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帕慕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蜚聲全球。《寂靜的房子》是帕慕克的第二本小說作品,出版于1983年,作者自己稱之為“永遠也寫不完的政治小說”。《寂靜的房子》不能算作完全的意識流小說,但帕慕克受西方現代小說作家的影響頗深,所以在他的小說中不難發現很多意識流小說的寫作技巧痕跡。小說主人公對這一周內發生的事情的敘述經常被自己的一些思緒或回憶打斷。比如90歲高齡的奶奶法蒂瑪的活動范圍主要就是在自己的房間里,所以她的敘述,大部分都是回憶,思緒繁多,跳躍性極強。這也是意識流小說中常見的另一種寫作手法——自由聯想。
從心理學上講,聯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而且聯想的本體和聯體之間不是偶然關聯起來的,而是存在著某種聯系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提出三大聯想規律——相似律、對比律和接近律。18世紀,英國的哲學家、心理學家,近代不可知論的主要代表休謨,提出了因果律,顧名思義,由因到果,反之由果到因也可。而聯想作為藝術想象的重要表現形式,在文藝創作和欣賞活動中也有著重要作用。20世紀初歐美文壇上興起一個現代主義文學流派——意識流小說,尤以馬塞爾·普魯斯特、詹姆斯·喬伊斯、弗吉尼亞·伍爾夫、威廉·福克納為代表。自由聯想就是這些作家主要采用的一種寫作方法,用來表現人物的紛亂多變、離奇復雜的心理結構。借鑒心理學對聯想的研究,意識流小說中的自由聯想主要是指人物的意識一般只能在一個問題或一種事物上作短暫逗留,頭腦中的事物常因外部客觀事物的突然出現而被取代;眼前任何一種能刺激五官的事物都有可能打斷人物的思路,激發新的思緒與浮想,釋放一連串的印象和感觸。
按本體與聯體之間聯系的不同性質聯想可分為相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
相似聯想是依據事物之間的性質、情態、內容等方面的相似或相近而構成的聯想。在表達時,相似聯想常采用比喻辭格,以收到生動形象的效果。小說中描述九十歲的老奶奶去上墳時穿的鞋子時,采用了相似聯想,“她腳上那奇怪的鞋子的尖頭從裙子挨到地的地方露了出來,就像是兩只狐貍兄弟的好奇的鼻子一樣。”[1]
接近聯想是依據事物之間的空間或時間上的接近而構成的聯想。小說中侏儒雷吉普負責在老房子里照顧老奶奶,傍晚時候他喜歡出門散散步,看到“人們坐在陽臺上,坐在窄小的花園里,打開電視,看著、聽著新聞;女人們則都在烤爐邊上,她們也是那樣,看不到我。烤爐架上是肉和煙——家庭、生活,這些都是我很感興趣的。”[1]通過對比聯想到冬天時候,這條街就沒有夏天這樣熱鬧,而是十分蕭條,“但一到冬天,就什么人都沒有了,那時,走在空蕩蕩的街上,聽著自己的腳步聲,我常常會感到害怕。”[1]
對比聯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受引起和它相反特點的事物的聯想。法魯克每年夏天都會跟弟弟妹妹一起來老房子看奶奶。“雷吉普走在前面,我們跟在后面上了樓梯。我想起了百葉窗縫中透著的滿是灰塵的屋內光線,還有發霉的味道,不知怎的有點高興。”[1]放好車子,法魯克跟在雷吉普后面上樓看奶奶時,看到樓梯想到了不遠處奶奶房間里的光線和百葉窗,這是種空間上的接近聯想。
因果聯想是由一種事物的經驗聯想到另一種與它有因果聯系的事物。老奶奶法蒂瑪,九十多歲了,她的生活范圍僅限于臥室和餐廳,而且容易失眠,“但我睡不著,聽著遠方來的火車的聲音,聽著它的汽笛聲,接著是機車聲和轟隆聲。以前我很喜歡這種聲音。我會想象著遠方沒有罪孽的國家、土地、房屋、花園。”[1]聽著火車的汽笛聲,聯想到火車可以帶她去的地方——“遠方沒有罪孽的國家”,這是種因果聯想。
