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輪金融危機推動了全球金融監管的改革并催生了《巴塞爾協議III》,國際監管改革將作用于國內金融監管以影響中國銀行業的經營管理。資本監管是銀行審慎監管的核心,資本金補充機制是銀行資本金來源的基礎,《巴塞爾協議III》將推動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的變革和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商業銀行與歐美大銀行的資本結構差異,得出二者資本金補充機制的差距,指出我國商業銀行應在遵守新資本協議的基礎上豐富核心資本、規范利用附屬資本、優化資本金結構。
關鍵詞:銀行監管;《巴塞爾協議III》;資本金補充;資本結構
中圖分類號:F832.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6-007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19
一、引言
2010年中國銀行業新增貸款達7.99萬億元,突破全年7.5萬億元的調控目標,2009年新增貸款規模更是高達9.59萬億元,創十年新高[1]。銀行業的巨額信貸投放積累了大量風險資產,由于貸款期限以中長期為主,投向主要集中在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隨著經濟運行環境的變化和經濟結構的調整,部分信貸資金發生損失的可能性增大,巨額不良貸款潛在損失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重要難題。2004年《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實施以來,中國銀行業平均資本充足率穩步上升,受金融危機后巨額信貸投放影響,2007年起平均資本充足率首度呈現下降趨勢。《巴塞爾協議III》更為嚴格的資本監管會促使中國銀監會采取更為審慎的監管措施,我國商業銀行將面臨嚴重的資本金約束。中國銀行業已經開始積極補充資本金以提升銀行體系的穩定性和吸收損失的能力。同時,國際監管規則主要由歐美大銀行的操作實踐和研究成果構筑而成,我國商業銀行跟歐美大銀行所處的發展階段不同,我國商業銀行如何在國際監管規則改革中完善資本金補充機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現實問題。
二、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資本金約束
《巴塞爾協議III》更加注重商業銀行資本金質量,要求各國銀行在2015年1月1日之前將一級資本充足率由目前的4%過渡到6%,普通股比例由2%提升至4.5%,并保持2.5%的資本留存緩沖和0至2.5%的逆周期資本緩沖。
金融危機期間中國銀行業資本充足率出現了2004年以來的首次下降,主要商業銀行平均資本充足率由2007年的14.02%下降至2010年的10.66%,平均核心資本充足率為8.25%。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仍較為充足,滿足《巴塞爾協議III》監管標準,但是在考慮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金約束時,有兩點不能忽視。
一是資本充足率除了應用在銀行業監管之外,逐漸跟央行的貨幣政策相協調配套使用,在商業銀行貸款增速過快的情況下,銀監會可能提高資本充足率來配套央行收縮貨幣供應量。受國內巨額的信貸投放和國際套利資金涌入的影響,我國面臨嚴峻的通貨膨脹壓力,在通脹壓力繼續存在甚至加劇的環境下,監管部門可能提高銀行資本監管指標來配合緊縮貨幣政策,屆時商業銀行的資本金壓力將會凸顯。
二是2009年10月中國銀監會頒發了《關于完善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為提高商業銀行資本金質量并將風險轉移到銀行體系之外,對商業銀行補充附屬資本作了更為謹慎的規定:限制次級債券在銀行間的交叉持有;主要商業銀行只有在核心資本充足率達到7%以上才可以發行長期次級債券;長期次級債券占核心資本的比例不得超過25%[2]。根據銀監會的調查,計入商業銀行附屬資本的次級債券大約有51%是銀行間相互持有,金額約2000億元,如果完全執行《通知》的規定,將使我國銀行業的資本充足率下降近1%。國際資本監管日趨嚴格和我國信貸巨額增長的背景下,國內商業銀行面臨巨大的資本金補充壓力。
(二)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的現狀分析
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補充分為內源融資渠道和外源融資渠道。內源融資補充的是核心資本,主要通過增加留存收益來完成;外源融資包括權益融資和債務融資,股權融資補充核心資本,債務融資補充附屬資本。表1是近幾年我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的總體情況。
