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古時代,人們為了獲得生活資料,在和大自然以及飛禽走獸的斗爭中,需要有快速的奔跑本領。由于在勞動實踐中經常地重復這些動作,便逐漸形成了跑步等各種技能。為了提高同大自然作斗爭的能力,人們又有意識地進行跑步的練習,以至逐漸形成了這些項目的比賽形式。在中國古代的軍事訓練等活動中,十分重視培養奔跑的能力和技能。研究考證中國古代的長跑、短跑和“馬拉松”等形式,了解其歷史發展與演變的軌跡,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第一,中國古代長跑。從春秋戰國一直到漢代,由于軍事作戰中的車戰改成大規模的兵團作戰,因而士兵的走、跑成了部隊的主要訓練方式,具有長跑能力的人,就成為當時軍隊的重要人才。春秋戰國時期,有文字記載的長跑事例很多。戰國時代,戰術已經改革,由車戰改成大兵團的步兵作戰,“兵之情主速”。步兵的移動主要是靠走跑來完成,因此,長跑訓練就成為軍事訓練的重要內容。在春秋戰國時代的兵家諸子史書中有記載,當時在挑選士兵和軍事訓練中,都廣泛的采用了跑、跳、投的練習。如墨子《非攻篇》中說:“古者,吳闔閭教七年,奉用執兵,奔三百里而舍焉?!笔钦f大軍事家孫武子被聘為吳王闔閭的軍師,他就重視軍隊長跑能力的訓練,命令士卒穿了全副甲胄,拿了作戰的武器,跑完三百里路,才準許宿營魏國對武卒考校的標準是在負重的情況下,從早上日出到日頭正午時,要跑完一百里的路程。
戰國時的軍制是征兵制。為了提高軍隊的作戰素質,許多諸侯國在征兵的時候,就用獎勵的辦法選拔體質堅強的士卒。吳起是戰國時的軍事家。他在魏國召募兵士時,就以武裝長跑作為選拔標準。被征選的人,穿上胸、腹,腿三塊甲,戴上面胄,手里提著戈,背上背著弓矢,腰懸短劍,帶上三天的干糧,“日中而趨百里”。合格的人,被錄為常備兵,并免除了他本戶的徭役和田宅的租稅。這樣厚重的獎勵,當然會吸引農民愿意入選,因而長跑練習廣泛地得以開展。所以,我國古代的長跑是與軍事訓練分不開的。
南北朝時的卜天生,是南朝的一個將領,他訓練士卒跳躍,先挖一道兩丈深、兩丈寬的壕溝,溝內插上竹簽,根根如劍。若不奮力跳躍,就會跌下斃命,用此法訓練出來的士兵,奔跑跳遠都是高手。和他同時代的梁國將軍黃法氍,“少勁捷有膽力,日步行二百里。”換算下來就是一天能走一百公里。
在漢畫中常見的一類《車馬出行圖》中,往往有兩個被稱為“伍伯”的武士在飛馳的奔馬前邊跟馬一起跑,由此而練就的長途奔襲能力,使得他們在傳遞信息或者重大戰役當中,往往發揮重大作用。
第二,中國古代短跑。秦漢以后,步兵雖仍是軍隊作戰的主要兵種,但沒有大兵團的步兵戰斗,而是步騎的混合兵種作戰。長途追擊由騎兵擔任,步兵主要是短距離的突擊,所以在跑的訓練上就偏重于短跑訓練了。唐代的兵書《太白陰經》上說:“探報計期,使疾足之士。”偵察敵情,傳遞情報,要求迅速;就要使用跑得快的人?!端问贰け尽飞弦幎?,召募新兵時要“先度人材,次閱走躍”,跑和跳都是召募新兵的必要條件。明代的抗倭名將威繼光,在他練兵經驗的《紀效新書》中說:“平時各兵須學趨跑,一氣跑得一里,不氣喘才好?!边@說明各個朝代的練兵都注意了短跑的訓練。為了提高短跑能力,我國古代通過訓練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創造了負重訓練的方法?!端问贰ぴ里w傳》中說,岳飛非常重視軍隊的跑跳能力訓練,“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銷習之?!弊⑵戮褪巧舷缕屡埽揪褪翘h。為了鍛煉腿部力量,平時訓練時,穿上雙重鎧甲,增加身上重量,練習跑坡和跳壕,到了上陣打仗時丟掉一層鎧甲,就能跑得快,跳得遠。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也提到,“古人囊砂,漸漸加之,臨敵去砂,自然輕便,是練足之力。”囊砂就是在腿上綁砂袋,這是訓練腿部力量的一種好方法,直到現在尚為許多田徑教練所采用,由創造負重訓練法可以知道,我國古代重視短跑訓練,并積累了極為豐富的訓練經驗。
