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音樂文化屬于一個藝術范疇,也屬于美育的范疇。音樂是藝術的一種,通過一定形式的音響組合,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和思想情態。因此學校教育牽手音樂文化,音樂文化對學生的成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學校教育一般分為教育和教學兩大方面。教學是教師傳授和學生學習的共同活動。是學校進行德育、智育、美育和體育的主要途徑。教學的本質屬性是科學或者藝術,向來有爭議。持科學觀者以科學主義的思想方法注重教學相關因素的本質聯系;主張藝術論者偏于實踐理性。筆者贊同藝術論,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開宗明義地指出,教學論就是指教學的藝術。
既然贊同持藝術論者的觀點,那么學校教育就與音樂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為了研究音樂文化在學校教育中的作用,筆者對河北省的六所中學進行了問卷調查。
由調查的結果可以看出,流行音樂對中學生的影響非常大,喜歡聽流行音樂的中學生占75%以上。在各項調查中,除了張家口地區的萬全中學調查結果情況特殊外,其他五所中學同一問題的相同答案所占比例相差不多。除了萬全中學以外,其他五所中學的學生大多數喜歡在睡覺前聽流行音樂,從沒有聽過音樂會的學生人數也占大多數。六所參加問卷調查的中學生大多都選擇網上下載的方式聽流行音樂。萬全中學62%的學生認為聽音樂能改變情緒,其他五所中學86.7%以上的學生認為聽音樂能改變情緒。這樣看來,中學生的音樂審美層次整體素質不是太高,大多數中學生能夠受到音樂的影響,但對音樂的理解和道德教化功能沒有完整的認識和系統的理解。
由于升學的壓力和高考的指揮棒是以學生的成績作為衡量中學生升學的標尺,于是中學校園的音樂文化氛圍相對來說比較薄弱。有的中學雖然組織開展音樂活動,但往往會把重點班的學生排除在音樂活動之外。于是中學校園的音樂文化走進一個怪圈:只有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才可以參加學校組織的藝術節活動和一些什么啦啦操大賽、運動會開幕式表演之類的活動。從中學生的情緒和情感發展特點來看,這一階段的學生具有情緒體驗的不穩定性和兩級性。情緒體驗易于變化極不穩定,容易出現高強度興奮、激動、熱情或過度的傷感、氣憤、絕望。[4]從學生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的角度考慮,應該運用音樂的審美特點,從參與校園音樂活動中緩解學習壓力,解除情緒焦慮。把情之所系的藝術創造和美感活動置于求知的理性活動和向善的意志行為之間,把藝術和美學遂得與科學和知識并列。
音樂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校園文化又是音樂文化成長的搖籃。有什么形式的校園文化,又會衍生什么樣的相關的音樂文化。在石家莊市第六中學的開放式的校園文化中,學生們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你擅長彈鋼琴、彈古箏;我書法、繪畫是特長;她唱歌、跳舞美輪美奐。在石家莊市里的各項活動中,石家莊市第六中學的學生交響樂隊往往充當著專職伴奏的任務,在各項社區活動中,到處有石家莊市第六中學合唱隊和舞蹈隊的身影;更有甚者在河北省慶祝“新中國誕辰六十年華誕”的省級頂尖聯歡會上,石家莊市第六中學包攬了開場合唱、壓軸舞蹈和另外兩個節目的伴奏。這樣的藝術氛圍必定為校園文化的形成起到了影響,那里的教師講課幽默、詼諧,那里的學生活潑外向。因為課余有很多活動要參加,相對來說緩解了學習的壓力;而在活動中又提高了學生的社交能力、審美能力、承受能力。這反過來又影響到校園文化的多樣性和實用性,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很好的搖籃。
音樂文化是校園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校園音樂文化是可以通過音樂教育的途徑來體現的,音樂教育的功能除了具有審美作用外,還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培養學生音樂審美素質固然重要,但啟發人身上的崇高偉大的人生觀則就是道德范疇了。