1.內源融資明顯呈上升趨勢。利潤轉增所需的留存收益在會計上等于稅后凈利潤減去支付的股息,是商業銀行內源資本的來源[3]。留存收益建立在銀行盈利的基礎上,盈利能力越強的銀行,內源融資的空間越大。令內部增長率為SG、凈資產收益率為ROE、留存比率為RR,內部增長率近似等于凈資產收益率與留存比率之積,SG=ROE*RR。銀行在保持資本充足率不變時,風險資產增長一定比例需要資本金相同比例的增長來支持,銀行的盈利能力越強,資產的可持續增長率越高。盈利能力的增強將使得內源融資逐漸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長期資本金補充的重要來源。
2.2007年以后上市融資大幅下降。上市融資受股市行情的影響較大,中國股市從2007年10月的6124點迅速跌至2008年10月1664點。商業銀行的上市融資(包括IPO和公開增發)缺少市場環境的支持,是2008年和2009年上市融資占比急劇下降的主要原因。
3.政府注資和機構投資不具有可持續性。2008年政府向農業銀行注資180億美元,農行2010年成功上市之后,國有控股的大型銀行已全部完成股份制改革。因此在銀行體系不出現重大系統性危機的情況下,政府注資將退出。機構投資主要指商業銀行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戰略投資者的引入需要經過長期的談判過程,并且其入股比例也受到嚴格的限制。
4.債務融資中以發行長期次級債券為主。次級債融資占比從2006年的12%升至2009年的32%,次級債券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附屬資本補充的首要工具,而混合資本債券發行量很少。相對大型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更加依賴次級債券,長期次級債券占附屬資本比例約為65%。長期次級債券占核心資本比例,工行銀行、建設銀行、招商銀行、深發展、北京銀行分別約為12%、16%、34%、40%、10%。2009年10月發布的《關于完善商業資本補充機制的通知》規定,長期次級債券占核心資本比例上限為25%,表示招商銀行和深發展已經很難繼續通過長期次級債券補充附屬資本,其他的股份制商業銀行情況也大致如此。
三、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的國際比較
我國商業銀行在風險管理能力、盈利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同歐美大銀行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差距,有必要將我國商業銀行的資本金補充狀況同歐美大銀行進行對比分析。本文采用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值來分析資本金結構,我國主要商業銀行在2007年以后才全部上市,因此選擇2007年至2009年的平均值來進行對比分析。危機中歐美大銀行遭受了巨大的損失,資產負債表至今尚未完全修復,而我國商業銀行受危機的影響較小。為了數據的可比性,對于歐美大銀行本文選擇危機前2006年末的數據。根據2009年中國銀監會的標準,我國上市商業銀行可以分為三類:大型商業銀行(簡稱大型銀行)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簡稱股份制銀行)包括招商銀行、中信銀行、民生銀行、浦發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光大銀行、深圳發展銀行;城市商業銀行包括北京銀行、南京銀行、寧波銀行。
由表2可知,2006年末歐美大銀行附屬資本/核心資本平均值為49.19%,2007年至2009年我國大型銀行平均值為27.63%,股份制銀行平均值為50.39%,三家城市商業銀行平均值為14.83%。歐美大銀行資產規模跟我國大型銀行相當,因此將兩者資本金結構進行比較更有意義。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大型銀行核心資本充足,資本金質量較高,不存在創新型資本補充工具。
因此,我國商業銀行面臨資本需求跟歐美大銀行的資本需求是不同的。
1.相對歐美大銀行,我國銀行業資本質量整體較高,不同類型商業銀行差別較大。具體地,大型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核心資本充裕,股份制銀行核心資本較低,根據2007年至2009年平均情況來看,三類商業銀行附屬資本占核心資本比例,分別約為28%、50%、18%,危機前匯豐控股和JP摩根該比例分別為43%和41%。
2.我國銀行業進行資本金的補充,主要是為了滿足業務擴張,提升銀行的競爭力。因此我國銀行業需要建立可持續的資本金補充機制、創新資本工具、拓寬資本補充渠道[4]。歐美大銀行由于創新過度,導致資本金質量降低吸收損失的能力下降,需要在去杠桿化的同時平穩補充資本金減少對金融市場的沖擊。
資本需求不同將會引起完善資本金補充機制的方式不同[5]。由歐美大銀行的操作實踐和研究成本構建的國際監管規則雖然代表著監管的先進水平,但是中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的建設始終需要立足自身實際。附屬資本少、核心資本充足、無創新資本工具在提高資本金質量的同時也會降低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減弱市場對銀行風險的約束作用。
四、我國商業銀行資本金補充機制的優化措施
