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即興伴奏要求演奏者能夠以歌曲的旋律為依據編配伴奏,通過變化和聲織體、伴奏類型等手法,豐富旋律的音樂性,加厚旋律的層次色彩,起到對旋律的補充和烘托,與演唱者融為一體共同表達美妙的音樂。
自1999年由教育部主辦、華南師大承辦的“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基本功比賽”近十多年連續五屆比賽中,主辦者都把鋼琴即興伴奏納入了比賽的內容。從各屆比賽的綜合情況來看,參賽學生在鋼琴演奏、聲樂演唱等其他比賽項目上都有長足的進步,但即興伴奏的內容即自彈自唱部分不夠豐富,正三和弦使用較為自如,副三和弦使用較少,重屬和弦和其他和弦的附屬和弦使用簡直是鳳毛麟角,尤其對是大調四級、六級、七級的附屬和弦以及小調四級、六級、七級的附屬和弦的使用顯得非常陌生,以至于缺少色彩的變化。2007年11月17日至19日,在首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成功舉辦了“‘珠江鋼琴’全國高校音樂教育專業鋼琴教師演奏與交流活動”。孫維權教授代表其他四位專家評委(謝華珍、黃佩瑩、泰爾、李民教授)對“鋼琴即興伴奏”的點評、感想頗為深刻。另外,孫教授還談到:“部分教師配奏中的和聲語匯不是很豐富,總是:主、下屬、屬、屬七,最多用了重屬(七)……”這些完全不能滿足一首音樂作品表現的需要,也不能適應當今全球音樂及音樂教育發展之需要。除了彈即興伴奏要注意音色之外,孫教授建議我們平時一定多聽、多看、多賞析世界上優秀的鋼琴配奏等方面好的節目,學習他們和聲上精彩的用法,使我們的鋼琴即興伴奏,在色彩方面更豐富,更漂亮。
大部分學生僅僅滿足于正副三和弦的使用,缺乏生動的形象刻畫,缺乏清晰的層次,缺乏音色變化,更重要的是缺乏想象,因而缺乏音樂獨特的美。隨著藝術素質教育觀念在國人心目中“扎根開花”,中小學校內外音樂實踐活動的增多,鋼琴即興伴奏成為了中小學音樂教師日常工作的一項重要課題。
孔子提出“思無邪”、“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在音樂的審美理想就是“文質彬彬”、“盡善盡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是孔子在《論語》中觀點,就是說音樂情感的表達要適度、恰如其分,這就是“中和之美”最早集中的理論概括。音樂情感的發展要符合情感與理性的判斷,音樂情感的發展要與自然界或者宇宙的發展相對應,并保持和諧。孔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是說音樂情感的發展和諧而統一,達到審美的理想最高追求。隨著歷史文化的發展,到了明末徐上瀛提出“和”、“靜”、“清”、“遠”、“古”、“淡”、“恬”、“逸”、“雅”、“麗”、“亮”、“采”、“潔”、“潤”、“圓”、“堅”、“宏”、“細”、“溜”、“健”、“重”、“輕”、“遲”、“速”24況。24況就是《琴況》追求的音樂審美理想、審美情趣、審美境界、審美音樂音響原則,其主線是“清和淡雅”。
如何在鋼琴即興伴奏教學中滲透傳統音樂的審美理想呢?在即興伴奏教學中不僅要發展音樂伴奏織體的豐富性,更要重視在演奏中、在音樂想象中聯系音樂審美的情趣。在鋼琴即興伴奏歌曲《櫻花》中,不僅要講解不同織體的情緒特征,更要在演奏中刻畫櫻花的美麗。白居易有詩“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游”,其中紅櫻樹就是指櫻花,作者描述了櫻花盛開的景況。明代于若瀛的詩中提到櫻花:“三月雨聲細,櫻花疑杏花”。李商隱《無題四首》詩云: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后同墻看。歸來展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嘆。