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像勒·柯布西耶所說的“建筑是居住的工具”那樣,僅作為工具,那么膠囊公寓的前景會很樂觀。但是如果真的僅僅是現代主義風重卷,國際主義再現,那么我們又將心靈的住宅置于何處?如果真的追隨大師杜尚的“減少減少再減少”,堅持設計大師米斯的少即多思想,就可以使膠囊公寓這種房屋建筑形式具備足夠的理論基礎?
極簡主義來源于國際主義風格,根植于后現代的設計。由于現代主義追求功能第一,形式第二的基本原則,在后期發展至極端化,走向形式第一功能第二。于是這些早期理性主義的簡單合理被教條化,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簡潔,不惜以犧牲功能為代價。早在1954年美國圣路易市建成的一批低收入者住宅,采用的就是經典現代主義的設計手法,建筑群工整有序,好像監獄一樣冷漠到極點,由于其非人性化的極端理性特點,連低收入者都不愿意入住,入住率不到1/3,這與目前中國出現的膠囊公寓,從設計目的,到設計成果,都如出一轍。最終這種極端的理性主義并沒有走得太遠,在民眾的強烈要求下,美國圣路易市建成的這批低收入者住宅于1972年7月市政府將其炸毀。這說明對人性的極端抑制,對本土文化的完全忽視,與這個多樣化的社會無法調和,必定走向衰亡。有了這么有力的前車之鑒,中國的膠囊公寓的前景可想而知。
在對多樣化的設計風格包容的社會,如果人們對后現代主義的復雜,隱喻,含混,折衷的思想,對解構主義的沖突,破碎開始感到厭倦,他們渴望在混亂的視覺沖擊中尋求寧靜。極簡主義無論是在形式還是精神內容上無疑都很迎合這一背景下人們的審美需要,可以說是現代主義的延續和發展。但是為了避免重蹈現代主義的覆轍,在追求簡潔和精細的同時,必須避免刻板、冷漠,更多的考慮到人的情感需求,在設計的理性中蘊含著情趣,同時注重世界和資源的生態環保意識。2002年,日本推出了反映走向多元文化的世界特征的系列產品——無印良品。它是“國際風格”潮流之后將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恰如其分的結合的成功案例。在經濟高速增長時期,它是設計師對于過度消費文化和對標準化、規格化設計的反思。所以說,我們可以減,但是不能為了減而簡,不能把人需要的情感減了,不能把設計的趣味感減了,不能把文化內涵減了。因此,任何極端的現象都無法在這個主張多元趨向的現當代符合人們的個性需求,也很難在眾多個別需求中找到共性。
事實上中國的膠囊公寓僅僅是為了功能上的至簡而存在,而且這種功能簡化的并沒有科學地考慮到作為功能對象的人的心理,生理等各方面因素,因而顯得流于形式。
從現實角度來說,膠囊公寓是為了解決過渡房問題,這種暫時的解決最終也還是暫時的,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由于受金融危機影響,1979年源于日本的膠囊公寓,設計者是建筑專家黑川紀章。不少日本大城市失業或面臨失業的蟻族不得不入住只能橫著爬進去的膠囊旅社。1985年,伴隨國際科學技術博覽會的舉行,為接納大量觀光客而緊急修建的膠囊客棧經媒體報道后被廣泛知曉,如今這種膠囊公寓出現在中國。鳳凰網這樣描述中國的膠囊公寓,兩旁是兩排整整齊齊的格子見好似火車臥鋪,每個格子深不過2米,寬和高不過1.5米。格子間全密封,一個人在格子間最多能半躺半坐。每個格子間只配有一盞燈,幾個衣架。很多人認為“膠囊公寓”的最大優勢在于它的廉價性,一些網友對價格的預期值在每月100~150元,但大家認為面積應擴大為5~10平方米。
膠囊公寓這些冰冷的方盒子公寓,缺乏人情味的家具,簡單而單調,這一切都漠視了人的感情和個性需求。“空間狹小沒有窗子,如長時間居住,心理能量將嚴重受限,最易出現抑郁等問題。據北京法制晚報報道北京武警總醫院心理門診史宇醫生給出膠囊公寓的“心理承租”期限為一周。設計心理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生理需求。作為提供給外出者,剛畢業的大學生,安全需要顯得格外重要,這時住宅起了阻擋危險恐懼心理的作用,是對安定生活的需求。在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提出的需求層次論中還提到,人的需求從低級到高級依次劃分為生理需求,安全要求,歸屬與愛感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個層次,其中前兩種為較低級的需求。膠囊公寓顯然不能滿足基本的心里需求,簡易的隔層,單薄的床板,無法給人家的安全感,同時它也并沒有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設計,從材料的適應度,顏色的感受,也都是生硬而冰冷,對人來說并不是合理的生存空間。與其說他“科學”的安排下最必不可少的陳設,不如說他并不科學地達到人的精神需求。
人與生存的環境,并不僅僅是利用與被利用的關系,人對環境刺激的承受力會直接受其反作用的影響,比如在色彩,形體,氣味,肌理,空間方面給人的視覺,嗅覺,觸覺的沖擊。拿顏色來講紅、黃、橙色為暖色給人以溫暖;藍、綠色為冷色給人以寒冷、理智、平靜。所以,臥室通常采用暖色,給人溫馨的感覺,可以安撫疲憊的身心,有助于睡眠;辦公室常采用冷色,給人理性與干練的心里暗示。顏色同時又受民俗影響,白色對于西方人意味著圣潔,對于中國來說暗含死亡。膠囊公寓的360度白色恰恰成為了顏色對人們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的反例。
膠囊公寓的局限性太過于強大,住在里面真的是勉為其難,誰也不想住在長期壓抑的狹小空間里。這種極端的住宅方式遲早會產生不合理的生活方式或生理或心理問題,出現這些問題是必然的。設計是為了不斷解決這些不可調和的問題,從而以更合理的方式緩和人與產品、與環境的關系,使其成為更和諧,更美好的生活方式。那么極簡的功能不再是唯一的目的,極簡也不是適合的形式。
顯然現代主義最后走向了極端,但是他最初樹立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民主思想和技術與藝術的統一認識,是我們現在值得重視的。藝術設計的產生與發展總是與時代的經濟,科技和文化相適應。當代的藝術設計應當與飛速發展的科學技術,多元化的思想文化,以及復雜多變的人的審美意識緊密聯系在一起。藝術設計也不得不與一些新生的學科相輔相承。充分考慮到設計美學,心理學,倫理學,人體工程學等學科因素,是眾多因素達成和諧才是設計的真諦。
總之,住宅不僅是建筑是居住的工具,它也是寄托心靈的歸宿。可以少,不能極少,可以減不能極簡,首先必須達到叫低級的舒適、安全、方便的需求層次,然后講究美觀、品味、地位、愛憎的心理需求,從而達到符合最基本的居住設計的美學價值。人們對自身健康與美好生存環境的渴望,和適合不同人的情感需要的個性化設計,是最終實現人與居住環境的和諧統一。
【參考文獻】
[1]唐濟川等.現代藝術設計思潮[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
[2]王受之.世界平面設計史[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3]錢正坤.世界建筑風格史[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
[4]朱光潛.西方美學史[M].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2008.
[5]翟墨.登高海自平——當代藝術手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6]李硯祖.環境藝術設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7](英)杰里米·安斯利.設計百年—20世紀平面設計的先驅[M].蔡松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牛耘,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