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放大西南的硝煙剛剛在重慶散去,又一場驚天動地的戰斗旋即在成渝沿線打響。
1950年6月15日,一個聲勢浩大的開工典禮在重慶西南軍區大操場上舉行。時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西南軍區政治委員的鄧小平蒞臨大會致詞;西南局第三書記、西南軍區司令員賀龍親手將一面繡有“開路先鋒”題詞的錦旗授予筑路大軍,成渝鐵路建設大幕由此拉開。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完全依靠自主力量、自力更生修建的第一條鐵路。從此,這支筑路大軍南征北戰,先后參加了寶成、川黔、成昆、京九等30多條鐵路干線修建。到上世紀70年代中期,這支筑路大軍中一支分隊落戶湖南懷化,組建成立鐵道部第五工程局新線鐵路運輸處,其后又于2000年6月28日改制為中鐵五局第六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簡稱“中鐵五局六公司”),卓越的業績成為飲譽鐵路戰線的“鋪架王牌軍”,先后獲得了三項魯班獎、兩項詹天佑獎和26項省部級優質工程大獎。
2008年上半年,中鐵五局六公司毅然決定西遷,整體落戶重慶。一幢面積逾6 600平方米的公司辦公大樓傲然挺立在炙手可熱的重慶市兩江新區內。
新區活力四射,企業萬箭齊發。
依托城市厚積薄發
重慶作為新興直轄市,具有地域、交通、功能、人才、公共關系等諸多政治經濟人脈優勢,把握并借助這種優勢,將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利益。遠在千里之外的中鐵五局六公司人,慧眼盯住了重慶。
記者:湖南懷化是一個不錯的新興城市,企業通過在懷化30多年的發展,可以說是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收獲也頗豐。但是,企業為什么不筑城固巢、繼續發展,反而背井離鄉,攜家帶口西移重慶,這種大轉移勢必給企業帶來很大的遷移成本,其意義何在?
曹良華:應該說,我們選擇重慶作為公司發展基地,既是一個痛苦的抉擇,也是一個智慧的抉擇。與重慶這座大城市相比,懷化畢竟還是一個比較偏遠的中等城市,社會經濟、文化狀況、城市建設等情況都遠不如重慶,導致人才引不來、來了也留不住,企業經濟規模很難做大,經營產值老是在幾個億之間徘徊。而重慶是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是西南工業和商業重鎮,是西部地區唯一集水陸空運輸為一體的交通樞紐,產業基礎雄厚,科技力量較強,投資環境相對寬松,這些都十分有利于發揮公司在重慶的區位優勢,加速企業快速優質發展。當然,公司大本營轉移會給企業增加不小的成本,但這種付出是必要的。我們“打破了壇壇罐罐”,得到的卻是更大豐收。
記者:俗話說:人挪活,樹挪死。這句話運用到中鐵五局六公司貼切嗎?
曹良華:很在理!實踐證明,公司搬遷重慶是一個非常明智的抉擇。遷到重慶后,新公司必須有新面貌,必須在改革中創新,必須大量吸納與厚積管理、思想、技術、人才、裝備之精粹,依托大城市,以超凡的能力與實力獲取更大的市場競爭主動權。經過公司上下拼搏努力,企業獲得了長足進展。公司在搬之前的2007年,經營額只有9億元,2008年遷到重慶后,當年產值就達到17億元,2009年躍升至19億元,2010年突破了22億元,比搬遷前的2007年增長了近3倍。進入2011年,公司厚積薄發之勢更加明顯,全年計劃完成目標任務32億元,有望突破40億元大關。真是方向對了,一步一層樓。
四輪驅動多元發展
現代企業戰略提倡多元化發展,但多元的原則是延伸性與關聯性,反對毫不相關的多頭并進,忌諱一個造汽車的企業,也同時造火車。中鐵五局六公司的傳統主業是鐵路鋪架,但這種單一的產業支撐不了企業做強做大。市場經濟呼吁國有企業必須走出傳統的狹隘,既在上中下游產業鏈上尋找市場延伸,也在產業相關性上開辟新的途徑,充分做足做好多元發展這篇大文章。
記者:“知難行易”的企業戰略抉擇難就難在選擇與定位上,浩如煙海的市場經濟令人眼花繚亂,使人很難真正把握市場發展規律、行業發展規律和企業發展規律,或然性與茫然性常常使企業一不小心就陷入困境。而中鐵五局六公司卻能慧眼識寶,很快抓住了發展機遇與規律,并能乘勢而上,這種動力源自何處?
