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后,各國為應對危機紛紛采取非常規的貨幣政策,以美聯儲為代表的量化寬松貨幣政策造成全球范圍內流動性過剩。我國為應對危機也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內外因素導致我國通脹壓力凸顯。除了貨幣因素、大宗商品的輸入性影響、勞動力成本上漲等因素外,公眾通脹預期對通脹本身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本文在研究通脹預期理論發展的基礎上分析了通脹預期的影響因素,并對發達國家治理通脹預期的手段進行匯總分析,最后對我國通脹預期的現狀進行了歸納,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關鍵詞:通脹預期管理;影響因素;間接手段;國際經驗
中圖分類號:F82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1)06-0018-03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6.05
世界上多數國家的中央銀行都將維持物價穩定作為貨幣政策的最終目標,而如何更有效地維持價格總水平的穩定則是所有中央銀行都在積極思考和探索的問題。在不斷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理論界和貨幣當局越來越認識到通貨膨脹預期在穩定通脹水平中的作用,各國中央銀行都對通脹預期保持著越來越高的警惕性,不少國家的中央銀行將穩定通脹預期作為抑制通貨膨脹的重要手段。
一、通脹預期涵義及理論發展
(一)通脹預期涵義
通貨膨脹預期(Inflation Expectation)是經濟生活中消費者根據實際通脹水平、經濟政策、信息披露等對通貨膨脹在未來的變動方向和變動幅度的一種事前估計或推斷。預期行為本身具有主觀性,但人們進行預期所依據的卻是客觀事實。通貨膨脹預期能夠影響消費者的消費、儲蓄和投資行為,進而影響總供給和總需求。
通貨膨脹預期對價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在總需求方面, 預期通貨膨脹率上升會增加總需求, 從而提高價格總水平;在總供給方面, 則存在成本推動效應。預期通貨膨脹率上升, 會使消費者要求更高的工資,而廠商預期未來的生產成本將上升,這會提高商品的價格水平。如果價格沒有及時調整,那么廠商的產品銷售將會下降,從而降低總供給。因此,預期通貨膨脹率的上升通過增加總需求和減少總供給,將會導致價格水平的上升[1]。
研究通貨膨脹預期,可以以其為基礎預測未來的通貨膨脹率,為中央銀行制定貨幣政策提供參考。通貨膨脹預期對中央銀行具有重要意義和應用價值。一是當通貨膨脹預期被較好錨定時,有助于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更好的執行。當通脹預期偏離中央銀行的目標水平時,宏觀經濟穩定易受到影響。二是對未來通脹水平的預期,有助于增強貨幣政策的前瞻性,減弱貨幣政策時滯的影響。貨幣政策措施對產出和通脹發生作用時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貨幣政策應該是前瞻性的,需要基于預期的情況進行決策[2]。
(二)預期理論發展
從預期理論發展來看,預期主要分為靜態預期、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靜態預期指不考慮市場價格的動態變化,只簡單的把前一期的市場價格作為本期的預期市場價格。適應性預期是一種關于預期形成的觀點,認為預期是基于過去(歷史)的,即僅由過去經驗所形成,預期將隨時間推移緩慢發生變化。理性預期又稱合理預期,指針對某個經濟現象(如市場價格)進行預期的時候,如果人們是理性的,那么他們會最大限度的充分利用所得到的信息來做出行動,而不會犯系統性的錯誤,因此人們的預期應該是準確的。理性預期學派認為,適應性預期具有隨機性,沒有理性的解釋,即屬后向預期。而理性預期之所以稱為“理性的”,則因為它是人們參照過去歷史提供的所有知識,對這種知識加以最有效利用,并經過周密的思考之后才做出的一種預期。
靜態預期和適應性預期的假設比較簡單,具有較為明顯的缺陷,但在宏觀經濟模型中,有時會由于假設條件易于達到而采用這兩種預期。理性預期被稱為20世紀西方經濟學的“預期革命”,對20世紀經濟學產生了重大影響。理性預期從經濟人的理性角度出發,強調在經濟決策和經濟行為變動中預期的重要作用,并且認為理性預期會使人們對國家的政策干預產生理性預期,宏觀經濟政策會失效。