中學生聽流行音樂是主流,聽音樂的方式主要是網上下載;沒聽過音樂會的學生也占了大多數。這就說明流行音樂在一定的范圍內主導著中學生人群的音樂欣賞,而中學生對流行音樂的欣賞是“拿來主義”:要么單純模仿歌星的風格,要么純屬消遣。這樣就弱視了學校教育對音樂教育的影響力。流行音樂多體現了世俗化情感的追求,中學生正處于身體發育的旺盛期,很容易就與流行歌曲找到了共鳴點。流行歌曲的精神品味參差不齊,一部分屬于廉價的大眾消費品,也有一部分具有較高的精神品味和豐富的精神內涵。這需要有師長的引導和伙伴之間相互探討。而中學生大多選擇在睡前聽音樂,這意味著中學生對音樂的品味僅僅停留在聽覺的最初階段,很難有更高層次的美的享受。
筆者在進行中學校園音樂文化調查時發現,家長對孩子聽音樂基本上持放任的態度。能對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有所影響的,還得依靠學校音樂教育。中學生由于升學的壓力和經濟的不自立原因,決定了他們沒有富裕的時間和錢財去投資音樂消費。這也是接受調查的5所學校的學生80%以上通過網絡下載聽流行音樂的最主要原因。中學生對網絡音樂的選擇,多了隨意性和自我愛好的選擇,屬于純粹娛樂性的欣賞。中學生很少會抱著提高自己審美能力的目的,去從網上下載一些高雅音樂或者古典音樂。于是要提高中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還得依靠學校音樂教育的途徑來實現,還得靠音樂課來實現。
中學關于音樂課的設置,各個中學設置音樂課和音樂課的上課形式上,幾乎沒有規律可循。沒有設置音樂課的學校就談不上運用學校音樂教育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了。
所以當務之急,不是如何提高中學生的審美能力,而是讓中學生有享受學校音樂教育的權利,不要因為片面的追求成績,而人為的取消學校音樂課的設置。筆者從調查中發現80%以上中學生不會識譜;75%以上的中學生不懂得怎樣欣賞音樂;95%以上的中學生不會演奏任何一種樂器。從長遠的校園文化氛圍來看,高雅音樂勢將成為校園文化主流。
高雅音樂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道德觀。高雅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具有鮮明的音樂形象和感染力。筆者觀摩過一堂中學音樂欣賞課《那不勒斯舞曲》,授課教師為學生展現了她現場錄下的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表演的《天鵝湖》片段。課堂上當學生和著《那不勒斯舞曲》跳起交誼舞的時候,那就是學生參與的藝術創造過程。創造是藝術的生命,藝術創造有利于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對學生想象力、創造力的開發有著不可低估的影響。
高雅音樂能給人帶來輕松愉悅的審美享受,中學生欣賞高雅音樂能消除學習疲勞、緩解壓力,是培養中學生興趣、情操等心理品質的行之有效的途徑。再者,高雅音樂大多數是謳歌真善美,鞭撻假惡丑的內容,在中學校園文化中滲透高雅音樂的道德教化作用,能潛移默化的對學生起到心靈滲透和促進全面發展的作用。
總之,客觀分析中學生的音樂水平現狀,正確引導學生對流行音樂的欣賞。把中學生對流行音樂的迷戀轉換成視唱、聽音訓練的基本素質,從而達到流行音樂與高雅音樂的優勢結合。以完成中學生識譜能力的培養為基本目的,來實現中學音樂教學的互動性、簡明性,達到音樂校園文化的多元化、開闊化;走出校園音樂文化的創新教學之路。
校園文化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氛圍,是引導人激勵人的一種內在的動力。學校教育牽手音樂文化的教學思路,也是一種教學改革的創新,更是“不言之教”“和諧校園文化”的核心。
注:該文系2010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 項目批號(HB10UYS031)
(作者簡介:李占秀,河北師范大學副教授;潘秀昀,河北經貿大學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