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明園西洋樓遺址石雕的廢墟,經歷風風雨雨的蘇州虎丘山傾斜的磚塔,江南水鄉臨河砌石堤岸的參差駁落,斷臂的女神阿芙羅蒂得,斷垣殘壁的羅馬斗獸場,這些都呈現出一種殘存的、神秘的、歷史的美。對當代的設計而言,這種因殘缺而產生的缺憾,偏離,悸動是完美所不能代替的,也是設計師不斷挖空心思想追求的在境界群中一種對于心靈上的補充。
在傳統意義上,美是一種白璧無瑕的完整和諧,淡然而讓人一目難忘。這種美固然可貴,但渾然天成,可欲不可求。周遭的環境卻有截然不同的另外一面,這一面大多數是孤獨、彷徨、混亂、扭曲、寥落等等,這其中與完美大相徑庭卻也有著可以與完美相媲美不一樣的另一種光彩。
設計中的色彩殘缺是一種另類美形的表現,以殘缺來寫神是色彩中一個重要原則。色彩殘缺是客觀存在的物象,神是反映在物象上的精神、情感和生命力。色彩殘缺是展現于畫面,神是從畫面形象中感知的。色彩的殘缺呈現出起伏的變化,抑揚頓挫的節奏展現出了物質歷史的沉積。如在表現戰爭題材的招貼海報中,多不用殘缺不完整的顏色組成和完整的形,多用灰色調和支離破碎的不對稱的形式來表達,這種缺失往往是帶有某種特殊的意義和心理暗示,這種暗示則是精神,感情和生命力。
斑駁的色彩,破碎的形體,給人觸目驚心是視覺沖擊,更能反映作品的精神內涵。《辛德勒的名單》中穿紅衣服的小女孩在一片黑白的人群中穿過時,給觀眾留下的不僅僅是憐愛之情,更多是對歷史,對人生的反思。設計中對色彩殘缺的應用正是對表達的精神的升華。
看到敦煌殘紙,我們會想像出古人在繪制圖作時的一筆一畫的動勢,以及繪制著用色時的感情和感受。當看到被摧毀致殘的圓明園,我們很自然的能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審美可填補出所缺失的部分,留給后人無限的遐想空間。
“對河有一帶高巍而蜿蜒的城墻,帶著懊喪之臉,現著烏黑之黑。鮮明的苔蘚,更依依而耀麗。墻頭上排著凹凹凸凸的城齒,又許多已經年老而倒毀了。在磚隙之間,長著短短的青草,微風吹來,它就昂首揮舞。在墻腳跟下,堆疊著破碎的磚石及壁粉之類,他們正迷醉著沉沉睡臥,做彼青年期被箭垛時的痛夢”這是作家筆下的古城,殘缺的色彩和短垣的圍墻正訴說著一段古老的故事。在白居易詩中“一道殘陽鋪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紅。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夢江吟》)
敦煌莫高窟壁畫的殘缺、破損、霉變、破落的色斑形成了一種美,年代悠久,色彩斑駁,隨殘猶美。它傳遞著歷史的積淀,充滿神秘和幻想。這是歲月的侵蝕,令人夢魂縈繞。在生活中有很多這種不盡人意的殘缺,一開始會感覺到遺憾,可是時間久了會感覺這種缺失呈現的是另一番風景,更加耐人尋味。
古人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易經·系辭》)說的是著書、說話都要留有余地,不要把話說完,不要把意表盡。過猶不及,要給聽話人留下想象的空間,應留下一些空白,省去一些內容,讓聽者自己去感悟,去品味,去領會。設計中語言的表達也是如此,不是盡善盡美就是好的。
在許多公益招貼廣告上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句子,“如果你當時在那里……”,設計者不會通篇的講述,而是讓這短短的半句話來概括成千上萬的可能性,同時又給觀者足夠的想象空間,使自己置身其中。
法國利朗牌香水的廣告詞是“在迷人的夜晚……”,省略號所代表的內容,作者盡可能去想象在迷人的夜晚,噴上芳香迷人的利朗牌香水,然后去與戀人約會,或去看電影,或去散步,或去歌舞廳等等,都會使你產生魅力。美國福特汽車公司的廣告詞是“只要它是福特汽車……”,缺少的內容可能是“只要它是福特汽車,那么它的外觀不可能不漂亮,它就不可能不安全,不可能不省油,不可能不舒適,速度不可能不快”。