二、影響通脹預期的因素
本文將影響通脹預期的因素歸結為兩類:第一類是經濟運行狀況、物價發展趨勢等客觀因素;第二類是公眾對經濟常識的了解程度、對政府的信任程度等主觀因素。
(一)客觀因素
1.市場化程度。市場化程度越高,越能形成客觀公正的預期。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市場競爭激烈,市場交易頻繁,各相關利益單位為獲取利潤會主動獲取經濟信息,判斷市場未來走向,從而形成良好的預期。反之,市場競爭不充分,企業和勞動者則缺乏主動預期的積極性,不能形成對未來發展的合理預期。
2.過去一段時間中物價總水平的發展趨勢。CPI、PPI等物價指數的波動趨勢是公眾判斷未來物價水平發展趨勢的最直接指標和依據。過去一段時間物價指數波動平穩,則公眾較易形成物價穩定的認識,進而對未來通脹水平的預期較低。反之,過去物價指數波動劇烈,呈現快速上漲態勢,則公眾會預期未來通脹水平較高。
3.經濟水平發展變動的趨勢。經濟水平發展狀況是影響物價波動的外部條件。如果經濟運行健康平穩,政策持續有效,則公眾易形成穩定的預期。若經濟快速擴張或走向低谷,經濟金融政策出臺頻繁,則公眾對未來經濟形勢的預期會較不穩定。
(二)主觀因素
1.公眾對經濟常識及經濟運行情況的了解程度。公眾對經濟常識的掌握程度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對未來通脹水平的預期。對經濟常識了解越多,公眾做出的預期越理性越精確;反之,缺乏必要的常識,公眾做出的預期可能會放大未來通脹水平,具有盲目性。
2.公眾對政府的信任程度,即政府的威信。多數國家特別是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的國家,政府往往會承諾將通脹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通過承諾來降低公眾預期。如果公眾信任政府,相信政府能夠有效控制通脹,即使在面臨外部沖擊時也能形成穩定的預期,從而減少未來發生通脹的機會。反之,對于缺乏威信的政府,其做出的承諾不但不會降低公眾預期,反而會增加公眾預期的強度。
3.通脹的感受。公眾的通脹感受對中央銀行有重要意義,公眾對當前通脹感受的變化可能會造成對未來通脹預期的變化,從而影響貨幣政策施行。這種影響通常會通過兩個渠道加以作用:一是直接影響。如果公眾的感受通脹高于實際通脹,則公眾會認為中央銀行未能保持價格穩定,預期的通貨膨脹就會超過中央銀行的通脹目標,這些預期會影響居民和企業對工資和產品價格的定價,造成物價上漲;二是對消費價格權重產生影響。感受通脹可以影響消費構成,如果一些商品的價格被感受到高于其他商品,則公眾對其的購買就會減少,進而影響在CPI中的各項目權重。
三、國外通脹預期管理經驗
由于通貨膨脹預期受到諸多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通脹預期自身就帶有一定主觀認識的判斷,因此發達國家對通脹預期的管理多是通過間接手段引導,即通過某種中介目標間接地加以影響,較少采取貨幣政策手段直接干預。
(一)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
中央銀行的信息披露可以緩解或減少中央銀行決策層與私人部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穩定公眾預期。發達國家中央銀行進行信息披露的途徑大致有三種:發布政策報告、新聞發布會以及高層領導公開講話。
1.中央銀行發布政策報告。發布政策報告是發達國家中央銀行信息披露的主要手段。中央銀行定期發布通脹或貨幣政策報告,及時向公眾和市場公布貨幣政策意圖、目標及其實施情況,提供決策相關信息、制定政策所采取的程序、所使用的數據及考慮的因素,并就當前經濟形勢與公眾進行有效的溝通。
歐洲中央銀行每月發布“月度公報”,向公眾公布所有統計信息和貨幣政策決策所依據的數據,也提供專家對貨幣政策的分析文章;歐洲中央銀行行長每季度都向歐洲議會的經濟與貨幣事務委員會匯報貨幣政策的執行情況,回答相關問題;歐洲中央銀行每年還向歐洲議會遞交年度報告。美聯儲在每次公開市場委員會兩周后公布會議紀要,并每半年向國會提交一次報告,公布每位理事會成員和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對當前和下一年產出、通脹與失業率所做的預測情況。英格蘭銀行每季度公布《通貨膨脹報告》,并對通貨膨脹和產出進行短期預測,分析在不改變利率的情況下影響通脹率和通脹預期的因素,也對政策效果做非正式評價。