櫻花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是美麗、純潔和浪漫的象征。為了表現櫻花靜態的魅力,左手可以彈奏帶低音的半分解和弦,時值為八分音符,而右手演奏歌唱的旋律。在音樂中八分音符常常表現安靜、莊嚴的情緒。在料峭的春風中,櫻花最早向人們報告春天的消息,櫻花有兩種常見的顏:白色和粉紅色,雪白色的花朵開放在綠色的莖梗上,充滿生命的氣息和鮮活的意境;演奏時左手的八分音符盡量輕些,柔和而緩慢地下鍵,像和煦而輕柔的春風,右手的旋律委婉地透露出來,仿佛是剛剛從大地泥土中探出頭的綠草的葉脈,伴奏織體與歌曲旋律所營造的意境應該是“淡和清遠”,用孔子的話說就是“盡善盡美”了;在小雨中,在充滿詩意、彌漫芬芳氣息的小雨中,櫻花會產生獨特的審美情趣和意境美:花朵被淅淅瀝瀝的小雨打落,成片的美麗的花瓣在空中飛舞,洋洋灑灑,像白色的蝴蝶閃動翅膀,如詩如夢,人們給她起個形象的名字“花雨”。為了表達“花雨”的音樂形象,展示櫻花動態的美,右手的演奏織體為弱起節奏的十六分音符分解和弦,左手點綴旋律的第一個音,時值為四分音符或二分音符,右手富于流動的十六分音符模仿櫻花空中飛舞、雨滴的飄落,這種音樂織體設計用來烘染氛圍、寓含象征、營造意境等,以追求一種特殊的藝術表達效果。當音樂發展到高潮時,可以把兩手的織體進行調換,右手用歌曲的旋律線條,像是人們在櫻花樹下深情的歌唱、愉快地舞蹈,歌唱春天的到來,歌唱美好的生命。雖然櫻花的花語是“生命”,此時音樂審美的指向為“天人合一”的境界。花朵、小雨、游人、天空、自然界乃至宇宙構成和諧美妙的統一體,人在雨中,花在飛舞,天空在招手,幾種充滿生機的生命體相互映照、相互協調、相互欣賞、相互觀照,每一中生命體既是審美的主體,又是另一種生命體觀照的客體,所以生命體又融合進宇宙大生命的美妙幻化之中,其中產生和體味的意境真是人間少有,此境界、此狀態乃是中國文化與音樂審美中的“天人合一”。
很多鋼琴演奏家都從傳統文化的審美中找到藝術的靈感,青年鋼琴家王羽佳說:“我經常從中國文化的唐詩宋詞中尋找到意境的感覺。”鋼琴演奏的美不僅在于音符時值的組合、音區色彩的變化、調式調性的改變等等,其更高更深遠的境界在于音符后面所隱含作曲家生命的躍動、審美的融入。意大利評委阿高斯蒂教授評價傅聰的演奏時說:“傅聰演奏蕭邦的意境很像中國藝術的意境。” 黑塞評論傅聰的演奏“如魅如幻,在‘道’的精神引領下……此時你心有所悟,自覺正進入一個了解宇宙真諦及生命意義的境界。”傅雷十分注重對傅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的教育,傅雷曾這樣致信給遠在海外的兒子:“寄你的書里,《古詩源選》《唐五代宋詞選》《元明散曲選》,前面都有序文,寫得不壞;你可仔細看,而且要多看幾遍;隔些日子溫溫,無形中可以增加文學史及文學體裁的學識,和外國朋友談天,也多些材料。”(1954年12月31日家書)經過多年的努力,傅聰鋼琴演奏中逐漸顯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影響,其豐富的想象力與精巧的音色變化使得其演奏往往超越作品本身具有了詩一般的意境;在其對作品,比如肖邦作品的詮釋中,傅聰也經常使用唐詩宋詞中的部分詞句來描述其對演奏的理解,這也成為傅聰在鋼琴演奏方面所具有的特色之一。
在中國,鋼琴即興伴奏對于鋼琴演奏來說還是新鮮事物,僅僅有二十年的歷史。從教材、和聲編配、歌曲選編等各個環節都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就即興伴奏與音樂審美的關系而言,我們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深化。因為即興伴奏是綜合性的學科,在演奏中滲入音樂審美的元素,本身也是對音樂審美文化的提高,也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促進。
(作者簡介:韋民,河南洛陽師范學院音樂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