如果按聯想的結構來劃分,又可分為簡單聯想和復雜聯想。前者的結構比較簡單,就是由A想到B。這在《寂靜的房子》中俯拾皆是;而復雜聯想的結構比較復雜,是由A不僅想到B,還會想到C,想到D等等。復雜聯想又可分為鏈條式和輻射式兩種。鏈條式聯想是由A及B,由B及C,由C及D,環環相扣,形成鏈條。輻射式聯想是由本體A為中心,先由A及B,再由A及C,然后由A及D,由A及E等,向四面八方擴散去,形成輻射狀,直至完成思維過程。
下面是雷吉普躺睡前的一段內心活動,作者巧妙地運用了鏈條式聯想和輻射式聯想。
天一亮,我就早點出去走走。然后我就去市場,或許還可以見到哈桑,接著或許會見到其他人……他們或許會聽我說說!要是我說話能說得好聽一點該有多好……法魯克先生,那樣的話我就可以說,你喝得太多了,這樣下去你就會像你的爸爸一樣……會因為胃出血而死的……我想起了我的母親和在鄉下的爸爸帶我和伊斯瑪依爾去看醫生的時候。醫生說,這是小時候挨打所引發的侏儒癥……讓小的那個的腿曬曬太陽,或許會好轉。好的,那他哥哥呢……那已經治不好了……我又想了一會兒老夫人和她的拐杖,還有他的惡毒,但是不要去想,雷吉普!然后我想到了那個漂亮的女人……她身材高挑、纖細、皮膚黝黑!……我母親的皮膚也是黝黑的。可憐的母親![1]
這部分是由A及B,由B及C,由C及D的鏈條式聯想。雷吉普由去市場可以遇見哈桑說說話,想到自己說話不好聽,希望自己自己說話好聽點,然后想到這樣自己就勇氣去勸勸法魯克先生少喝點喝酒,不要想他祖父和父親一樣,因為喝酒“胃出血而死”,又由“死”想到鄰居死了要去送葬,路過弟弟住的那個“坡”,由“坡”想弟弟,想到弟弟和自己小時候去“看醫生”,由“看醫生”想到自己和弟弟的殘疾都是小時候挨打造成的,而由此想到打他們的惡毒的“老夫人”,雷吉普不愿意再去想這些痛苦的回憶,故意讓自己想些美好,高興點的事情,他就想起了那個“皮膚黝黑“的“漂亮女人”,又想到同樣“皮膚黝黑”的“母親”。從“市場”一直想到“母親”,中間的聯想環環相扣,自然而順暢,反映出人物的潛意識活動。
……是我母親講過的一個故事:從前,一個國王有三個兒子,但是在這之前他一個兒子也沒有,國王因為想要一個兒子而很憂傷,他向真主做了祈禱……天哪,可憐的國王,我同情他,我更加愛我的母親,愛伊斯瑪依爾,也更加愛我自己了。我更加愛我們的房間……要是有本像我母親講的童話一樣的書該有多好,里面的字寫得很大,我讀了又讀,讀的時候我就能想著它們進入夢鄉,在夢中見到他們和可憐的國王……他們幸福嗎?[1]
這一部分以這個故事為中心,雷吉普展開了一段輻射式聯想。他首先同情國王享受不到父子親情,而慶幸自己有母親;又想到能擁有這樣一本的故事書多好啊;然后這個故事又使雷吉普想到國王是否幸福,從而聯想到了幸福和恐懼。以此故事為中心,分別發散式的向外聯想到:有母親真好;有這么本書多好;還有幸福和恐懼的問題,形成一種輻射式聯想。
帕慕克在《寂靜的房子》中刻意地運用各種聯想的方式,通過主人公的意識流,把交織在一起的現實和記憶呈現在讀者面前。各式各樣的聯想反映了主人公的潛意識活動和精神狀態,進一步反映出在這個充滿新舊沖突,歷史變革的社會中人們的不安。
注:該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奧爾罕·帕慕克小說藝術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奧爾罕.帕慕克.寂靜的房子[M].沈志興,彭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2]許肇本.論聯想[J].廣東民族學院學報,1993,(1).
(作者簡介:梁軍童,山東政法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