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作為一種藝術形式越來越被人們認識和喜愛,在欣賞者的心理導向中有取代相聲的趨勢,并且小品的形式不斷地派生,向其他的領域延伸,擁有龐大的欣賞者隊伍。我們無需追究它是“陽春白雪”,還是“下里巴人”,只是感到小品這種藝術形式在這么短暫的藝術生命中,卻能如此攫取人們的心靈,魅力非凡。那么魅力來源于哪呢?我認為除了截取典型的生活橫斷面和生動的表演技巧外,更重要的是靠語言的魔力。我們知道語言是藝術形式主體和客體相連接的橋梁和紐帶,繪畫音樂舞蹈也是用他們特殊的語言形式和觀賞者相交流。小品的創造首先是語言的創作,提煉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情節,用語言去表現它,再現它,占領欣賞者的思維空間,擁有讀者和觀眾。
好多藝術形式都是靠語言去實現。小品這種藝術形式為什么能紅紅火火,蒸蒸日上,它的情結在那?我認為最主要的是遵循了美學的規律,體現了美學的價值。目前,關于美學的研究已發展到以語言論美學,以修辭論美學的時代,于是我們就把小品的語言帶到美學的范疇內,在美學的領域里探索個究竟。
首先,小品這種藝術形式的語言是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人在創造新的對象和現象時,不僅滿足自己的物質需要,而且使自己的能力和力量、理智、感情、意志、想象、技藝對象化。用馬克思的話來說,人在自己的勞動產品中“復現自己”、“現實地”復現自己,“從而在他創造的世界中直現自身”。因此創造活動也“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在這種活動過程中,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確立自身。
“按照美的規律”的創造表現在形形色色的活動中,這不僅賦予活動本身以審美意義,同時也借此活動產生審美享受,而且活動的結果也獲得審美價值。在藝術創造中,審美價值位居首位。藝術有別于其他形式的活動,它不僅有意地創造審美價值,而且創造這種價值是藝術創作的任務。小品這種形式正處在以上闡述中。形式是要按著美的規律去創造,同時要成為美的藝術作品還必須流露思想,必須具有理想背景,必須成為思想的傳達媒介,必須滿足人類心靈的全部或幾乎全部的功能。現代的小品反映時代,針砭時弊,有廣泛的思想性,它總是以美的規律去創造,體現審美教育意義。它的美學價值就在其中體現。但它不是美的圖解,也不是解說詞,它的美學蘊藏其中。當人們感到美的現象時,不會專門去思考這一切,只是驚奇地體會到愉悅和精神享受。美學作為美的哲學,其任務在于理解人的這種體驗及其根源,于是馬克思得出了對于美學最為重要的結論“按照美的規律來創造”。
如果說小品這種藝術形式創造是按照美學規律,那么為什么說它的語言也是按照美的規律呢!我們說它的創造一是語言創造,二是現在的美學是以語言論美學,以修辭論美學。以往是以認識論美學的。以往一向重內容而輕形式,突出語言所敘述的世界而忽略語言本身。感性論美學雖然開始關注形式、語言的獨特魅力,但是在追究這種魅力時仍然囿于個體體驗視界,拿不出有效的具體手段,因而給人的印象還是對語言缺乏足夠的認識。語言論美學,修辭論美學是從理性中心轉入語言中心,重形式輕內容,或讓內容變形式,為造成實際社會效果而運用語辭的藝術。或者是在特定文化語境中闡釋語辭的思維方式或技巧。它的關注的重心在語辭構成品即話語語境的相互依賴關系。一方面,話語產生于特定文化語境;另一方面,話語又反過來影響文化語境,它把語言提到美學的中心,使我們看到語言在美學中的地位和輻射力。