設計中的語言表達要盡可能的簡潔,明了,還要給受眾深刻的印象。語言的殘缺所表現的形式和意義正符合要求,但是也不是說所有的設計語言都要用這種殘缺的形式。要隨設計的主題和要表達的意義而定,做到形式多樣化。古書《堅抓十集》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會稽天依寺有半月泉,泉隱巖下,雖月圓滿,池中見其半, 最為妙處。有僧鑿開巖,名滿月。殊可笑。”此俗僧之所以“殊可笑”,是因為他只知圓滿是美,不知“殘缺”也是一種美。殊不知,一鉤新月也別有另一番情趣,纖細的美,殘缺的美。
殘缺的句子在一定的環境下包含著潛在的信息,讀者可以對這種潛在的信息加以想象,創造性的理解和補充。句子不一定要說完,“在靜靜的小河邊……”,就足夠讓人浮想聯翩。古詩中總是省略一些成分,來達到使人想要的意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天凈沙·秋思》馬致遠)名詞的簡單排列,通篇沒有一個“美”字,滿眼盡是殘破之象,卻把美表現的如此盡致。
殘缺與完美相對,是一切事物表象的破壞和不完美,是事物的夸張或破壞,是秩序的顛倒,是心理的叛逆,是與人們美好理想相背道而馳。那么它是如何吸引更多人的眼球,引起受眾的注意,給人們留下深深的印記,甚至稱這種殘缺是一種美。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不愿意看到美中不足,不愿意經歷與美好理想相違背的事情。但是當人們看見了這種現象或是經歷了這種事情,就會使心理的天平失衡,產生沖突,引發生理和心理的強烈反應,從而刻骨銘心。殘缺的形式容易引起視覺注意,更強烈、更突出、更有凝聚感。這時殘缺的形式就不僅是完美的反面,它本身就產生一種震撼人心,醒世的美。這就是為什么完美的事物容易讓人遺忘,而殘缺卻能使人久久不能釋懷。
殘缺總能引起人們的憐憫之心,有時還會映射在自己的身上。這時殘缺美便成為一種意境美、品質美、真實美、想象空間的美。殘缺美的設計作品往往利用的就是這種心理沖擊著觀者的內心深處。
人對設計作品的反應程度來自于該作品外部對感官的刺激,刺激越大反應就越強烈。人總是拿感受到的外部事件與固有的框架作比較,這就是格式塔中所說的趨于完形。但是如果外部事件符合人對完形的預測,時間長了那就不能引起他的注意,更不用說是感官上的刺激了。但是如果和這種完形不相符或者是違背,有時候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因為觀者從中得到了與經驗不同的認識,產生強烈的視覺表達,從而留下更深的印象。
強烈的視覺表達和新穎的構思通常是設計師用來打動受眾的設計手段,就是因為這樣會給受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力。視覺沖擊力越強,越能引起關注。就拿標志來說,它是品牌的象征,是產品性能的集中表現。美國蘋果電腦公司來說,其標志是一個被挖空一塊的蘋果,這個殘缺的形式深深的印在了人民的腦海中。試想一下,如果是一個完整的蘋果還會有這樣的效果嗎?那它就太符合人們的思想構架了,司空見怪,一視了之。正因為這缺失的一塊強烈的沖擊了人們的眼球,使得這個品牌脫穎而出,成為世界電腦制造行業的龍頭。正如禪機,它的魅力在于它的沒有答案——唐僧取來的經是絕不會完整的。
殘缺也是一種美,黃昏因太陽落山才有了夕陽,維納斯因有了斷臂才登上藝術高峰,殘缺,是另外一種意義上美的形式的紛呈。雨果筆下的卡西莫多外表奇丑,但心靈是美的,他是美的殘缺,浸透著詩意的悲涼和命運的殘酷,他感動了億萬觀眾。設計中的“卡西莫多”同樣感人至深,無論是從形式、色彩或語言都打動著觀者。讓觀者感受著那種把客觀的缺失和主觀的趨于完美相結合的沖擊,產生別樣的感覺。設計要利用這種沖擊,這種不平衡,這種可以刻骨銘心得感覺。
(作者單位:劉媛,河北省保定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