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國際社會對世界氣候環境變化的重視,國際碳金融市場以及碳金融市場體系的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普遍關注。但由于碳金融市場體系是一新生事物,加上政治、政策和技術等干擾因素,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受到了阻礙。作為一個對管制高度依賴的市場,國際碳金融交易存在諸多的缺陷,各國在減排目標、監管體系以及市場建設方面的差異導致市場分割、政策風險以及高昂交易成本。因此,要掃清未來發展的障礙,各國統一認識和加強合作最為重要。
關鍵詞:碳金融市場;京都議定書;國際碳金融市場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6-0056-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15
一、引言
碳金融市場是溫室氣體排放權交易以及與之相關的各種金融活動和交易的總稱,由于二氧化碳在其中占絕對地位而得名。這一市場既包括排放權交易市場,也包括那些開發可產生額外排放權(各種減排單位)的項目的交易,以及與排放權相關的各種衍生產品交易。該市場的產生主要受溫室氣體減排國際公約(京都議定書)的推動。自2005年《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以來,該市場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交易規模逐年成倍增長。大量資本的介入在推動碳金融市場快速發展的同時,也促進了新技術的開發與應用,對環保和氣候控制產生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各國的發展程度和水平不一,21世紀以來,圍繞溫室氣體排放權數量和交易的問題產生了越來越多的不和諧聲音,為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發展帶來了許多不確定因素。
二、碳金融市場的源起
碳金融交易產生的源頭可以追溯到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為了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威脅,1992年6月,150多個國家制定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設定2050年全球溫室氣體排放減少50%的目標。1997年有關國家通過《京都協議書》成為具體的實施綱領。規定至2012年,歐盟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和加拿大削減6%。
《京都議定書》規定了三種機制,即聯合履約、國際排放貿易和清潔發展交易機制。這三種市場機制使溫室氣體減排量成為可以交易的無形商品,為碳金融的市場發展奠定了基礎。其還規定了三種補充性的市場機制來降低各國實現減排目標的成本,即聯合實施機制、國際排放權交易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間交易的清潔發展機制。根據聯合實施機制,《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附錄一名單中的國家之間可以交易和轉讓減排單位;國際排放權交易則是附錄一國家之間針對配額排放單位的交易;清潔發展機制則涉及附錄一國家和非附錄一國家(主要是發展中國家)之間的交易,發達國家可以向發展中國家進行項目投資或直接購買方式來獲得核證減排單位。
三、國際碳金融交易的市場體系
《京都議定書》頒布之后,一些國家、企業、以及國際組織為其最終實施開始了一系列準備工作,其中包括加拿大的氣體排放計劃、澳大利亞的新南威爾士交易所、英國排放交易體系、美國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這些交易體系的建立推動了國際碳金融市場最初的發展。2005年1月,歐盟正式啟動了歐盟排放交易體系,該體系由歐盟成員國和政府設置并分配排放配額。此外,歐盟還允許受管制的企業通過使用核證減排單位來達到管制要求。盡管美國仍未加入《京都議定書》,但一些州政府已經開始采取行動,并聯合建立起了限額交易機制。2008年,由美國東北部和中大西洋組成的地區間溫室氣體動議開始投入運行,并制定了相應的減排目標。所有這些都推動了國際碳金融市場體系的迅速發展。
(一)市場結構
碳金融市場可以分為基于配額的市場和基于項目的市場。基于配額的市場原理為限量——交易,即由管理者制定總的排放配額,并在參與者之間進行分配,參與者根據自身的需要進行配額的買賣。基于項目的市場原理為基準——交易,在這類交易下,低于基準排放水平的項目或碳吸收項目在經過認證后可獲得減排單位,受排放配額限制的國家或企業可以通過購買這種減排單位來調整其所面臨的排放約束,這類交易主要涉及到具體項目的開發。這兩類市場為排放權交易提供了最基本的框架,以此為基礎,相關的原生產品(碳排放權)和衍生產品交易也隨著發展起來。
基于配額的市場具有排放權價值發現的基礎功能。配額交易市場決定著碳排放權的價值,配額多少以及懲罰力度的大小影響著碳排放權價值的高低。配額交易創造了碳排放權的交易價格,當這種交易價格高于各種減排單位的價格時,配額交易市場的參與者就會愿意在二級市場上購入已發行的減排單位來進行套利或滿足監管需要。這種差價越大,投資者的收益空間越大,對各種減排單位的需求量也會增加,從而會進一步促進新技術項目的開發和應用。