其次,話語與文化語境的關系。任何藝術都可以視為話語,而話語與文化語境具有互賴關系,這種互賴的關系又受制于更根本的歷史。小品就是如此,它的話語依賴于它的文化語境:體現時代風貌,跳動時代脈搏,然而它又以美的規律作用于人,被人們接受、承認和喜愛,給人以美的享受。英國哲學家大衛-休漠:“美不是事物本身的屬性,它只存在于觀賞者的心里,每一個人的心見出一種不同的美”。我們應該看到小品語言的文化語境,是更廣闊的生活和時代,無論是小品《打撲克》《電視征婚》,還是《好爸爸壞爸爸》等,都是生活、時代的折射,都是美的體現,那怕是揭示陰暗、灰色、苦澀的東西,它也是在展示審美的意義。
話語與文化語境具有依賴關系,這種互賴關系受制于更根本的歷史,但我們從語言的角度,從修辭論美學的立場上不去更多追問話語與歷史的關系,而是把它們置于特定文化語境中,因為歷史本身往往是無所不在而又無形的,令人難以捉摸,需要借一定的“舞臺”亮相,這種歷史在其中亮相的舞臺正是文化。文化當其成為圍繞話語影響話語又受話語影響的語言環境時,它就是文化語境了。文化語境恰似“話語的地圖”,它為我們理解話語標明方位、地形、線路,使我們不致于迷失在話語的迷宮中,小品語言的語境給我們起的就是這樣的作用。
文化語境常從這幾個方面體現:一是基本價值體系;二是文化壓力;三是審美慣例;四是文化原料。基本價值體系是左右時代人們話語種種相互沖突的情感、理智、信仰、規范的通稱。它負責回答時代的中心價值問題。文化壓力是指由基本價值體系的沖突或失范而形成的迫使人們尋求化解的力量。審美慣例是指過去有關藝術創造和接受的審美規范的總稱。含審美理想、藝術法則、敘述方式、抒情程式。文化原料是指用以加工、制作、虛構以便創造藝術話語的有關素材,包括親身體驗,間接體驗,過去或同時代各種材料,甚至逸聞掌故。
小品語言的創造,就是組織并調整話語以適應特定語境的表達要求,或者為造成特定語境中的表達效果而組織調整話語。話語調整的目的是要在社會的他人中確立個體的富于感召力的內在精神形象。“言之無文,行而不遠”道出相似意思。語句如果缺乏文采,就使說話人在聽話人眼中顯得缺乏感召力。從而它的行為或實踐就難以順利進行。語言的創造實質是認識、體驗和語言三者的結合,它尤其注重為造成實際感染效果而組織和調整話語。
再次,小品語言的文學性體現了它的美學價值。小品語言的運用是依據文學創造的原則以及規律性塑造形象的。并且精心選擇最確切最恰當的詞匯,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貼切地表達作者感情,使語言準確并典型化,合乎邏輯,生動活撥。郭沫若說,應該用極平常的字眼而賦予他新鮮的情調,由二字或三字的配合可以自由自在地組成新詞,作家有這種權利。同時小品語言充分利用幽默,講究文詞的優美,體現文字的音樂美和修飾美,并且使語言通俗化大眾化,簡潔明快,樸素自然。體現了鮮明的文學性和較高的藝術價值。我們知道藝術價值不是獨特的自身閉鎖的世界,藝術可以具有許多意義,但是如果這些意義不交融在藝術的審美冶爐中,如果它們同藝術的審美意義折中地共存同處,而不是有機地納入其中,那么作品可能是不壞的直觀教具,或者是有用的物品,但是永遠不能上升到真正的藝術高度。藝術價值是創造勞動成果,只有當“按照美的規律”創造的現象同時反映了客觀現實,表明人的審美意識時藝術品才能形成,也就是人對世界的審美關系在藝術價值中得到物化和體現。藝術價值是一種新麗更復雜的審美價值。因此,我們說小品語言的文學性體現了美學價值。
綜上所述,我們看到美學價值是無所不在無所不有的,它在藝術形式的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它有更廣闊的領域需要我們更深刻地領會和認識,探究和發現。研究小品語言的美學價值只是美學范疇中的滄海一粟。
(作者簡介:劉麗,營口職業技術學院特師分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