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屆六中全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我們今后的奮斗目標。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急需要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大學擔負著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使命,大學的發展關系到國家的未來,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欲知明日之社會,先看今日之校園。加強學風建設,構建和諧校園,關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對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當今世界,國家與國家之間競爭激烈,人才的競爭更加突出。隨著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快速發展,人才的缺乏問題越來越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長足發展的瓶頸。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各級各類大學曾經為我國培養出大批優秀人才。但是在經濟全球化時代,面對各種挑戰,大學校園里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學風問題,影響著校園的和諧發展。一些學生自由散漫,無心向學,有的貪圖享樂,有的沉迷于網絡;考試作弊、畢業論文抄襲等弄虛作假之風在大學校園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學習態度不端正,一些自認為“有用”的課程就學,“沒用”的課程就不學。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有很多。就大環境而言,在價值多元化的影響下,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個人主義等消極思想也在侵蝕著大學校園,腐蝕著大學生的思想。這種思想反映在學風中的表現即是實用性、功利性太強。此外,就業難的問題也在深深地困擾著學生,對“畢業即失業”的憂慮使他們忙著找工作,分散了學生的部分精力,就業中的不正之風也打消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風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導致大學生知識面狹窄,知識和能力有所欠缺,社會適應性差,缺乏競爭力。這種狀況制約著大學生的長足發展,構成了大學校園的不和諧音符。鄧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學也應與時俱進,加強學風建設,構建和諧校園,以便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為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第一,學風建設是大學生成才的保證。知識是人類文明的象征,它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古往今來,世界各國無不重視科學知識的重要性,蘇格拉底認為“知識即美德”,我國儒家學說也將“智、仁、勇”作為人類三大美德,將知識賦予很高的地位。大學校園是傳授知識的地方,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風的好壞。“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加強學風建設,才能保證大學生具有廣博的人文知識,扎實的專業知識,精湛的技能和創新能力,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充分實現自身的價值。否則,縱有滿腔報國之志也是枉然。
第二,學風建設有利于良好校風的形成。學風是校風的重要組成部分,學風的好壞直接影響著校風的狀況,影響著和諧校園的構建。加強學風建設,有利于學生形成蓬勃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有利于弘揚正氣,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帶動和促進校風的好轉,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圍。
第三,學風建設有利于提高大學的競爭力。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自然法則,大學校園只有不斷加強學風建設,才能不斷提升辦學質量,打造出獨特的、優質的品牌,吸引和成就更多的名師,培養更優秀的人才,創造出更豐厚的成果。才能以質取勝,增強競爭力。
學風應該首先表現為對待學習的態度。態度決定行為,良好的學習態度是確保學風優良的前提。大學生應牢記歷史使命,明確自己的職責,端正學習態度,珍惜在校的短暫時光,把學習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而不能本末倒置,荒廢學業。要充分利用大學校園的完善設施和所提供的各項便利條件,汲取人類知識寶庫中的智慧,不斷提升自己的學識水平和能力。
做學問要踏踏實實,老老實實。只有嚴謹治學,才能擁有真才實學。由于激烈的競爭等各種原因,使得功利主義的傾向蔓延,曾被視為象牙塔的大學校園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作為大學生要能耐得住寂寞,遠離塵市喧囂,靜下心來認真做學問,要通過辛勤的努力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不能幻想靠走捷徑一夜成名,更不能利用不法手段為自己罩上一圈美麗的光環。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今天的先進技術很有可能明天就會被取代。21世紀需要大批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創新型人才,為了適應這種需要,大學必須徹底轉變傳統教學模式,克服單純知識的傳授而轉變為注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協調發展的教育。大學不能僅僅理解為知識的復制,重要的是創新精神的培養,要注重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作為大學,應為學生提供一個充分施展才華的舞臺,提供一個寬松活躍的學術氛圍,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充分發揮。
教師是學校教育情境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教師自身的素質如何將會對學生產生巨大影響。“親其師而信其道”,只有品德高尚、學識淵博的教師才會得到學生的認可,才能給予學生以品德的熏陶和智慧的啟迪,培養起學生對學習的極大興趣。在教學實踐中,要把教師作為不斷發展的人看待,重視教師的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做到以品德培養品德,以素質培養素質。
大學生涉世未深,是一個不太成熟、可塑性較強的群體。當代大學生大多熱愛祖國,具有較強的責任感,自強不息,積極進取。但是也要看到,個人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等消極思想對大學生學風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因此,要加強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引導其樹立遠大的奮斗目標,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自己的歷史使命,激發學習的動力;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各門功課之間的關系,既要重視專業課程的學習,又要認識到必要的公共課程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大學生的政治素質和人文素質,也有利于專業素質的提高,因為一個善于思維、敢于創新的頭腦遠比一個僅僅塞滿知識的頭腦更有利于專業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幫助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設計,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變壓力為動力,更好地推進學風建設。
在各級各類大學的課程設置中,基本上包括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公共選修課四種形式,這種模式對于培養復合型、高素質人才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但是也要看到,課程設置目前還存在著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改進和提高。課程設置要因校而宜、因人而宜,要考慮到學校的具體情況和學生的學習能力而不能盲目照搬照抄,要將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專業特色相結合,避免“大而全”或過于單一化。
嚴格的規章制度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障。有一種觀點認為大學生不應管的太嚴,這是對學生管理的誤解。寬松的環境有利于大學生的成長,但過度的寬松就變成了散漫,紀律的松弛只會助長惡習的泛濫、校園秩序的混亂。嚴格的管理并不是壓抑人性,而是要以人為本,以《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為依據,寬嚴結合,賞罰分明。要嚴格出勤紀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嚴格考風考紀,徹底杜絕作弊行為;嚴格升留級制度和畢業證的發放,確保大學生的質量。對于那些學習刻苦、成績優異、表現突出的學生要給予必要的獎勵,并和推薦就業直接掛鉤,對違紀學生則要給予必要的處分,形成人人爭先的良好風尚,構建出和諧的大學校園。
總之,加強學風建設,有利于學生形成蓬勃向上、開拓進取的精神狀態,有利于弘揚正氣,激勵先進,鞭策后進,帶動和促進校風的好轉。大學校園只有不斷加強學風建設,才能不斷提升辦學質量,打造出獨特的、優質的品牌,吸引和成就更多的名師,培養更優秀的人才。
(作者簡介:王健,張家口教育學院法政系副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