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天主教和清教屬于基督教的兩個分支。但經(jīng)過千百年的發(fā)展,兩個教派在信仰、禮拜儀式諸多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異。這種差異經(jīng)常導致兩派教徒激烈的矛盾和沖突。作為清教徒的后代,霍桑自然而然鐘情于清教。自霍桑祖輩來到塞勒姆,清教就開始在這個地方盛行開來,霍桑潛移默化地繼承了清教的價值觀。盡管厭惡清教嚴格的清規(guī)戒律,他接受了清教遺產(chǎn),頌揚基本的清教教規(guī)。即使當時在霍桑周圍的康柯德以及布魯姆農(nóng)莊盛極一時的超驗主義,對霍桑也影響甚微。當他在英格蘭旅行,安利甘教的宗教儀式?jīng)]有動搖霍桑的清教信仰。然后在1858年去意大利旅行時,他仍舊是一個清教教徒,但他感覺到羅馬天主教里也有一些值得推崇的東西。
根據(jù)他的意大利經(jīng)歷,他的一部小說,《玉石雕像》,記錄了他對基督教兩個分支——羅馬天主教和清教的體會。在《玉石雕像》里,霍桑描述了天主教非人性的和人道主義截然相反的兩面。一方面,天主教腐朽墮落,等級森嚴,嚴格控制教徒的思想;然而另一方面,它有效地撫慰信仰者心里的傷痛,為其提供精神上的慰藉。
一、天主教非人性的一面
(一)天主教低下的贖罪方式
羅馬天主教低下的贖罪方式通過《玉石雕像》中的男主角,一個美國的清教徒,肯甬對多納泰羅的勸說體現(xiàn)了出來。
《玉石雕像》中,在多納泰羅犯罪后,他由一個歡快、無憂無慮的青年一下子變得憂郁,萎靡不振。為了贖罪,多納泰羅打算過一種隱士的生活。當他告訴肯甬他想把老塔樓變成一個修道的密室,肯甬驚呆了。“什么!你要隱居?多么可怕的想法呀!”接著肯甬努力說服多納泰羅放棄這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唉,我懷疑,一名修士——我從自己隨時能從他們臉上辨得出色欲相上判斷——顯然是個畜生。假如開始時還有靈魂的話,不等他們那豬玀式的懶散生活過去一般,靈魂就會離他們而去了。”接著肯甬給了多納泰羅一個解決方法:“躲開修道院吧,我親愛的朋友……假如我有難以承擔的重負……我便會以大地充當我的密室,以為人類做出善舉做為我的祈禱。許多悔罪者已經(jīng)這樣做了,而且從中獲得了寧靜。”清教徒強調現(xiàn)世生活,反對超越世俗和厭世的想法,認為在現(xiàn)世里努力工作,過好生活就是修行和忠于信仰。正是基于清教教義,肯甬才努力勸說多納泰羅放棄天主教苦行僧式贖罪的方式。
肯甬強調現(xiàn)世生活的觀點代表了霍桑等清教徒對待生活的態(tài)度。他們反對將希望寄托于后世,主張今世的努力和成就,認為這就是最好的贖罪方式,也認為這是清教相對于天主教的優(yōu)越之處。
(二)天主教對人性的壓制
第一個即是神甫的犧牲是不人道的。清教徒倡導節(jié)儉和忍耐,反對奢華和沉溺于酒色。教會的每一個神職人員包括主教都可以過世俗的生活,可以結婚生子。霍桑重視家庭生活,他也有一個溫暖、舒適、甜蜜的家庭。不管是在“路邊雅居”里,還是當他在英國做領事時,霍桑夫婦相互照料,恩愛甜美。當霍桑閑時,他喜歡和孩子們聊天,一塊做游戲。作為這么一個如此熱愛家庭生活的人,毫無疑問,他會極大地反對天主教加在其神職人員身上的嚴格戒律。那些天主教神職人員,包括主教,必須過一種超越世俗的生活,將生命完全獻給教會,不能結婚。
霍桑也深深地厭惡神甫的行為。他曾經(jīng)寫道:“形形色色的罪行都發(fā)生在羅馬錯綜復雜的街道上,卻沒有其他放蕩,惡毒的城市所具有的彌補因素。”他將造成這種局面的部分原因歸結為天主教的神甫:因為這里有一伙長著紅潤、浮腫面頰和色迷迷眼睛的被嬌寵的,充滿肉欲的教士。比起大多數(shù)男人來,他們的動物性生命發(fā)育得顯然更粗俗,卻被置于與婦女不自然的關系中,于是便失去了附屬于其他人類的健康的人性良知,不具備別人與妻女相連的親切的天倫紐帶。這種腐朽,墮落的天主教神甫的生活方式是像霍桑這樣嚴格自律的清教徒難以忍受的。
(三)天主教森嚴的等級制和專制
