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幾年前,我偶然觀賞到歐德順的書法作品,就感到其蘊含的深厚書學功力修養表現能力。在與他進行交流后,得知書家也走過一條曲折的習書之路。
歐德順開始學習書法時只是作為一種工余愛好。初期,他從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幟》入門,后又陸續學習過柳公權的《玄秘塔碑》,顏真卿的《多寶塔》、《祭侄文稿》,王羲之《樂毅論》、《十七日帖》等作品,以及褚遂良、孫過庭、陸機、米芾、黃庭堅等眾多書法名家代表作,幾十年來一直筆耕不止。在博采眾家之長的基礎上,他又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石鼓文》與《鐘鼎文》。近幾年則重點致力于甲骨文書體的學習研究。
10多年前,歐德順有幸結識賈學武先生,開始對學習篆書產生了興趣,并堅持學習至今,初步嘗試了一些基本的技法。后來,他在甲骨文研究上造詣很深的著名書法家與國學家宋長海先生的悉心指導下,開始進行比較系統的甲骨文書體研習,并取得了在甲骨文主體書學修養上的巨大進步。
我們觀賞書家筆下的系列書法新作,其橫幅《人生一樂》,展現出一種肥碩厚實的行書筆法。作品以行書為主體,糅合了少量隸書筆法,表現出一種暢逸書寫的情趣。橫幅《物華天寶》,同樣展現出一種粗壯厚實的筆法,作品卻以隸書筆劃為主,糅合了少量行書的筆法,似隸非隸,兼有隸書與行書的書寫特點。橫幅《上善若水》,無論是上方這四個大字,或是下方老子《道德經》中“上善若水”這段全文的精妙書體,將這種行書與隸書糅合一體的筆意,又融入一些國畫的筆墨技法和音樂般起伏變化的節奏韻律,進行了一種淋漓盡致的流變抒發,在書法創作中追求一種身心合一的審美意識感覺,揮毫書寫出一種線性構成樸拙變化的“無為體”。
在《企業文明》雜志社創辦25周年之際,歐德順傾情題寫了“抽日月為金縷,織文明之錦繡”對聯墨寶。作品抒發出奔涌的豪壯激情,以及富于變化的審美意趣風韻。起筆提手偏旁墨色飽滿,筆畫厚重,右邊的“由”字,畫出一個左邊厚實,右邊輕盈的圓弧。接下來書寫的每個字體筆畫的粗細構成,或沉穩壯實,或清逸飄灑;或飛白疾書,或輕柔曲拐,彰顯出神逸絕妙的線性構成美感,充分表現出書家追求一種自由自在的暢溢書寫墨趣。
書家說:“為雜志社寫字時,心情非常好,應該說是多年來吸取前輩們的綜合結果吧!主要就是一種自然的流淌,沒有刻意去追求某某名家大師。可能受老莊思想影響多一些,創作時追求一種和諧、陰陽、虛實的平衡,要有疏可走馬,密不容針之感。自然、空靈是我創作想達到的感覺,但有時實現這一點很難,只是努力去感覺罷了。”
書家筆下的作品,在保留甲骨文原生態基本結構的同時,糅合了隸書與行書的筆法,呈現出一種暢逸多變的書寫美感情趣。有《大器晚成》、《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君子以自強不息》、老子《道德經》橫幅、斗方、扇面等精選、毛澤東《沁園春#8226;雪》等代表作。每個字的形態書寫優美,張弛有序,形態多姿多彩。筆畫或濃纖相宜;或清逸中富于變化;或厚重中表現出一種滄桑之感。有的具備物象形態,有的是一字多形,有的又是多字近似于一種形態,細微的點滴變化,就轉換為另外的字意。作者將多種書體融合一體的技法,表現出一種復雜多變的新穎書風,令人感到其蘊含深邃玄妙的古樸藝術味道,拓展了甲骨文書體深層次的藝術修養內涵妙趣與博大精深的悠久意境。
歐德順個人修養還體現在德行上。他在潛心研習書法藝術的同時,多次積極參與國內各種幫助貧困地區的公益善事活動,還與中央國家機關部分干部共同發起了“真情耀神州愛心助學”活動。2010年在太行山革命老區河北阜平縣捐資助學32名學生,今年在大別山湖北麻城捐資修建一所“大別山真情學校”,明年計劃走進沂蒙山開展援助等眾多的公益活動,充分表現出一個當代書法家可貴的高尚品質。(責任編輯: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