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農村金融得到了持續快速發展。然而,現代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尚未形成,市場開放程度還不高,金融機構發展仍處于非均衡狀態,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相對較差,涉農金融法規還不健全等,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村金融和經濟的進一步發展。近年來,我國農村金融扶持政策主要是財政補貼和獎勵扶持政策。筆者認為,進一步發展中國農村金融應加快建設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金融體系,不斷完善適應現代金融經濟的農村金融市場。同時,要加強財政與信貸資金的相互支持和配合。
關鍵詞:農村金融;金融機構;金融市場政策性金融
中圖分類號:F81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6-0041-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11
一、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急需建立和完善
當前,我國多層次、多樣化、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遠未形成,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三農”經濟的發展。一是農村地區政策性金融供給不足。“三農”經濟的快速發展產生了大量的金融需求,而且有些農村金融需求具有較強的政策性金融性質,目前的政策性金融產品和金融服務還不能滿足,由此產生的金融需求。二是涉農金融機構的改革仍需深化。如何實現有效服務“三農”和保持自身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結合尚在不斷探索之中。三是農村金融機構有“離農脫農”現象。其實,涉農金融機構經過努力并采取有效措施,是可以尋求經營利潤與服務“三農”發展的平衡點的[1]。四是農村新型金融機構建設有待加強。目前農村地區新設的金融服務機構種類較少,服務范圍和服務能力都非常有限,還不能滿足“三農”經濟發展對金融的需求。
(二)農村信貸市場需要進一步拓展和加強
2006年以來,我國農村信貸市場準入政策逐步放寬,但市場開放程度仍需逐步提高。一是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受到一定的約束。有些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受到了相關政策的約束,其經營業務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二是大型銀行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合作聯通機制尚未建立。如大型商業銀行和政策性銀行,他們與農村金融機構的合作聯通機制沒有完全建立,金融的發展和作用合力不足。三是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仍然受到限制。隨著經濟發展,民間資本投資能力逐步提高,但目前民間資本進入農村金融市場仍然受到相關法律法規的限制,民間資本參與農村金融的積極性受到制約。
(三)金融機構發展的非均衡與聯動機制的不足
一是金融機構表現非均衡發展。目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仍以銀行類信貸為主,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的發展相對滯后。二是間接融資機構發展存在缺陷。隨著現代農業發展,農村信貸市場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不足的問題不斷顯現,單純依靠信貸市場融資成為農村生產經營主體面臨的共同問題。三是直接融資市場發展仍然落后。證券市場發展較慢導致農村直接融資市場發展落后,影響了農村地區企業獲得更多資金支持和擴大再生產。四是金融機構之間聯動性不夠強。涉及兩個或兩個以上市場的金融產品嚴重不足,信貸、證券、保險沒有形成合力,金融市場的有序協調發展仍顯不足[2]。
(四)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急需加強
當前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相對較差,金融教育滯后,金融意識薄弱。一是金融及金融中介機構不足。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落后,使用現代金融產品定價機制在農村地區開展評估、擔保、信用評級等的成本較高,開展金融中介業務難度較大,影響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二是金融知識和金融人才缺乏。農村地區整體金融生態環境較差使農村金融市場的吸引力不足,各金融機構難以主動到農村地區開展金融業務。
(五)農村金融政策法規需要不斷建立健全
目前,我國涉及農村金融的法律規范不夠健全,缺乏農村金融和農村金融市場健康發展的保障機制。一是缺乏針對農村金融業務的法律、法規。農村金融機構在業務拓展中經常遇到法律規定不明確的問題。二是缺乏專門的農村合作金融立法。與合作金融相關的政策法規缺位不利于規范引導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健康發展。三是有關抵押擔保的法規亟待完善。在農村金融快速發展和農村金融產品不斷創新的條件下,農村地區抵押擔保物缺乏制約了信貸業務的進一步發展。
二、關于我國農村金融的扶持政策
(一)支持金融機構改革和發展
一是支持中國農業銀行股改。通過中央匯金公司向中國農業銀行注資1300億元人民幣等值美元,提高農業銀行的核心資本充足率;支持中國農業銀行剝離處置不良資產8157億元,改善資產質量。二是支持農村信用社改革。對1994—1997年因開辦保值儲蓄虧損的農村信用社給予補貼,累計撥付88.5億元;明確省聯社發生的服務性支出由基層社分擔,不作為省聯社收入計稅。三是支持中國農業發展銀行開展業務。強化了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支農功能。四是支持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發展。自2008年起,財政部開始對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給予費用補貼,減輕財務壓力,目前已累計向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撥付了補貼資金2.61億元。五是支持西部金融機構發展。2010年,財政部將西部基礎金融服務薄弱地區的金融機構網點納入補貼范圍。
