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以來。經濟刺激政策效應開始減弱,歐債危機導致市場預期全球經濟復蘇脆弱等因素增加了中國經濟增長前景的不確定性。有人據此推論,如果歐債危機導致全球經濟二次探底,中國經濟也難逃干系。其實,市場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預判過于悲觀。
4大問題不能忽視
目前全球經濟的確存在二次探底的概率。如美國還沒有走出金融危機的陰影,失業率由2009年的10.1%降至2010年7月的9.5%,就業的人數由2009年的1.37億人先上升到1.39億人,4月又下降到1.38億人。雖然失業率在降低,失業人數卻有增無減。成品房銷售量也在下降,地產價格和六七年前比下跌41%。地產主要靠中小銀行發揮作用,如果它們倒閉,就會影響到地方政府稅收。在歐洲,希臘問題造成歐元金融危機,失業率驟升至12%,政府債務占125%,財政赤字13.6%。歐洲的危機還沒有過去,國際各類金融組織提供的救助只是把矛盾推遲,并沒有消除。
盡管海外不景氣,著名經濟學家李連仲表示中國的經濟勢頭良好。二季度GDP增長11.1%,8月份CPI增長3.5%,組合在一起就是高增長、低通脹的發展模式,這是市場經濟國家都在追求的目標。他同時表示,中國經濟存在的問題也很多。一是GDP增長很快,但進出口波動過大,上半年進口增長52.7%,下半年下降19.3%,而上半年出口增長35.2%,下半年下降16.3%。二是財政和居民收入增長不同步,上半年財政收入增長27.6%,城鎮居民收入增長10.2%,農民純收入的增長是12.6%。三是GDP占世界8%,消耗的能源資源卻占世界15%。建國以來,GDP增長14倍,消耗能源資源卻增長40倍,屬于高投入、低產出,高投入、低效益。四是產能過剩。2009年上半年鋼鐵產量增加10%,過剩1.9億噸,水泥過剩447億噸。
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
解決這些問題,中央和國務院提出要轉變發展方式,由原來投資和外貿拉動經濟增長轉變為投資、外貿、消費協同拉動經濟增長。擴大內需,就要尋找國內新經濟增長點,有以下幾個方面。
通過城市化推動經濟發展
工業化提供產品,城市化提供消費。現在我國城市化率是46.6%,國際平均水平50%,發達國家70%~80%,要達到這個水平,每年要有2000萬農民進城,到2040年就得8億農民進城。農民是推動消費發展的源泉,農民變市民一是推動住房建設發展,二是對工業品消費產生吸納,三是有利于發展第三產業。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是發展新能源。奧巴馬拿出70億美元振興產業,其中主要內容是發展新能源產業,搞新能源革命。我們也提出發展核能、風能、太陽能、水利發電、清潔能源等,以減少對石油的依賴。二是發展物聯網。奧巴馬提出要打造“智慧國家”、“智慧地球”、“智慧城市”,就是要把因特網和物聯網結合,把經濟社會活動有機地組合到一起。打造智慧城市和智慧國家也是我們今后發展的主要內容。通過信息手段、視頻識別技術和DPS把經濟社會和城市化活動進行智能管理,減少能源消耗、環境污染,提高管理水平。
發展環保產業
在哥本哈根會議提出,單位GDP碳排放量2020年比2005年減少40%~45%。美國歷史人均碳排放量1100噸,中國是66噸,現實中美國人均碳排放是25噸,中國是5.8噸。歷史和現實都低于美國水平。加快環保產業發展,提高環保技術的水平,全社會要共同努力。
積極鼓勵企業技術創新
要完成產業調整和擴大內需的任務,技術創新非常重要。鼓勵企業原始和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通過創新完成新能源發展,智慧國家、智慧城市的戰略推進及環保任務完成。鼓勵企業走出去,開發國外資源保證國內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