對霍桑來說,天主教另一個非人道的一面是它的等級制和專制。依據(jù)天主教的教規(guī),所有的神職人員聽命于并且臣服于主教。主教通過“撫頭頂祝福禮”傳遞圣禮權,將使徒一級級控制起來。天主教有一個全世界的領導者——設在梵蒂岡的羅馬教皇,教皇擁有極大的權利[2]。與天主教教義不同的是,清教主張建立一個民主,沒有等級制度的教會,反對主教的專制。作為一個民主人士,霍桑堅決反對羅馬天主教的等級制度和專制。在《玉石雕像》中,他寫道:“假如只是由天使來推動它,而不是由各種級別的工程師像現(xiàn)在這樣操作其曲柄和安全閥,整個系統(tǒng)很快便會修復其本源的神圣和尊嚴。”
不管是出自肯甬之口還是霍桑筆下,天主教非人性的一些方面被揭露出來。即是,羅馬天主教不重視世俗生活,贖罪方式低下;它剝奪了神職人員過正常家庭生活的權利,擁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霍桑對天主教的批評是受到當時美國思想影響的。對平等和自由的追求吸引著第一批歐洲移民來到美洲大陸。在19世紀,平等思想更是深入每一個美國人的心,他們狂熱地追求著自由。所以,作為一個民主人士,霍桑強烈地反對天主教不公平的等級和特權制度。此外,當時美國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因此美國人相信只要努力工作,每個人都可以過上好日子。所以不像天主教徒那樣把希望寄托于來世,美國人更注重現(xiàn)世的生活。所以身為一個美國清教徒,霍桑批判天主教對現(xiàn)世的否定。
二、天主教人性的一面
面對羅馬天主教,霍桑不僅看到了它非人性的一面,而且發(fā)現(xiàn)了其人道主義的一面。天主教的人道主義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天主教寬慰人心的告解,給信仰者提供的便利條件,以及平易近人的宗教儀式。
(一)天主教寬慰人心的告解
在霍桑看來,天主教的告解是人道的。清教強調對《圣經(jīng)》的個人學習,否認上帝和教徒間的交談需要教堂的介入,認為向神甫告解是沒有必要的。與此相反,天主教徒尊崇圣母瑪麗,重視宗教儀式。在天主教堂里有很多告解間,在這里,罪人的痛苦通過告解這種方式得到減緩。霍桑認為這是天主教優(yōu)越于清教之處。
在希爾達的故事里,告解受到了霍桑的積極肯定。《玉石雕像》中,得知朋友的罪行后,希爾達由一個快樂、天真無邪的女孩,變得憂慮重重,忍受了極大的痛苦和寂寞。她曾向自己鐘愛的藝術求助,但無濟于事。看到各行各業(yè)的人們帶著痛苦走進天主教堂,而后一臉輕松走出來。在經(jīng)歷了多次思想斗爭后,她終于向神甫將那個可怕的秘密吐露出來。壓在她心上的石頭終于被掀開了,“她的心胸如今又和童年一樣純凈了”,她終于找到了極大的寧靜。不僅希爾達通過告解這種方式獲得了慰藉,這本書中的另一個男主角,多納泰羅,也是如此得到拯救的。
霍桑在其游記中也直接贊揚過天主教的告解功能:“如果我曾犯過謀殺或別的什么罪的話,我想我傾向于跪拜在此處,將自己的罪行一股腦地在這個告解間坦白。這是一個什么樣的機構呀!人類需要它。宗教確實應該緊密地、舒適地適合于人類的各種情況。我禁不住想很多人在這里可以找到心靈的慰藉”。
天主教的告解儀式給霍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這也是贏得霍桑稱贊的一個重要方面。
(二)天主教給信仰者提供的便利條件
引起霍桑興趣的天主教另外一個方面就是天主教堂給其信仰者提供了便捷的儀式。清教厲行節(jié)儉,倡導簡化宗教儀式。然而,羅馬天主教重視圣像,蠟燭、音樂和圣衣的使用以此創(chuàng)造一種氛圍,其信仰者受這種神圣氛圍的影響,不斷檢驗自己的行為,這對他們有積極的影響。在這方面,霍桑認為天主教是更人性的。他曾寫道:“無論羅馬天主教制度有何不妥,在路邊設置眾多的神龕和十字架還是明智之舉……一個尋歡作樂的人受到默默的告誡便抬頭望天,企盼比他現(xiàn)有的還要無比偉大的樂趣。冥思苦想中的不幸的人看到十字架,就會受到警示:若是他就此罷休,救世主為他而受的苦難就白白忍受了。早已變得鐵石心腸的頑固罪人,感到自己的心又因畏懼和希望而重新悸動了。”
由此可見,霍桑認為在天主教里,教皇的寬慰可以達到所有的人,相比之下,在清教沒有過多的信仰方式,信徒不容易找到精神的安慰處。天主教徒卻可以經(jīng)常被眾多的圣物提醒。一方面他們可以得到寬慰,拋棄痛苦;另一方面,他們也可以隨時檢點自己的行為,以便超好的方向發(fā)展。
