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廉潔文化是廉潔的理論和行為方式及其相互關系的文化總和,是關于廉潔的知識、理念、制度及與之相對應的生活方式、行為規范的總概括。廉潔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種文化是否先進,應看這種文化是否包含廉潔文化。在構建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中,廉潔文化建設舉足輕重,對于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大的意義。然而社會對廉潔文化的認識可能存在一些誤區,這對廉潔文化建設甚至整個反腐倡廉工作非常不利。因此,很有必要對廉潔文化的內涵進一步澄清,對廉潔文化進行科學界定,構建三個均衡,從而推進廉潔文化建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利益均衡:廉潔文化是一種共贏
反腐倡廉工作以及廉潔文化建設,都是建立在“經濟人”假設基礎之上。個體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在與組織進行博弈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為了謀求個人利益而損害組織利益的行為。基于此,建設廉潔文化,營造“以廉為榮、以貪為恥”的氛圍,必須積極引導個體規范約束自身的行為,從而實現組織的目標。那么怎樣才算廉潔,在處理個人利益和組織利益的問題上,廉潔文化應當如何協調,將從個體和組織的角度進行分析。
如圖一所示,從利益的角度看對組織存在“有利”、“不利”兩種情況,對于個體亦如此,于是出現了四種組合模式。其一,對個體不利,對組織不利,稱之為雙輸區域;其二,對個體有利,對組織不利,稱之為損公肥私區域;其三,對個體不利,對組織有利,稱之為克己奉公區域;其四,對個體有利,對組織有利,稱之為雙贏區域。
顯而易見,在利益協調上的最佳選擇就是雙贏,這是廉潔文化所追求的境界,實現了個人與組織的和諧統一。雙輸的情況,作為理性的經濟人一般不會落在這個區域。損公肥私是反腐倡廉必須堅決抵制、嚴懲不貸的行為,也是廉潔文化建設重點防范的區域。焦點在于克己奉公區域,廉潔與克己奉公之間能否劃上等號,即要廉潔就必須克己奉公。通常情況下,談到廉潔容易聯想到“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等詞匯,讓普通的個體在行為上有些望而卻步。作為理性的經濟人,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作出犧牲個人利益維護組織利益的抉擇是能夠實現的。但是,把克己奉公作為一種常態化的要求,必定會造成負面的影響,不利于調動個體的積極性。
廉潔文化不僅是一種道德觀念,還是一種價值尺度,廉潔文化的定位應當在雙贏區域。廉潔文化不是把組織利益與個人利益對立起來,讓人清心寡欲,放棄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廉潔文化并不否認個人利益,相反廉潔文化會形成保護個人利益的氛圍,引導個體在實現個人利益的同時實現他人利益以及組織利益,尋求雙贏或者多贏。廉潔文化是利益上的一種均衡,共贏是廉潔文化的常態,克己奉公是非常態。
收支均衡:廉潔文化是一種高效
理性的經濟人在做事上面會考慮投入產出、收入支出等問題,以盡可能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收入,從而提高效率和效益。如果個體的理性不加合理引導,往往會導致群體的非理性,出現集體行動的邏輯。那么廉潔文化與效率、效益又存在怎樣的關系,廉潔就一定高效嗎,廉潔文化如何克服個體的非理性行為,將從資金和事情的維度進行分析。
如圖二所示,從資金的角度可以分為公家資金和私人資金,從所辦理的事情看可以分為公家事情和私人事情,于是出現了四種組合模式。其一,用私人的錢辦私人的事情,結果既節約成本又講究效益;其二,用私人的錢辦公家的事,結果只顧節約不管效益;其三,用公家的錢辦私人的事,結果不管節約只顧效益;其四,用公家的錢辦公家的事,既不講節約又不講效益。