(二)市場參與者
國際碳金融市場的參與者分為供給者、最終使用者和中介等三大類,涉及到受排放約束的企業和國家、減排項目的開發者、咨詢機構以及金融機構。
項目開發者與供給者進行減排項目的開發,各種投資基金尋求機會,或購買某個項目的原始排放單位,或直接投資某個具體項目。而技術開發或轉讓者專門從事減排技術的研究,向項目開發商提供可達到減排目標的技術。排放權的最終使用者是那些面臨排放約束的企業或國家,他們根據需要購買排放權配額或減排單位,以確保達到監管要求,避免遭到處罰。最終使用者對減排單位的需求推動了項目交易市場的發展。中介機構具體負責項目申報,對項目實際排放情況進行定期核實。已發放的減排單位可以進入二級市場上交易。金融機構通過運用結構性工具為項目融資,或對沖項目所涉及的風險。監管者負責制定減排單位的認證標準和程序,并對所申報的項目審核。在二級市場里,商業銀行、資產管理者、保險公司扮演者重要角色,如促進市場流動性的提高,提供結構性產品來滿足最終使用者的風險管理要求,通過對遠期減排單位提供擔保(信用增級)來降低最終使用者可能面臨的風險等等。
(三)交易工具
目前,碳排放權中的原生交易產品以及與排放權相關的遠期、期權等衍生產品是最主要的交易工具。
1.排放權產品。排放權是原生交易產品,或叫基礎交易產品,主要從事遠期和期權交易。這些產品在減排量上是相同的,都以二氧化碳當量為度量溫室效應的基本單位。
2.衍生產品。這主要包括:應收碳排放權的貨幣化、碳排放權交付保證、套利交易工具、保險/擔保、與碳排放權掛鉤的債券。應收碳排放權的貨幣化,其原始交易屬于遠期交易,回報來源于其項目成功后所獲減排單位的轉讓。為提高流動性,有些減排項目協議允許投資者將未來可能獲得的減排單位進行證券化。碳排放權交付保證是指在原始交易中,由于項目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投資人和貸款人面臨風險。因此,一些金融機構為項目的最終交付提供了擔保,從而降低了投資人的風險。不同的碳金融交易市場的交易工具不同,因此市場上存在一定的差價[1]。這種差價及其變化會產生一定的套利空間,因此利用市場差價進行套利的空間加大,套利期權工具等隨之產生。項目交易中存在很多風險,因此需要保險機構或擔保機構的介入,進行必要的風險分散,有針對性地向項目投資人提供擔保。與碳排放權掛鉤的債券是指在碳金融交易中,投資銀行發行與減排單位掛鉤的結構性投資產品,其支付規模隨減排單位的價格波動而變化。
四、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的發展現狀
作為新興的金融市場,碳金融交易市場在近幾年發展迅猛。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2005年國際碳金融市場交易總額達到100億美元左右,至2008年已達到1260億美元,4年時間里增長10倍左右,其中基于配額的交易規模遠大于基于項目的交易金額。2008年基于配額的市場交易額為920億美元,大約占全部碳金融交易總額的74%,基于項目的成交額為72億美元。此外,遠期和期貨交易的二級交易市場也發展迅速,2008年該市場的交易金額為260億美元,是2007年的5倍,占全部碳交易總額的21%。
(一)基于配額的市場
2008年《京都議定書》進入實施期,碳金融市場主要涉及國家間的碳排放交易開始正式投入運行,全年成交額為2.1億美元;另一個以政府管制為基礎的配額交易機制也在2008年開始運行,全年成交金額為2.4億美元。此外,由參與者志愿成立的配額交易機制(芝加哥氣候交易所和新南威爾士交易所)的交易額分別為3.09億和1.83億美元[2]。在所有基于配額的市場中,歐洲交易排放體系占絕對地位。2008年該體系交易總量為919億美元,占配額交易市場比重達到99%,大約占全球交易總量比重73%左右[3]。但從成交量上看,其是目前最重要的碳金融市場,其價格和成交量是國際碳金融交易的重要指標。
(二)基于項目的市場
原始CDM市場交易的對象為Primary CERs,截至2008年其交易額為65億美元,占全部基于項目交易的90%,發生于發達國家之間的JI項目交易金額為2.9億美元,此外,自愿市場的項目交易金額為3.97億美元[4]。從供需結構上看,歐洲是主要的需求方,這主要是與歐盟的嚴格配額管理有關,在2008年的成交額中,歐洲購買者所占據的市場份額超過了80%,其中90%是由私人部門購買。在原始的CDM市場的賣方,中國占絕對的比重。在2002至2008年間,中國占所有簽約CDM交易額的66%,而在2008年中國的市場份額占到了84%,遠遠超過其它發展中國家。
五、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存在的問題
從整體上看,盡管近年來碳金融交易市場的交易金額增長迅速,但目前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這給其未來的發展帶來一些不確定性。
(一)市場分割
目前國際碳交易絕對多數集中于國家或區域內部(如歐盟),統一的國際市場尚未形成。從事碳金融交易的市場多種多樣,既有場外交易機制,也有眾多的交易所;既有由政府管制產生的市場,還有參加者志愿形成的市場。這些市場大都以國家和地區為基礎發展起來,而不同國家或地區在相關制度安排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排放配額的制定及分配方式、受管制的行業的規定、是否接受減排單位、如何認定減排單位經及交易機制等等,導致不同市場之間難以進行直接的跨市場交易,形成了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高度分割的現狀。
