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是中國股市走向成熟的標志。從海外經驗看,機構投資者包括各種證券中介機構、證券投資基金、養老基金、社會保險基金、保險公司,還包括各種私人捐款基金會、社會慈善機構等。中國機構投資者20年來獲得了長足發展,下面聽聽來自機構專家的聲音
機構投資者應主導市場
中國股市正處于初級階段,相當于人生從15歲向20歲的過渡期。未來5~10年,還會有一個大的飛躍。
20年來變化喜人,市場體系不斷完善,初步形成了包括主板、中小板和創業板在內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證券化率已經接近80%,最高超過140%,可以說中國已經成為了資本大國。1990年上交所成立時,A股市場總市值只有31億元,1991年上了百億元大關,1992年上了千億元大關,1997年上了萬億元大關,直到2005年,A股總市值基本上沒突破過5萬億元大關,完全是個迷你型市場。但在2005年以后,市場規模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也就在那一年之后,股權分制改革基本解決,股市融資功能變得強大,資產配置功能得以初步體現。
機構投資者隊伍發展迅速。1987年9月27日經中國人民銀行批準,深圳市12家金融機構出資組成了全國第一家證券公司——深圳經濟特區證券公司(后更名巨田證券,再后被招商證券托管), “僅有三五個人,七八條槍”。截至2010年6月30日,全國共有106家證券公司,總資產為1.8萬億元,凈資產為5053.44億元,凈資本為3942.01億元,受托管理資金本金總額為1755.51億元。
1998年3月,中國第一家基金管理公司國泰基金成立,截至2010年6月30日,共有61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了689只基金、21257.34億元資產凈值和24086.43億份的份額規模。
機構投資者的發展,開拓了更多的渠道,使理性投資的成分逐步增大,同時對投資理念的樹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存在的問題也是顯然的,制度和監管方面有待改善,投機的成分還比較大,機構投資在運作中還有一些問題,如老鼠倉和內幕交易等。另外機構的理財水平參差不齊,不少基金的收益甚至不能跑贏大盤。和國外成熟市場相比,中國投資者更愿意親自做投資,對機構的信賴度較低,從側面也反映了這些問題。
現在市場不像以前一樣同漲同跌,投資品種多,機會更多,但是更分散,需要更多專業知識。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機構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券商、基金、私募等機構投資者要主導整個市場。在發展和規范之間,關鍵是要把握好度,發展是硬道理,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所有問題,包括規范問題也要在發展過程中解決,這需要一個較長的時期。
做投資必須要懂政策
以1990年深圳、上海交易所成立為標志,中國證券市場開始了零的突破,奠定了日后快速發展的基石。1992年國務院證監會成立,形成了統一的證券監管體制,并建立了一套較為完善的規格體系和監管體系。1999年《證券法》頒布,標志著中國證券市場正式步入法制化、規范化發展的軌道。2005年4月正式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無疑是中國證券市場發展中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證券市場進入了全流通時代,翻開了嶄新的一頁。之后又推出中小板和創業板,2010年推出了股指期貨市場,在打擊內幕交易等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就。
把股市比作人生,它現在就處于青春期,很容易躁動。如果說有不足的話,我認為就是投機氣氛過于濃厚,機構投資者散戶化現象普遍存在,這些都不利于股市的健康發展。相信在借鑒先進國家的經驗并結合本國的實際經濟發展隋況后,中國股市很快會趕上或超過西方發達國家市場。
隨著越來越多限售股的解禁以及市場上產品、規模和交易工具的增多,要求投資者的水平越來越專業,未來的市場投資者主要是以包括各類投資基金、券商理財、保險公司及上市公司等機構投資者為主體,中小散戶將逐漸淡出市場。
國內券商目前規模和發展水平參差不齊,總體上還是離不開“靠天吃飯”的特點。經紀業務收入在公司總體收入中的占比太高,單一的通道服務還是經營主體。未來的券商發展將是看誰轉型快,誰更能適應市場的變化,培養積累人才打造核心競爭力,形成優質金融產品,用產品定市場價格,真正做到向服務要效益,改變以前靠擴大規模,以大取勝的競爭格局。未來的券商不是大魚吃小魚,而是快魚吃慢魚。
股市的主要功能表現為企業融資的渠道,監管層調控的基本目的和出發點是確保股市投融資功能的正常化。中國經濟要發展,社會要創造和積累財富,都離不開企業的經營發展,而企業想可持續發展擴大規模對資金的需求很迫切,股市為此提供了一個平臺。
股市和經濟的各項指標走勢并不會完全一致,股市是對未來經濟的提前反應。由于中國股市發展的時間比較短,運行機制不是很成熟,在過去一段時間內,雖然中國經濟保持高速發展,但國內股市卻未能真實反映。不過隨著股權分置改革逐步深化,中國股市的內在機制已經發生重大改變,目前來看已初步具備體現經濟晴雨表的功能。
中國股市政策面最重要。政府出臺相關政策用于調控經濟增速,對市場會有直接影響,政策面的導向會決定股票的基本面,基本面又決定整個市場面,市場面又決定投資者信心,信心又決定資金面。兩會在每年3月初召開,這是一年內經濟政策發布和經濟信號揭示最為密集的時期,我習慣把每年的3月初至次年的2月底作為一個投資年度,以此來觀察政策周期的波動更為有效。
在海外比較成熟的市場比如美國、歐盟等,政府對于財政、貨幣方面的政策干預對股市始終存在重大影響。9月16日,日本干預匯率市場使得日經指數上漲了85點,是最明顯的例子。中國股市很多方面處于初級階段,尚待做出適應和改變,政策可能涉及的更廣泛一點,給大家的感覺是政策市。不過我覺得這樣的市場也有有利一面,投資者可以跟隨政府的產業政策方向來選擇品種、擇機人市。
中國的證券投資者無論從專業知識、風險控制及對市場的認識還需要有更大的提高,這樣才能適應證券業快速發展的步伐。我想對投資者和《大眾理財顧問》的讀者說,要認真研究國家經濟政策,把握好投資節奏,以平穩心態面對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