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語類是指具有某些句法和語義功能但沒有實際語音表現(xiàn)的語言成分。喬姆斯基堅持空主語二分的原則,即主語位置上的空語類為基礎生成的大代號(PRO)和小代號(pro),分別出現(xiàn)在非時態(tài)句和時態(tài)句的主語位置上。因此漢語中究竟有沒有時態(tài)句與非時態(tài)句之分似乎就成了決定漢語空主語歸類問題的一個重要因素。針對漢語中有無時態(tài)句與非時態(tài)句之分和PRO與pro之分,生成語法界爭論激烈。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黃正德和徐烈炯等人的觀點。黃正德提出了“說”類動詞與“勸”類動詞的區(qū)分標準來區(qū)分時態(tài)句和非時態(tài)句,并承認有PRO與pro之分。徐烈炯用許多語言事實反駁了黃正德所提出的標準,并提出了“自由空語類”之說。
本文在喬姆斯基空語類理論和漢語空語類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采用了建立“最小差異對”的“對比研究法”和跨語言“比較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對英漢空主語現(xiàn)象進行比較研究。
一、非小代號脫落語言
(non-pro-drop language)
根據(jù)pro省略參數(shù)(the pro-drop parameter),某一語言有無pro取決于該語言有無足夠豐富的形態(tài)系統(tǒng)來確定脫落主語的指稱。西班牙語、意大利語、葡萄牙語等語言有pro,即使時態(tài)句不用主語,也能從動詞形態(tài)中推出主語的人稱、性、數(shù)等特征。而英語缺乏足夠的形態(tài)系統(tǒng)來確定脫落主語的指稱,因而英語沒有pro,時態(tài)句的主語不可脫落。如:
(1)*[NPe]came back home very tired.
有學者認為盡管漢語動詞根本沒有表示人稱和數(shù)一致的形態(tài)變化,但漢語允許使用pro。如:
(2)a.張三來了嗎? b.他/pro來了。
(3)a.張三走了沒有? b.李四說[他/pro走了]。
但是,我們有理由認為上面的語言現(xiàn)象并非pro脫落。其一:四種空語類NP-語跡、變項、PRO和pro雖各具特性,但所在位置都不能詞匯化,詞匯化會導致句子的不合法性。而以上句子詞匯化并不會導致句子的不合法性。其二:喬姆斯基的空語類具有句內(nèi)可識別性(Intrasentential Referential Identifiablility):各自的指稱都能在其出現(xiàn)的句內(nèi)識別出來,無須借助句子以外的上下文幫助。其三:pro所指是能借助動詞豐富的形態(tài)變化在句內(nèi)得到確定,是一種句法現(xiàn)象,屬句法研究之列;而以上的空位只能借助句子以外的語境得以判斷,說明其句法意義不大,屬不同層面的語言現(xiàn)象,是一種話語省略(discourse deletion),應屬于篇章語法(discourse grammar)研究對象之一。由此可以得出英語和漢語都不是pro脫落語言。
二、英漢PRO存在的依據(jù)
依據(jù)一:題元準則(Theta Criterion)和投射原則(Projection Principle)。如:
(4)a.[That Mary should quit such a valuable chance] would be regrettable.
b.[PRO To quit such a valuable chance] would be regrettable.