第三,中國古代的“馬拉松”運動。從漢代開始,由于長跑得到人們的重視,逐漸地發展成了一種專業比賽。元末明初人陶宗儀在他所著的《南村輟耕錄》中說:元代有一種長跑比賽叫貴由赤?!百F由赤者,快行是也。每歲一試之,名曰放走。在大都則自河西務起程。若上都,則自泥河兒起程。越三時,走一百八十里,宣抵御前,俯伏呼萬歲。”古代一天是以十二個時辰計算,三時即現在的六時。六個小時跑完一百八十里路,平均一個小時跑一萬五千米。若按照奧運男子跑10000米比賽算的話,則需要時間40分鐘,按照奧運會長跑距離最長的馬拉松比賽的42公里195米算,元代“運動員”需要2小時50分鐘左右,如元代的“運動員”來參加今天的奧運會,是很有可能打破2小時9分21秒的馬拉松奧運會紀錄的。元世祖忽必烈還規定他的“貴赤衛”每年要有一次180~200里的賽跑等?!百F由赤”是蒙古語,就是快行者的意思。當時“貴由赤”比賽起點和終點分別在元大都(今北京)和元上都(今內蒙古),距離180里,賽跑是兩個地點同時進行?,F代馬拉松是1896年第一屆奧運會上設立的,而1908年第四屆奧運會時,最終確定為長度42.195公里。元代的“貴由赤”比馬拉松的距離長兩倍多,而且時間上要早六百多年。中國古代“貴由赤”的長跑賽說明我國古代就對跑、跳、投等技能予以高度重視和嚴格要求。
第四,中國古代的跑步能手。在古代曾有許多超乎尋常的長跑能手,如《令鼎》銘文記載,周成王率領了他的臣下和奴隸,到淇田場去進行春種,農事完畢后又進行了射箭比賽。在返回王宮時,有一個叫令的小官吏和一個叫奮的奴隸,是成王的隨從,跟著王的馬車做護衛。周成王一時高興說。令和奮,你們兩人如果能一直跟上我的馬車,跑回宮中,我就賞賜你們十家奴隸。周成王的馭手謙仲就快速驅馬,車子飛快地奔馳,兩個護車的人緊緊跟上,一直到了王宮。周成王如約賞賜,令用這筆錢鑄了一個鼎,并把事情經過銘鑄在鼎上。
由于短跑是軍中作戰的重要技能,所以我國古代史籍中對有能力的戰將,常常加上“走及奔馬”、“馬馳不及”等評語。據《北史·楊大眼傳》記載,北魏孝文帝要南攻,命兵部尚書李沖“典選征官”。楊大眼前去應征。測試武藝之后,他沒有被錄用。楊大眼又請求測試短跑,用三丈長繩系在頭上,跑起來之后,“繩直如矢,馬馳不及”,這種驚人的短跑能力,使李沖甚為贊嘆:”千載以來,未有逸材若此者。”這里雖然沒有具體成績,但可通過實驗得到。三丈長的繩子,跑起來使之拉成一條線,沒有一百米十一秒的速度是不行的。楊大眼被錄用后當了先鋒官。
秦以后,不但軍隊重視跳躍能力的訓練,民間也重視田徑運動。西漢末年,巴郡人士任文公預測天下將亂,便不再做官,辭職回家后,命家人背百斤重物,繞房舍奔跑,每日至少十圈。世事正如任文公所料:王莽篡漢,天下大亂。亂兵一來,亂殺亂砍,人們紛紛死傷于亂箭之下。而任文公一家,由于及早開展了家庭體育運動,這時突然去掉肩上百斤重物,個個身輕如燕,人人奔走如飛,竟無一傷亡。這件事《后漢書·方術傳》有載,說是這家人的奔跑速度,連軍馬都追趕不上。
探尋、研究我國古代有關跑步的起源與形成的歷史,正如司馬遷所說:“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與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楊向東.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劉秉果.中國古代體育史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
[3]王其慧.中外體育史[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88.
(作者簡介:鐘華,西安思源學院體育部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