(三)平易近人的宗教儀式
給霍桑留下很深印象的天主教的另一個方面是它的平易近人。教堂會一直為個人敞開著。不管是誰,農(nóng)民,市民,士兵,貴族,貧賤的婦人抑或穿著絲綢的貴婦,都可以走進教堂:“在熱氣騰騰的生活中,他們總能找到符合需要的清涼的、恬靜和美麗的敬神之處。他們可以隨時進入附近的神圣地點,把世上的愁煩撒在身后,在門口蘸上一點圣水來凈化自己。在寧靜的門內,他們可以在慰人的濃香中與一位圣徒——令他們敬畏又對他們友善的朋友——進行交談”。
在羅馬天主教堂里,受傷的心靈隨時可以得到撫慰。在無處不在的圣壇前,始終繚繞著香煙,總有彌撒在進行。天主教給其信仰者提供了如此多便利的條件以至于霍桑想,相比于當時清教的“不熱情”——工作日教堂常常大門緊閉,天主教的“熱情好客”都快使他想變成“半個天主教徒”了。
總之,天主教寬慰人心的告解,容易接近的宗教儀式以及給信仰者提供的便利條件改變了霍桑對天主教以往的偏見。實際上,霍桑在意大利接觸天主教越多,他越能發(fā)現(xiàn)天主教的價值。無論在《玉石雕像》里,還是在他的《法國和意大利游記》里,霍桑表達了對天主教的肯定。那就是,天主教的信仰方式給信徒提供的一個振奮精神的方式,而在沒有儀式形式的清教里是不可能找到的。
作為一個清教徒,霍桑對羅馬天主教的贊賞歸功于他是個心胸寬廣的人。對待異域文化,他沒有盲目地否定。與之相反,他能夠欣賞其優(yōu)點。他承認天主教的告解是對清教的有力補充,同時也是優(yōu)于清教之處。
三、小結
通過以上的討論可以看出,霍桑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不像肯甬那樣覺得不可忍受,因為在其作品他贊揚過天主教積極的,人性化的一面; 當然也不像他后來成了虔誠天主教徒的女兒羅斯一味地贊美天主教,因為他對天主教不人道的方面也進行了無情的批判。他的宗教觀相似于他的《玉石雕像》中的希爾達。希爾達希望有一個女性來傾聽女性們的禱告,有一位為向她那樣沒有母親的女孩而存在的上天的母親。霍桑希望能找到一種制度,能夠恩惠普天下的所有人。
霍桑對羅馬天主教的態(tài)度貌似矛盾沖突,但他對清教和天主教的觀點已經(jīng)超越了宗教偏見和國家界限。能夠用人文、寬容的態(tài)度對待基督教的這兩個派別。所以霍桑遠不是亨利·詹姆斯曾經(jīng)批評的那樣“膚淺和局限性”。在全球化的進程中,隨著各國交流越來越多,不同的文化、意識、價值觀導致一些沖突。如何處理這些矛盾和沖突,霍桑對待天主教的觀點也許能給我們提供了一些借鑒,當然,這也是霍桑思想深邃的一個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Hawthorne,Nathaniel.The Marble Faun: or,The Romance of Monte Beni[M]. London : Penguin Books, 1990.
[2]Hawthorne.Nathaniel[M].Columbus: Ohio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0.
[3]James R.Mellow. Nathaniel Hawthorne in His Times[M]. Boston: 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80.
[4]Stewart, Randall. Nathaniel Hawthorne: A Biography[M].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48.
[5]霍桑.玉石雕像[M].胡允桓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杜偉華,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助教,碩士;張靜,河北農(nóng)業(yè)大學助教,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