(二)政策風險
1.國際公約的延續性問題產生了市場未來發展的最大不確定性。《京都議定書》在2008年正式實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國際碳金融市場高度分割的現狀,但《京都議定書》的實施期僅涵蓋2008—2012年,各國對其有關規定仍存有廣泛爭議。目前所制定的各項制度在2012年之后是否會延續還尚示可知,這種不確定性對形成統一的國際碳金融市場產生了最大的不利影響。
2.減排認證的相關政策風險可能阻礙市場的發展。在原始減排單位的交易中,交付風險(即減排項目無法獲得預期的核證減排單位)是最主要的風險。而在所有導致交付風險的因素中,政策風險是最突出的因素。由于核證減排單位的發放需要由專門的監管部門按既定的標準和程序來進行認證,因此即使該項目獲得了成功,其能否通過認證而獲得預期的核證減排單位仍具有不確定性。從過去的經歷來看,由于技術發展的不穩定,以及政策意圖的變化,有關認定標準和程序一直都處于變化中,而且由于項目交易通常要涉及到兩個以上的國家,除需要符合認證要求外,還需要滿足項目東道國的政策和法律限制,這就使得政策風險變得更加突出。
(三)交易成本巨大
在目前的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尤其是基于項目的市場中,較高的交易成本也對市場發展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其中也包括信息不對稱導致的道德風險基于項目涉及到跨國的項目的報批和技術認證問題。為此,監管部門要求指定運營機構負責項目的注冊和實際排放量的核實,所涉及的費用較為高昂。此外,由于目前缺乏對中介機構(即DOE)的監管,有些中介機構在材料準備和核查中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甚至提供虛假信息,這無形中加大了市場交易成本,不利于項目市場的發展。
六、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的發展前景研究
總體上看,國際共識的形成以及國際合作的強化將有助于掃清國際碳金融市場發展的障礙,對其進一步快速發展以及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但是在國際合作的層面上,由于各國的利益訴求不同,在一些關鍵問題上可能會存在分岐。比如是否需要對發展中國家的碳排放進行限制?如何確定各國的排放目標?如何設定統一的監管制度?諸如此類問題在短期內很難得出結果,國家間的爭執在所難免。盡管如此,這些分岐的存在并不足以改變全球合作的趨勢,國際碳金融交易或許將很快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作為一個對管制高度依賴的市場,國際碳金融交易市場存在諸多的缺陷,在根本上源于國際合作的不充分,各國在減排目標、監管體系以及市場建設方面的差異導致了市場分割、政策風險、以及高昂交易成本的產生。因此,要掃清未來發展的障礙,各國統一認識和加強合作是最為重要的問題。種種跡象表明情況正在向好的方向發展。從對減排問題的態度來看,全球主要經濟體逐漸趨于一致。在2005年《京都議定書》生效之后,許多重要的工業國家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并未簽字通過該項合約。不過在隨后的幾年里,這些國家的態度發生了重要的轉變。2007年12月,澳大利亞簽定了《京都議定書》。在美國,盡管布什政府拒絕簽署該協議,但一些州政府在2008年志愿聯合建立了氣體排放體系,嘗試碳金融交易市場的發展。美國總統奧巴馬積極支持減排,并推動了有關的立法進程,對國際碳金融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在歐州,歐盟繼續延續積極減排的態度。在歐盟排放交易體系的第二和第三階段的安排中,歐盟繼續逐步加大減排力度,承諾至2020年將溫室氣體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至少減少20%,并將減排限制擴大到更多的行業。
我國是《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和《京都議定書》的締約方,中國政府已鄭重向全世界宣布:至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
~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比重大約達到15%;森林面積和蓄積量分別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和13億立方米。我國在提出上述目標的同時,還提出要把綠色發展作為我國在可持續發展框架下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建立一套適合中國國情的碳交易體系和學習碳排放計算方法是落實控制目標要求的重要舉措。
參考文獻:
[1]初昌雄,周亞娟.碳金融:低碳經濟時代的金融創新[J].金融與經濟,2010(2).
[2]McKinsey & Company.Pathway to a Low-Carbon Economy[R].2009.
[3]任衛峰.低碳經濟與環境金融創新[J].上海經濟研究,2008(3):21-23.
[4]曾剛,萬志宏.國際碳金融市場[J].國際金融研究,2009(10):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