(二)鼓勵增加涉農信貸投放
2009年,財政部出臺《財政縣域金融機構涉農貸款增量獎勵資金管理暫行辦法》,對縣域金融機構上年涉農貸款平均余額同比增長超過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給予獎勵,激發金融機構加大涉農貸款投放的內生動力。2010年,財政部進一步完善試點政策,并將試點范圍擴大到18個省(區)。目前已累計向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撥付了獎勵資金28.83億元。
(三)對農業保險的保費補貼
2007年,財政部啟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工作,對6省的5種農作物給予保費補貼,試點險種的保費由中央和省級政府各負擔25%后,其余50%由農戶承擔,或由農戶與龍頭企業和省、市、縣級財政部門共同承擔。之后,中央財政不斷擴大補貼區域,提高補貼比例,增加補貼品種,補貼資金投入不斷加大,從2007年的21.33億元增加至2010年的67.76億元。目前,財政支持的涉及國計民生的險種已達到14個,覆蓋了所有糧食主產區。
(四)實施扶貧貸款貼息
為引導金融資本投入農村貧困地區,中央財政自1998年起安排扶貧貸款貼息資金,并不斷完善扶貧貸款貼息制度,擴大承貸主體,豐富資金來源。到2009年末,中央財政共撥付了貼息資金81.5億元,累計發放扶貧貸款超過了2000億元。
三、加快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思路和策略
(一)加快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基本思路
1.推進農村金融機構改革。按照市場經濟要求和我國農村發展的實際情況,根據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總體要求,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機構的改革和發展,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繼續設立各類新型金融組織,引導社會資金投資設立適應“三農”需要的各類新型金融組織[3]。
2.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發展信貸、證券、保險、期貨、擔保分工配合、相輔相成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擴大直接融資比例,加強金融的風險管理功能。既要發展農村金融市場中金融產品的發展與創新,也要推進農村金融市場的金融服務的發展和改善,目前重點要推進計算機和移動通訊技術在農村金融中的應用,發展低成本的農村金融服務。
3.保證農村金融健康發展。一方面要加大政策促進金融支農力度,尤其要加大財稅政策促進金融支農力度,發揮地方政府積極作用;另一方面要繼續探索差別農村金融監管制度,保證不同農村金融機構都能健康發展。
(二)加快我國農村金融發展的策略措施
1.加快建設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金融體系。一是增強涉農金融機構支農責任。強調增強涉農金融機構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基礎上發揮支農作用,履行社會職責。二是加大農村信用社的改革力度。要增強其資本實力和資本質量,提高抵御風險和支農能力。三是發展農村社區銀行。更好地發揮農村信用社貼近基層、貼近農戶的“三農”服務主力軍作用。四是深化中國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探索完善“‘三農’金融事業部”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五是發揮“惠農卡”的功能作用。尤其是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中的積極作用。六是重視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的政策性金融服務功能。在健全信貸風險防控體系,完善內控機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政策性金融在支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和作用。七是發揮郵儲銀行網絡優勢服務“三農”。不斷拓展小額零售業務范圍,加強涉農信貸產品創新,完善風險管理。八是適當放寬農村金融組織準入政策。鼓勵社會資本和民間資本發起或參與設立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立和完善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市場。
2.進一步完善適應現代金融經濟的農村金融市場。一是發展和完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即發展信貸、證券、保險、期貨、擔保分工配合、相輔相成的農村金融市場體系。二是加強間接和直接融資市場統一。改變目前農村金融市場以銀行類信貸為主的間接融資模式,擴展直接融資所占比重,探索中小企業集合發債、集合票據、上市等資本市場融資渠道。三是加快發展農產品期貨市場。完善市場品種結構,發揮期貨市場價格發現作用,分散農產品生產銷售過程中的市場風險。四是創新農業保險體系和產品。尤其要探索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相結合的銀保互動機制。五是加強農業風險管理體系建設。進一步完善農村地區的信貸市場、保險市場、證券期貨市場,形成信貸市場、保險市場和證券期貨市場相互配合的農業風險管理體系。
3.加強財政與信貸資金的相互支持和配合。一是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作用。要不斷完善涉農領域財政稅收支持政策,積極支持“三農”發展。二是支持金融機構涉農信貸業務。通過對重點涉農業務的適當補貼和扶持,有效增加金融機構的信貸投放。三是加強財政與信貸資金的配合。通過給予主要涉農信貸機構一定的財稅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涉農信貸支持力度。
參考文獻:
[1]閔宗陶,閆章秀.中國農村金融組織市場績效的實證分析[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12).
[2]吳治民.經濟發展中的農村金融結構演化研究[J].農村金融研究,2011(1).
[3]王醒春.與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共生共長[J].農村金融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