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連續多年來的高速增長,使我國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國的外匯儲備世界第一,但我們沒有提出經濟強國的口號。非但沒有,反而一貫強調,我們是發展中國家,我們屬于第三世界。因為按人均計算,我們與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這是客觀事實。
我們更不會提出軍事大國的口號,盡管我們早已擁有核武器,也在發展航空母艦,但與世界軍事強國相比,無論是軍事實力還是軍費開支都十分懸殊。我國已經向世界承諾,即使今后強大了,我們也永遠不稱霸。
在文化上,我們雖然擁有五千年不曾中斷的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但是我們今天的文化建設基礎還比較薄弱,文化產品還不夠豐富,文化貿易逆差還相當突出,那么,我們為什么偏偏要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和戰略任務呢?這對于世界的和平發展和人類的文明進步具有什么重大意義?對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會產生什么樣的深遠影響?
首先,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堅持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必然要求。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走出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間對文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整體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個不斷解放思想、不斷探索發展、不斷提高認識的過程。我們曾經有過注重經濟發展而忽視文化建設的教訓,后來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并認識到“文化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后進一步認識到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強調以人為本和人的全面發展。十七大更是提出了“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要求。這樣,“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既水到渠成,又有了提升和飛躍。誠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必須為之長期奮斗的戰略目標,但有沒有這樣的戰略目標是大不一樣的,這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記得十幾年前,時任全國政協常委的著名作家王蒙曾在政協大會上作過一個題為《我們應當樹立“文化大國”形象》的發言。后來,許多省市紛紛提出建設“文化大省(市)”、“文化強省(市)”。王蒙同志曾詼諧地對我說,總算有了一點回應;但同時又不無遺憾地說,“文化大國”還是沒有提出來。如今提出了建設“文化強國”的號召,這位擔任過文化部長的文化名人終于夢想成真,一定會感到十分欣慰。
其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對當今世界潮流的深刻洞察與準確把握。
“二戰”結束之后,半個多世紀以來沒有爆發大規模軍事沖突和戰爭,雖然局部戰爭不斷,但從總體上說當今世界的主題是和平與發展,各國經濟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其結果,一方面刺激了文化的消費和繁榮,促進了文化產業在世界范圍內的迅速發展;另一方面引起了思想家和政治家對文化問題的關注,即對文化的價值、作用及其戰略意義的深刻認識和高度重視。聯合國也積極進行倡導,1995年教科文組織發表了《世界文化發展報告》,提出“把文化置于發展的中心位置”的重要命題。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瑞典舉行的“文化促進發展”政府間會議,發表了斯德哥爾摩宣言,征求意見稿上強調:“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是文化的繁榮”。我參加了這次會議,令人遺憾的是,由于各國意見不統一,這句話在正式文本中被刪去了。更耐人尋味的是美國國防部的副部長約瑟夫·奈(后任教于哈佛大學),他長期關注文化問題,認為文化、外交等軟實力有時候比經濟、軍事等硬實力更加重要。
十七屆六中全會對當前形勢的分析判斷是:“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要求更加緊迫。”這是對當今世界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與準確判斷。美國等西方強國憑借其強大的經濟科技實力,向全世界推銷自己的文化產品。尤其是美國大肆推行文化霸權主義,已引起世界許多國家的警惕與不安。他們出口的文化產品,不僅賺取了大量外匯,而且把美國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觀散布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例如,美國電影是世界電影產量的6%,而在世界電影市場的占有率卻高達80%。日本、韓國還提出了“文化立國”的口號,他們的動漫、動畫和影視產品占據了世界特別是東南亞市場的大量份額。總之,世界范圍內,包括文化產品、科學技術和意識形態等文化競爭日益加劇。面對世界激烈的文化競爭,我們提出建設文化強國的戰略目標,不僅是我們自身文化改革與發展的需要,也能對西方大國的文化擴張起到積極的制衡作用,這對于世界文化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和平與文明進步具有重大意義。
再次,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文化的特性和發展規律所決定的。
我曾經在一次演講中說過這樣的話:“一切物質的東西都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化為塵土,唯有精神文化的創造在歷史長河的淘洗中顯示出永恒的光輝。”這就是文化的特性,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可以說,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就是各民族、各地域文化創造的歷史。當一個時代一旦成為歷史,它留給后人的就只有兩個字:文化。這正如大詩人李白所言:“屈平詩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一萬年以后,只要人類存在,只要中華民族存在,屈原的愛國詩篇和瑰麗詞章就會有人閱讀和喜愛,如同日月一樣經天緯地,萬古永恒。而顯赫一時的楚王呢,早已化為一抔黃土。因此可以說,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人類文明演進的貢獻大小,最突出的坐標,不是財富,更不是武力,而是文化,是偉大的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及其不朽的精神文化創造成果。
中華民族具有輝煌燦爛、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對人類文明作出過重大貢獻,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民族之一。如今中華民族要實現偉大復興,必將是經濟、政治、文化的全面復興。甚至從一定意義上說,文化的復興及其所達到的高度和成就,較之于經濟和政治更具有持久的競爭力和永恒的生命力,因而其地位和作用顯得尤為重要。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如果只是經濟發達和武力強盛,而文化、外交方面的影響力不夠,就算不上世界強國。中華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實現民族復興,就必須依靠全體中華兒女向著建設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懈努力,這是毫無疑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