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高校中文專業核心課的中國古代文學,在現今的形勢下,因缺乏當代意識、學術規范等,中國古代文學傳統備受當代文化的冷落,難以參與當代文化建設。其教學更是處尷尬之地,這有源于學科建設的落后、源于教學觀念的陳舊、教學方法的刻板等等。而古代文學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學科內部繁殖大量無關緊要的命題,實際是被排除在現代學科之外。古代文學的建設與革新,迫在眉睫。
中國古代文學的內容不僅包括對古代約三千年的作家作品的介紹與分析,且包括對文學史的詮釋,涉及到了文獻學、文化學、哲學、美學、史學等多種學科的綜合,另外教學作品是古老的文本資料,其中的人和事以及作者所使用的語言距離當今生活似乎很遙遠,學習難度大。當高等教育呼喚增加新課程、壓縮傳統課程學時。古代文學課程因開設時間長、學時量大,也就成為縮減學時的首選對象。針對古代文學的教學難度大、覆蓋面廣、而教學時間縮短、學習起來感到最為吃力的必選課,進行學科建設與教學革新,刻不容緩。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設置必須充分平衡好點與面的關系。如果將教學重點放在作品的學習上,必然要選擇大家名作,而且入選的作品應該盡可能保持原貌,不作刪減。兼顧恰當點與面。而教師應首先根據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及各個教學單元的實際情況,對每一教學單元做出目標分析,然后確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與重點、難點,再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示范性講授,建立起相關知識系統與框架。
相應于課程的設置,就要打破舊有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建立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應該是立體的,它由三個基本層次組成:首先是基礎層,既知識積累層;其次是中間層,既思維訓練層;最后是提高層,既能力培養層。文學史的基本知識、發展線索、時代特點,以及文學流派、文學集團、文學體制、經典作品、作家風格等,都屬于基本知識積累的層面;對文學發生原因的深層追尋,對文學時代風格的理論抽象,對文學發展嬗變的邏輯歸納,以及對經典作家作品的深層體悟等等,屬于思維訓練層與能力培養層。其中,對原有研究成果的梳理、抽象、概括等,屬于思維訓練的層面,而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體現了學生主體意識的理論抽象與概括,尤其是富有前瞻性、創新性的研究等,屬于能力培養的層面。實施這種模式,具體地應為:以基礎知識為立足點,通過精讀原著,讓學生切實掌握一定數量的古代經典性作品,了解文學史發展線索和主要作家風格,并掌握較好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具體到教學課堂的操作,從學生方面看,絕大多數學生喜歡教師使用電子授課方式,很希望老師應結合專業的審美特征和學術動態,適時擴充教學內容,引領學生向更高更寬更賞心的領域邁進。可作為教師,花了心思建立電子教程,就是為了方便省心,已經習慣了已有的教材和教法,改動、重組十分費事。而且文學史和一般的選修課不同,教師課堂上講授的作品,本人未必都做到認真閱讀,要深入分析,講出獨到認識,教學上的盲點很多。尤其課堂上講的,還有許多與自己的科研領域有距離的作家作品,以前并不十分熟悉。那么,課前勢必要認真準備,需要抽出大量時間來認真讀書。但是這樣付出的結果,又無法直接反映在自己的研究成果,吃力不討好,故教師未必大動干戈,修改電化教學的設置。再者多數學生也不能自覺地把電子課程的應用與學習有機結合,對電化教學系統不了解,只是隔岸觀火,當然不能產生實際效果。另外學生主動參與網上學習的意識也較淡薄。那么搭建電子課程的教學輔助及使用平臺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在平臺上,教師可建立課程教學輔導站,上傳電子教案,發布課程公告,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等。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就可以通過學習,且就學習中的問題通過討論版提出,尋求教師或同學的幫助。總體就是增強古代文學教學資源的重組與再造功能,增補完善電化教學課程系統。
當然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與建設,是離不開整個大環境的氛圍,因此,需要院、系互為聯動,積極營造有利于夯實基礎、拓展思維、擴充能力、激勵超越、升華境界的教與學的良好氛圍,不因缺乏后勁而阻礙電子課程產生的應有的效應。其效應主要涉及三方面:
第一,針對于革新教學觀念、課程設置。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完善與改革的方法與途徑有多種,其中加強古代文學學科教師隊伍的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是關鍵。課堂教學中,教師起著引導作用。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能否有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這門課程的重要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最終達到教學目的。
首先是教師教育觀念的現代化,教育觀念是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形成的對相關教育現象,特別是對自己的教學能力和所教學生的主體性認識。它直接影響著教師的知覺、判斷,進而影響其教學行為。教師的教育觀念有教師的教育價值觀、學生觀、人才觀、師生觀、課程觀等等。教育觀念的現代化要求每一個教師要以發展的眼光來看待教育對象,把古代文學的教學立足于當代,才能談得上弘揚民族傳統,也才能實現它的人文性和現實意義。
其次是教師隊伍的合理化,古代文學這門主干課程實際是由一個課程群組成。它一般包括先秦文學、秦漢至魏晉南北朝文學、隋唐文學、 宋元文學、明清文學,此下還相應配備有一批專題選修課程。要保證這個課程群的教學質量,必須有一個數量和年齡結構合理、專業素質高的教師隊伍。然而,目前不少高校承擔這門課程教學的教師普遍存在著師資力量不足的現象。師資力量不足,必然導致大多數教師在教學第一線疲于奔命,無暇顧及學術界最新動態,不能及時進行知識更新與學術研究,無法真正做到以研促教、以研提教,從而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質量。再者擔任古代文學課程的老師,除了要熟悉本門學科之外,教師不應該局限于古代文學的研究和講授。中國古代文學蘊涵著其產生時代的社會、思想、文化、語言等各方面的豐富知識,這不僅要求古代文學教師在教學中要有開闊的視野,做到文學本文、史學思維、文化視角三位一體,而且應注意到本學科與其他學科的聯系。還要在傳承的基礎之上具備一種對當下文學的觀照、關懷,甚至是審視。在這樣的古今對照之中,尋找中國文學發展的道路,尋求心靈的相通。
第二,針對于教學內容、教學手法。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大綱要求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對我國古代文學的卓越成就和發展脈絡有一個整體而清晰地認知,進一步擴大和系統古典文學的知識面,從而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學素養,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鑒賞、分析評說能力。這就需要教師首先據各個教學單元的實際, 對教學單元做出目標分析,再確定本單元的教學主題與重點、難點,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進行示范講授,幫助學生打好基礎,建立起相關知識系統與框架。在基礎教學中重點講授經典作品,以培養學生審美直覺能力與作品感悟能力;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不僅可以構成教與學的雙向交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與深刻性。
第三,針對學習效果。確定好檢查、考查和考試的內容。檢查主要是以提問、作業、隨機抽查等形式規定學生自學內容學習的效果;考查是以隨堂考試或論文、作業的形式來檢查學生的接受情況,而考試則是通過具體的試卷、試題來學生進行綜合知識與邏輯分析能力的測試。改革現行的知識考卷式的考評制度,通過討論、論文、綜合測評以及考試內容與形式改革,在考查學生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的同時,著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創新思維與創新能力。
注:該文系“古代文學精品課程資源共享及利用研究”(J200818)成果
(作者簡介:陳海麗,河南周口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