曹良華:實事求是講,中鐵五局六公司也有過“企業向何處去”的反思,因為企業曾有過參建京九、南昆等鐵路新線鋪架的大好發展機遇,但是由于當時人們思想保守、觀念陳舊、管理落后,企業從中既沒有獲得更多的積累,更沒有找到科學發展的方向,為此,不得不引起我們領導班子的反思。
在痛定思痛中,公司領導班子審時度勢地提出了“三個有利于”的發展標準,并以此作為領導班子團結的基石、作決策的出發點、評判是非的標準、核定獎罰的依據,全面開展了觀念、管理、制度、組織和科技“五大”創新活動,并通過在上海城軌市場的拼搏嘗試,以榮獲上海市政建設“玉蘭杯”獎為起點,開始舉一反三地找到了公司多元發展的真正方向,逐步形成了鋪架、預制、城鐵和維護運輸“四輪驅動”的發展格局。
記者:從“一輪”發展為“四輪”,從單一走向多元,這種發展會不會力不從心?進展如何?
曹良華:應該不會,因為我們的發展既不急功近利,也不好高騖遠,追求穩扎穩打、步步為營。就“鋪架”而言,這是公司的傳統優勢,“鋪架王牌軍”的盛譽經久不衰,是公司的一張王牌。就“預制”來說,公司從2000年進入秦沈客運專線開始,在實踐中鍛煉并積累了制梁能力與經驗,先后在參與武廣、哈大、成綿樂、蘭新線等鐵路客專和高鐵制架梁中取得了不俗業績,特別是哈大客專營口大石橋無砟軌道板場,是哈大全線第一個獲得鐵道部認證允許生產的單位。就“城軌”而言,公司是最早進入城市軌道交通施工的企業之一,自進入上海地鐵四號線施工起,就在上海地鐵連創佳績。目前,我們已在上海連續干了七個標段,個個旗開得勝。在深圳地鐵,公司以優質快速的施工創造了100天完成40多公里的全國地鐵施工最高紀錄,創造了地鐵建設的“深圳速度”,業界好評如潮。到目前為止,公司在北京奧運線、上海世博線、廣州亞運線以及南京、沈陽、成都、重慶、深圳等地鐵施工中打出了聲威,成為公司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在“臨管運輸”上,公司運營的湖南長沙華電專用線,已成為公司另一個經濟支撐。公司還將進一步拓展這一塊業務。
四化引領科學向前
走過“十一五”,中鐵五局六公司收獲頗豐,新簽合同額、完成營業額和實現利潤全部超過計劃目標,創造了歷史最好成績。走進“十二五”,中鐵五局六公司信心百倍,所規劃的“4321”發展戰略框架,將在2015年末累計實現新簽合同額180億元以上、完成營業額170億元以上、實現利潤3.4億元以上、員工年均收入增長不低于10%的奮斗目標已成為全體員工美好的愿景,公司上下將以不同凡響地努力創造國內同行先進水平。
記者:確保公司美好藍圖實現靠什么?
曹良華:第一,靠明確的目標。公司確立的“四大板塊”,方向明確,必須努力而為之;公司的“三大品牌”(鐵路鋪架、預制構件、地鐵城軌)必須發揚光大;公司的“兩大轉變”必須落實;公司爭當“中鐵五局旗下排頭兵”的目標必須實現。
第二,靠扎實的管理。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建筑施工更需要細,需要精細化管理。目前,我們公司大力推行項目管理“四化”,即機械化、工廠化、專業化和信息化,這是推行鐵路建設標準化管理的延伸與細化。通過“四化”建設,加強安全質量流程卡控,實現標準化作業“六嚴格”,落實標準化管理“五制度”,推行架子隊施工“四作業”,真正使標準化管理落到實處,實現預期。
目前,公司標準化管理和架子隊建設成效顯著,德靖、湘桂、成綿樂等項目先后多次被建設單位確立為全線示范觀摩點,多次在鐵路項目建設信譽評價中名列前茅,受到上級領導和業主好評。去年,公司被中國施工企業管理協會評為“全國優秀施工企業”、被重慶市建筑協會授予“2009年度重慶市建筑業先進企業”稱號。
“歷盡天華成此景,百業萬事出艱辛”。這既是對中鐵五局六公司過去的生動寫照,也是六公司未來的必由之路、奮斗之路。(責任編輯: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