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現行的大學英語寫作教學與評價存在評價主體一元化、作文評價模糊化、評價效用即時化等諸多問題,過程寫作法是近年來盛行于西方教育系統寫作課程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以寫作過程為出發點,重視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同伴之間的合作和協商。形成性評價體系與過程寫作法教學思路十分吻合,但在目前的英語寫作教學中,其研究與運用尚處于探索階段。本文順應大學英語教改浪潮,為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展開做積極探索。
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提出了過程寫作法。過程寫作法認為寫作是一種發現意義并創造意義的循環式的過程。一般包括寫前準備、初稿、反饋、修改、重寫五個階段,它們往往交叉進行、循環反復。寫作者通過寫作過程的一系列認知活動、交互活動,提高其認知能力、交互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這個漸進過程需要教師監督指導, 更需要學生自身在此過程中對文章立意、結構及語言進行有意學習。
形成性評價(formative assessment)又稱過程評價,1967年由美國哲學家G.F.Scriven首先提出。它是對學生學習進展的評價,是在教學過程中為改進教與學而進行的評價。其目的是為了發現每個學生的學習潛能,為教師提供反饋,幫助其隨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
形成性評價的方法多樣,其評價資料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收集。教師收集資料時,應當做到經常與學生見面,討論他們的進步,并隨著學生成績的變化和進步狀況調整評價標準。形成性評價的手段主要有教師觀察、訪談/座談、自我/相互評價表、讀書筆記、多媒體項目展示、學生檔案等。這些評價手段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及其情感態度。
下面以我校為例對形成性評價在大學英語“過程寫作法”教學中進行一些應用研究。
一、研究對象
我校大學英語實施分級教學,學生分A、B兩個級別編班。本研究選用兩個A級教學班為研究對象。一個教學班沿用傳統的寫作教學與評價方式,為控制班(Control Class);另一個教學班運用學習檔案記錄等形成性評估手段對學生的寫作能力進行評價,輔助寫作教學,為實驗班(Experimental Class)。共涉及約260名學生。
二、研究工具與研究方法
(一)前測和后測的作文試卷用于控制班和實驗班。通過數據收集和分析(T-檢驗),檢測學生實驗前后英語寫作水平和寫作技能的變化情況。
(二)調查問卷用于實驗班。考察學生實驗前后寫作興趣、寫作動機和自我反思能力的變化。
(三)寫作檔案袋用于實驗班。收集學生寫作過程中各個環節的不同作品及所獲評價,以動態發展的形式展現學生寫作技能的變化。
三、實驗過程及課程設計
(一)準備階段。首先對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作文前測;對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其寫作興趣及動機。教師把實驗班分為5-6人一組的討論組,以方便課堂內外小組活動的開展。為實驗班的每個學生建立寫作檔案袋(writing portfolio),不僅包括學生的寫作過程(討論筆記、大綱、初稿、二稿、成稿以及自評、他評),還包括寫作反思、目標的設定等。寫作檔案袋由學生保存,教師可隨時查看,學生也可尋求教師指導。期末教師收回所有記錄袋,作為學生課程學習總評的依據。
(二)第一輪實驗階段。教師布置話題或任務,學生展開課堂小組討論,交流寫作思路和素材,并將討論筆記存入檔案袋。要求學生在課上寫第一稿,完成后小組內將組員文章傳閱互評。教師作為指導者與評價者,細心觀察學生的寫作活動,隨時發現問題,并進行現場評價與指導。隨后教師挑選一篇中等水平且含有典型錯誤的作文進行師生共同評價。下課時教師布置學生在課下寫第二稿并對學生的二次習作做出認真評價。教師繼續挑出學生習作中的典型問題和病句在課堂上與學生共同分析,并一起欣賞佳作、佳句。經過以上步驟,學生能總結出一些正確使用語言的規律,以避免犯同類錯誤,從而提高寫作水平。最后教師要求學生在課外寫出最后一稿并將佳作挑出來供學生們學習。實驗期間實驗班學生采用不同體裁和題材的話題按以上步驟進行2-3次。經過循環式的評價和反復修改,多數學生都盡可能寫出內容充實、要點全面、語言豐富、行文連貫、表達地道的好文章。
(三)中期分析檢查階段。教師收集學生寫作檔案袋,利用暑假分析學生寫作水平及技能的變化情況,及時做出調整和改進。
(四)第二輪實驗階段。采用不同體裁和題材的話題,按照改進后的方法步驟繼續進行實驗研究。
(五)分析總結階段。對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作文后測;對實驗班進行問卷調查。教師對收集到的實驗數據(前測和后測的成績,實驗班兩次問卷調查的結果)用T-檢驗法進行分析。
四、數據分析
(一)前測中,實驗前實驗班(EC)和控制班(CC)的成績不存在顯著差異(EC平均分為71.2,CC為72.1),說明兩個班級的寫作水平相差不多, 基本處于同一起點。而后測中, 兩個班的成績有了明顯差別(EC平均分為80.5,CC為73.3)。使用了形成性評價的EC成績明顯好于CC,說明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寫作技能和寫作水平的提高產生了積極影響。CC在前、后測中的成績沒有明顯變化,說明實驗前后CC學生寫作技能并未有明顯提高;而EC 的成績在實驗前后出現了明顯變化, 說明形成性評價對學生寫作技能提升起到了積極作用。
(二)問卷調查。為了解學生對過程寫作法和形成性評價的態度和該教學方法的效果,筆者對EC進行了問卷調查。92%的學生對此種教學方法非常贊同或贊同;88%的學生認為該方法對自己的英語寫作有較大促進作用;76%的學生認同對該方法能提高自己的創造力、合作能力、交際能力等素質。
在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實施形成性評價,使學生獲得了更多寫作和評改的機會(自評、他評、師評),學生的改進是完全自主的、自我選擇的過程,自主學習及合作學習的意識顯著增強。最重要的是,形成性評價使學生把不同的寫作過程連接起來,可以把一篇作文中得到的評價運用到下一個過程中,甚至在寫作課程結束后。這種評價將成為學生個人的“寫作導師”,對寫作水平的提高是長期有效的。
形成性評價效度雖好,但由于實施手段和方法各異而在信度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不同教師對同一個學生評價的標準很難保持完全一致。同一位教師對待不同的學生也會因為學生的溝通能力、學習態度、表達能力等主觀的因素而影響評價的客觀性。其次,教師對每一位學生都要修改多稿,工作量大,負擔重。這些都是今后大學英語寫作教學中需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注:該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形成性評估在大學英語‘過程寫作法’教學中的應用研究”(HB10Y001)成果
(作者簡介:崔麗,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碩士;何畏,河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