廉潔容易讓人辯解,只要公家的東西沒有往自己兜里放就可以了,至于公家的東西怎么用,用多用少與廉潔無關,所造成的資源浪費也不屬于廉潔的范疇。其實,反腐倡廉工作不僅僅是反對貪污、腐敗,從某種意義上講鋪張浪費也是一種腐敗,廉潔文化建設與鋪張浪費是水火不相容的,節約高效應當成為廉潔文化的題中之意。
顯而易見,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用私人的錢辦私人的事效率最高、成本最低,這也是廉潔文化所追求的目標。用私人的錢辦公家的事情,與圖一克己奉公區域是對應的,造成的結果就是只顧節約不管效益,從這個角度也可以佐證廉潔文化不應當界定在該區域。用公家的錢辦私人的事,是反腐倡廉工作必須堅決抵制和懲處的內容,與圖一損公肥私區域是對應的。
廉潔文化建設對資源使用情況進行界定,即公家資金只能辦公家事情,不能辦私人事情。個人資金辦事則沒有限定范圍,但也不能過分要求利用個人資金辦公家事情,從長遠的角度分析必定會導致消極、負面的結果。焦點在于廉潔文化如何規范用公家的錢辦公家的事,實現既講節約又講效益的目標,如同使用個人的錢辦個人的事。實現上述目標的前提就是,個人的利益與組織的利益緊密相連,即個體利益與組織利益的雙贏,只有實現組織利益才能實現個人利益,組織利益是個人利益的保障,否則即便有再嚴密的制度進行約束也難以實現。同時,也佐證了廉潔文化是利益共贏的必然性。
建立在利益共贏基礎上的廉潔文化,由于個人利益與組織利益的共生,可以規避用公家的錢辦公家的事非理性的表現,朝向效率、效益的目標前行。因此,廉潔與高效是一對孿生兄弟,廉潔文化是一種高效,是收支上的均衡。
監督均衡:廉潔文化是一種同構
按照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有序推進廉潔文化建設,宣傳教育、理念傳播是必要的,但還必須通過制度設計來加以規范約束。制度也不可能盡善盡美,必定會存在漏洞給不法之徒可乘之機,尤其是在監督乏力時。加強反腐倡廉工作,形成不愿腐敗、不必腐敗、不能腐敗、不敢腐敗的鏈條,切實有效的監督成為關鍵環節。監督工作是廉潔文化的最后一道防線和屏障,如何跳出“上級監督太遠,同級監督太軟,下級監督太難”的怪圈,成為廉潔文化制度設計的核心。
監督從字面上理解可以分為兩個層面,一是“監視”,即有能力知曉不廉潔的行為;二是“督促”,即有能力糾正不廉潔的行為。當然這種不廉潔行為指處于苗頭、輕微狀態,嚴重的貪腐敗行為則延伸至法律制裁領域。“監視”是前提,“督促”是保障。根據“監視”與“督促”行與不行,可以組合成四種模式。如圖三所示:其一,既不能監視又不能督促,稱之為盲區,如下級監督太難;其二,能監視但不能督促,稱之為左眼區,如平級監督太軟;其三,能督促但不能監視,稱之為右眼區,如上級監督太遠;其四,既能監視又能督促,稱之為可視區。
“監視”與“督促”的分割與分裂,則會導致監督工作流于形式。廉潔文化建設在制度上要規避“監視”與“督促”的分離,使二者能夠統一、整合,真正起到建立防線的作用。因此,廉潔文化是監督上的均衡,是“監視”與“督促”的同構,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監督的規范約束作用,從而實現反腐倡廉的目的。
綜上,從不同博弈的角度對廉潔文化進行分析和界定,澄清了對廉潔文化認識的誤區,指明了廉潔文化制度建設上的重點。只有對廉潔文化的內涵不斷探究,按照以人為本的訴求對廉潔文化的框架和要素進行重構,才能使廉潔意識內化為社會公眾的思想準則和道德準繩,外化為社會公眾倡導廉潔的自覺實踐,使廉潔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種文化自覺,讓廉潔文化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責任編輯:羅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