(5)我開燈[ PRO看書]。
根據(jù)題元準則:每個主目語都必須充當一個題元角色;每個題元角色必須分派給一個主目語。動詞quit是二元謂詞,在(4a)中外題元角色分派給了外主目語Mary,內(nèi)題元角色分派給了內(nèi)主目語chance。根據(jù)投射原則:句子的詞匯信息決定句子的基本結構。動詞quit的外主目在句法上體現(xiàn)為主語Mary, 內(nèi)主目在句法上體現(xiàn)為賓語chance。在(4b)中,唯一的顯性名詞短語充當了動詞quit的受事題元角色,quit的題元角色處于非飽和狀態(tài),但句子又是合法的,并沒有違反題元準則。由此可以假定不定式分句存在一個空主語PRO并承擔了施事題元角色。再看漢語句子(5),傳統(tǒng)語法認為“開”和“看”共用一個主語。但從句子深層結構來看,“開”是二元謂詞,題元角色已通過外主目“我”和內(nèi)主目“燈”得到飽和。而我們假定有一個在深層結構存在、但在表層結構卻沒有語音形式的外主目PRO,則“看”的外題元角色得以分配,題元原則和投射原則均得到滿足。
依據(jù)二:擴充的投射原則(Extended Projection Principle)。Chomsky提出了一假設:S→NP INFL VP,任何句子都是由這三部分組成,INFL稱為“屈折成分”具有[±tense]二值。這一假設后來發(fā)展成為“擴充的投射原則”,即每一個英語句子,不管是內(nèi)嵌的還是非內(nèi)嵌的,也不管是限定的還是非限定的,在所有的句法平面上都有一個主語。如:
(6)John has not decided [whether[PRO to study Mandarin]].
(7)老師答應學生[PRO下午放假]。
句子(6)中不定式分句沒有出現(xiàn)顯性的主語,但句子是合法的。句子(7)答應是一個三元謂詞,帶有三個主目:外主目“老師”和兩個內(nèi)主目“學生”和一個內(nèi)嵌句,因而內(nèi)嵌句里一元謂詞“放假”缺一外主目,但句子同樣合法。由此作出推論:隱性主語PRO的存在使句子沒有違反“擴充的投射原則”。
依據(jù)三:約束理論(Binding Theory)第一原則:照應語在管轄范圍內(nèi)必須受到約束,即它的先行詞必定在管轄范疇內(nèi)。如:
(8)[PRO To trust oneself] would be important.
(9)[PRO相信自己]是很重要的。
句子的合法性使我們假定PRO的存在使得oneself 和“自己”在其管轄范圍內(nèi)受到約束。
三、英漢PRO的特征
(10)John wants [PRO/ himself to win].
(11)他i打算[PROi出國]。/小偷i企圖[PROi 逃跑]。/我送女兒i[PROi 上學]。
以上句中PRO是一個受控的PRO,與控制語有相同的所指,與himself一樣表現(xiàn)出[+anaphor] 的特征。
(12)[PRO To quit such a valuable chance] would be regrettable.
(13)[PRO不勞][PRO無獲]。/[PRO吃水][PRO不忘挖井人]。
以上句中PRO相當于任指代詞one,表現(xiàn)出[+ pronominal]的特征。由此推出英漢PRO都是具有[+anaphor,+pronominal]特征的隱性名詞短語。
四、英漢PRO的分布
根據(jù)PRO的特征和約束理論可以推出PRO定理:PRO不得受到管轄。因而只能在句中無格的位置出現(xiàn),與必須處于既受管轄又能被授予格的顯性名詞短語呈互補分布。PRO的分布及其受限,不能出現(xiàn)在時態(tài)句的主語和賓語位置,也不能出現(xiàn)在例外授格結構的不定式主語位置上。否則會導致下列不合法句子:
(14)a.*I wondered whether to invite PRO.
b. *PRO should invite her.
c. *I preferred very much for PRO to attend my birthday party.
除了不定式結構,PRO還能出現(xiàn)在下列非時態(tài)句外主目位置上:
(15)a. I remember [PRO turning off the lights in the classroom].
b. I looked around, [PRO expecting his arrival].
c. Lucy arrived [PRO angry].