2.新聞發布會。中央銀行定期召開新聞發布會,通過媒體與社會大眾溝通對經濟形勢的認識,可以引導公眾預期向良性方向發展。歐洲中央銀行是第一個召開新聞發布會的中央銀行,每月第一次貨幣政策委員會會議結束后,歐洲中央銀行會召開新聞發布會,由行長向公眾詳細介紹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分析以及與貨幣政策相關的物價穩定的風險評估,并通報其他議題和決策的相關信息。美聯儲在每次公開市場委員會例會后發布新聞公告,并說明委員會如何評價在可預見的將來通貨膨脹壓力帶來的風險。
3.高層領導發表講話或評論。中央銀行或政府高層官員在接受媒體采訪或參加論壇時,與公眾交流貨幣政策策略、框架,可提高貨幣政策可信度,引導公眾預期。歐洲中央銀行的行長、副行長以及貨幣政策委員會的其他成員,充分利用定期接受媒體采訪、參加全球和區域經濟金融論壇、到世界各地大學講學等機會與公眾交流。美聯儲主席也經常就貨幣政策、經濟狀況等發表演說,表明美聯儲對經濟的看法和貨幣政策取向,闡述影響未來貨幣政策的因素[3]。
(二)政府的工資指導和物價管制
1.對工資進行指導。學術界通常認為,工資談判是通貨膨脹預期影響實際通貨膨脹的主要渠道,這是因為工人對生活成本提高的擔心增強了他們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從而促使工會組織要求增加工資,通過工資談判將工人預期加入合同,進而推高了產品市場價格。當發生通貨膨脹時,有必要對各種生產要素的增長率進行限制,特別是工資增長率不應超過勞動生產率的增速,這需要政府擬定物價和工資標準,勞資雙方共同遵守。常見的做法是政府勸導勞資雙方自愿約束價格和工資的變動,強制的做法是事實上的工資凍結。政府對工資進行指導,有助于引導公眾形成通脹率下降的預期。
2.對物價進行臨時管制。當物價出現短暫性快速上漲時,發達國家也會采取非常規手段進行臨時管制,例如施行目標價格、協議價格、最高價格制度等[4]。
法國政府通過制定目標價格的方法穩定物價。目標價格是指一種產品在按計劃規定的若干年以后所要達到的價格,此價格與產量目標聯系在一起,通過調高或調低來控制產品產量的增加或減少,產品產量的變化反過來又對物價穩定起積極作用。法國政府通過建立以目標價格為中心,配以不同類型輔助價格的物價體系,避免市場物價無次序的上揚或下滑。
意大利采取協議價格對某些特殊產品價格實施干預。對于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商品,政府與生產企業簽訂協議價格,協議價格在簽訂時會充分考慮到企業的工資、燃料、設備折舊和維修、保險費和租金、包裝和運輸費用等因素。當協議價格確定以后,企業不能自行變動。
比利時對牛奶、面包、面粉等生活必需品實行最高價格制度以穩定物價。最高價格由生產企業、零售商、批發商、消費者、工會及政府經濟部等幾方面代表組成的價格委員會根據市場因素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來制定。最高限價一旦形成,具有法律效力,不得違反,企業可以在此價格限度下競爭。
(三)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
自1990年新西蘭率先倡導并實施通貨膨脹目標制以來,已經有智利、加拿大、澳大利亞、瑞典、韓國等國家的中央銀行采納了通貨膨脹目標制。通貨膨脹目標制作為一個貨幣政策框架,其基本含義是中央銀行、政府機構或者兩者聯合宣布一個通貨膨脹目標,確定在未來某段或幾段時期內取得并保持較低的、穩定的通貨膨脹率,明確宣布實施通貨膨脹目標是貨幣政策唯一的目標,并在公眾的監督下運用相應的貨幣政策工具使通脹的實際值與目標值吻合。以通貨膨脹率作為名義錨,可以使公眾和市場對未來物價形成比較穩定的預期。
從國際實踐情況來看,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以后,多數國家的通脹預期表現出連續下降的趨勢,減少了企業和消費者進行投資、消費時所面臨的不確定性,有利于宏觀經濟的穩定和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
(四)附加預期泰勒規則
