;饦I是一個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隨著國家對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政策和措施的不斷落實,金融信息平臺建設的逐步完善,以及相關監管法律法規的不斷健全,上海對公募基金而言,是品牌樹立的中心地,對各類優秀人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基金業起步較晚的北京,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北京作為中國金融政策制定和監管中心,可迅速獲取信息和政策動向。但北京的基金公司在數量上沒有優勢,仍需要營造更好的市場氛圍吸引基金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