那么漢語PRO的分布特點又是什么呢? 如果從傳統(tǒng)語法的角度分析,漢語動詞沒有形態(tài)變化,因而沒有時態(tài)句與非時態(tài)句之分,也很難找到令人信服的標準來進行區(qū)分。但如果從PRO的句法特征入手,我們可以判斷漢語PRO的分布特點。①PRO是由深層結構基礎部分生成的,而NP語跡和變項是由移位產(chǎn)生的。利用這個特點我們可以將漢語PRO如(16c)與其他空語類如(16a)和(16b)清楚地區(qū)分開來。
(16)a.小樹i被吹倒[NP-trace i]了。
b.這些話i[NP[IP他說[wh-tracei]]]不合適。
c. 我i開燈[PRO i]看書。
②PRO不能占據(jù)內(nèi)主目位置,只能占據(jù)外主目位置,被分配外題元角色。如(17)賓語位置上的空位我們只能把它看作是話語省略,而不能是空語類。而(18)中的空語類是由移位產(chǎn)生的變項。
(17)李小姐不喜歡音樂。張先生喜歡[*PRO]。
(18)這本書i,我讀過[wh-tracei /*PROi]。
③非詞匯化位置:漢語PRO具有空語類占據(jù)句法位置,不允許有語音形式的名詞實體“入侵”的特點,不能被詞匯化,否則導致句子的不合法或句意的改變。
(19)我送女兒i[PROi]上學。
*我送女兒[她]上學。
(20)李四i哭得[PRO i ]很傷心。/*李四i哭得[他i]很傷心。/李四哭得[張三很傷心]。
五、英漢PRO的解釋
為解決PRO的指稱問題,Chomsky提出了控制理論(Control theory),所有含PRO的結構都叫控制結構,PRO的先行詞成為控制語(controller)。若句中有控制語則PRO必須受其控制,稱為Controlled PRO;若句中全無控制語,則PRO稱為PROarb??刂品譃閺娭瓶刂疲╫bligatory control),如(21)和非強制控制(optioanl control),如(22)。強制控制又分為主語控制如(21a)和賓語控制如(21b):
(21)a.Johni promised Mary[PROi to behave himself/*herself/ *oneself].
b. John persuaded Maryi [PROi to go by herself/*himself/*oneself].
(22)John wondered [how [PRO to behave himself /oneself]].
漢語PRO同樣可分為Controlled PRO和PROarb,主語控制常出現(xiàn)在下列結構中,主句的主語為控制語:①連動結構,如(23);②雙賓結構,如(24);③“得”字結構,如(25);④動詞短語補語結構(VP-Complement),如(26):
(23)我i推開門[PRO i走進教室]。/樹葉i一黃[PROi 就落]。
(24)我i答應她[PROi 教她英語]。/小張通知我i[PROi出席會議]。
(25)孩子們i笑得[PROi]前仰后合。/他i病得 [PROi]爬不起來。
(26)這男孩i假裝[PROi睡著了]。
漢語中的賓語控制出現(xiàn)在一種的特殊句式兼語結構中(Object-Subject Constructions)(OSCs)。句式的線性結構為:N1+V1+N2+V2,傳統(tǒng)語法認為N2既為V1的賓語又充當V2的主語。如:
(27)大家一致選他i[PROi 當班長]。/局長派秘書i[PROi去開會]。
本文以喬姆斯基空語類理論為參照,比較了英漢空主語現(xiàn)象。總括全文得出以下幾點結論:英語和漢語都不是pro脫落語言;通過對PRO的句法分析,結合漢語中大量真實的語言材料,得出漢語中的確存在著空語類PRO,且具有相似的句法特征;漢語PRO的分布與釋義較英語更為靈活和復雜。漢語PRO的存在進一步說明空語類的存在是語言的共性,檢驗了“普遍語法”的原則。五、運用空語類理論去分析漢語句子是改進傳統(tǒng)漢語分析方法的有效嘗試。
【參考文獻】
[1]Chomsky,N. 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 Dordrecht: Foris,1981.
[2]Chomsky,N. Some Concepts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and Binding [M]. Cambridge,Mass.: MIT Press,1982.
[3]胡建華.英漢語空語類的分類、分布與所指比較研究[J].外國語,1997,(5):38-44.
[4]溫賓利.句法學導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2.
[5]王德忠.漢語空主語的分類和所指[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4):29-32.
[6]徐烈炯.與空語類有關的一些漢語語法現(xiàn)象[J].中國語文,1994,(5):321-329.
(作者簡介:熊麗,湖南城建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