《巴塞爾協議》將銀行資本分為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大多數國家監管當局對此進行了進一步的細分。總體看來,一級資本分為基礎一級資本和剩余一級資本。基礎一級資本主要包括普通股、公開儲備和留存收益;剩余一級資本主要包括非累積永久性優先股等(中國銀監會課題組,2010)。 我國商業銀行一級資本由實收資本、公開儲備和留存收益構成,沒有剩余一級資本。在國際監管規則更加注重資本金質量時,中國銀行業在執行新的資本監管標準時具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完全沒有剩余一級資本的劣勢也是明顯的,主要表現為降低了商業銀行的凈資產收益率。
(一)發展剩余一級資本工具
根據杜邦財務分析法建立凈資產收益率跟核心資本充足率之間的聯系。令凈資產收益率為ROE、總資產收益率為ROA、加權風險權重為RW(Risk Weighted)、總資產為TA(Total Asset)凈資產為NE( Net Equity)、凈利潤為NP(Net Profits)、核心資本為CC(Core Capital)、核心資本充足率為CCAR(Core Capital Adequacy Ratio)、?姿為核心資本中凈資產的比例(0<≤)。
根據(4)式,在?姿、ROA、RW保持穩定時,CCAR跟ROE負相關。我國商業銀行核心資本中沒有創新型一級資本,即CC=NE,?姿=1。根據2009年主要商業銀行CCAR和ROE的數據(見表3),建立兩者之間的一元線性回歸方程。
擬合系數表明參數擬合效果較好,T統計量顯著,CCAR與ROE之間的相關系數為-0.4185。表示我國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的提高,明顯降低了銀行業的股權收益。
《巴塞爾協議III》更加重視資本質量,抑制資本補充工具的過度創新,主要是基于危機前歐美大銀行銀行過度創新導致資本金吸收損失能力明顯不足。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主要以存貸款業務為主,資本金質量高,不存在資本補充工具的過度創新。如果要在不降低股權收益的情況下提高核心資本充足率,應積極發展資本質量高、吸收損失能力強的剩余一級資本。
(二)調整附屬資本結構
我國將長期次級債券和混合資本債券納入附屬資本分別是在2004年和2005年。
1.三類商業銀行核心的資本總額差別巨大。通過次級債券和混合資本債券,2004年至2010年5家大型銀行共補充附屬資本4655.6億元,8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共補充1608億元,4家城市商業銀行只補充了90億元。但是三類商業銀行核心資本總額差別巨大,至2009年附屬資本占核心資本比重分別為34.19%、41.52%、16.56%,以至于股份制商業銀行繼續通過次級債券補充附屬資本的空間受到嚴重約束。
2.長期次級債券和混合資本債券的發行相差甚遠。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發行量,各商業銀行混合資本債券只發行了188億元,遠低于長期次級債券6165.6億元的發行量;二是發行主體,2004年至2010年只有民生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深發展四家銀行發行,大型商業銀行與城市商業銀行都沒有涉及。
因此需要改變商業銀行在補充附屬資本時過多依賴長期次級債券,加大混合資本債券的發行。
五、結論
本文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和資本金結構進行國際比較分析,提出中國銀行業面臨的資本約束同世界一流銀行存在明顯的差異。主要結論包括以下幾點:一是目前我國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狀況整體良好,但是未來將面臨嚴峻的資本金約束,需要完善資本金補充機制。二是我國商業銀行規模龐大,但結構層次分明,根據銀監會的分類可以分為大型銀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我國商業銀行資本補充機制中存在兩個共同的難題:缺少混合一級資本和附屬資本結合不合理。三是我國銀行監管規則的發展需要建立在中國的實際之上。《巴塞爾協議III》強調核心資本重要性,抑制資本補充工具的過度創新具有合理性,但中國銀行業與歐美銀行業的情況不同,我國商業銀行應在滿足新資本協議監管要求的基礎上豐富核心資本、規范利用附屬資本工具、優化資本結構。
參考文獻:
[1]中國銀監會課題組.商業銀行資本監管制度改革(二)[J].中國金融,2010(2).
[2]張強,武次冰.資本監管新規對中國商業銀行的影響[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0(2).
[3]約瑟夫·F辛基.商業銀行財務管理[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2002.
[4]巴曙松.巴塞爾新資本協議III的新進展[J].中國金融,2010(20)
[5]任若恩.巴塞爾協議的演進與教訓[J].首席財務官,2010(10).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公式、注解等請以PDF格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