附加預期泰勒規則將預期通脹和預期產出缺口引入泰勒規則,構造一個前瞻性的貨幣政策反應函數。一方面向公眾提供反映未來通貨膨脹變動路徑的有用信息,降低公眾通脹預期形成的成本;另一方面可使貨幣政策建立一種承諾機制,避免貨幣政策的短視和機會主義傾向,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可信性和有效性,穩定公眾預期。具體表現在以下兩方面:一是附加預期泰勒規則下的操作利率不是取決于已經實現的或“事后”的通脹率,而是取決于根據可獲得信息做出的對未來通脹率和產出缺口的預期;二是附加預期泰勒規則可以給政府提供一種利率調整的參考標準以及檢驗利率調整有效性的尺度。
泰勒規則雖然僅是對美國貨幣政策操作的經驗歸納,是一種事后的實證分析,但隨著研究深入和研究范疇的逐步擴展,各種形式的泰勒規則逐漸成(下轉第35頁)
(上接第20頁)為中央銀行進行貨幣政策操作的行為準則,泰勒規則操作的主動性逐步顯現。中央銀行貨幣政策操作的規則性、透明性、完全的利率市場化及利用附加預期泰勒規則錨定通脹預期則是其有效管理通脹預期的必要條件。
四、對我國的啟示和借鑒意義
在全球流動性過剩背景下,美元貶值預期導致的資產價格上漲帶來了輸入型通脹壓力不斷增強,再加上我國增長迅速的信貸投放使人們的通脹預期不斷加強。目前,我國公眾通脹預期有以下特點:一是適應性預期顯著。我國公眾通脹預期具有明顯的適應性,預期的形成多是依靠過去的信息推斷未來情況,缺乏一定的理性,容易導致價格出現明顯的周期性波動。二是公眾預期穩定性差。由于我國居民對經濟常識的掌握程度較低,特別是容易混淆CPI同比數據和環比數據的意義,誤將同比上漲理解為環比上漲,從而不斷調整預期。三是受感受通脹的影響較大。我國居民易根據自身消費情況與CPI進行對比,形成感受通脹大于實際通脹的觀點,從而調高預期水平。鑒于此,做好通脹預期管理,合理引導公眾預期,對穩定物價水平、增強貨幣政策操作效果具有重要意義。立足我國公眾通脹預期實際情況,結合國際通脹預期管理經驗,我國應從以下幾方面加強通脹預期管理。
1.明確中央銀行反對通脹的決心與態度。我國中央銀行目前仍實行多重目標,而目標之間又相互存在沖突,中央銀行應明確將價格穩定作為主要目標。即使政策措施可能會暫時偏離價格穩定,也應對公眾進行明確的引導,即最終會回歸價格穩定的目標。
2.傳遞政府將有力防控通脹的信號。由于政府在公眾中的可信度較高,因此政府應及時傳遞已經知曉公眾形成通脹預期的信號,并傳達堅定的信心。
3.準確把握信息披露時機,合理控制信息披露的清晰度。中央銀行在面臨公眾通脹預期形成之初,應準確把握信息披露的時機和程度,引導公眾通脹預期更接近實際通脹率,同時增強信息披露的藝術性和前瞻性,減少模糊性措辭的使用,提高貨幣政策的有效性。
4.加強對公眾的宣傳教育,適當解讀CPI等經濟數據。經濟指標發布時,配有相關指標的簡短說明,既能準確傳遞數據信息,又能對公眾進行相關經濟常識的普及,穩定通脹預期。
5.構建完善的統計指標體系。由于我國目前統計數據不連貫,統計口徑不一致等問題,我國中央銀行還不能準確預測未來的通脹水平,也不能得出數據化的預期通脹率。中央銀行應與統計部門加強合作,共享經濟金融數據,構建完善的指標體系。
6.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通貨膨脹目標制。短期內我國實行通貨膨脹目標制還存在一定的困難,但是隨著我國中央銀行獨立性、貨幣政策透明度的提高,以及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長期內可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通貨膨脹目標制,從而為經濟創造穩定的環境,使公眾在進行投資和消費決策時不必為未來不可預期的通貨膨脹擔心,有助于公眾更理性的做出決策。
參考文獻:
[1]Forsells.Magnus and Kenny.Goeff:The rationality of consumer inflation expectations: survey based evidence for the euro area[R].Working Paper European Central Bank,2002.
[2]張蓓.通貨膨脹預期與貨幣政策[D].北京: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博士畢業論文,2008.
[3]中國人民銀行長沙中心支行課題組.通脹預期管理:國際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金融,2010(4).
[4]宋養琰.國外穩定物價的主要做法與經驗[J].價格與市場,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