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見到老人跌倒要不要上前攙扶竟然成為一個廣泛的熱門話題。這種尷尬的現象在一個文明古國恐怕史無前例,在其它國家或許也不曾有過。隨著這個不應該成為問題的問題擺在中華民族的面前,許多道德工程紛紛上馬?;蛘呓M織上萬人簽名,大聲宣稱見到老人跌倒會上前扶起;或者加大對見義勇為者的獎勵力度,包括提議為抱起遇車禍孩子放在一邊的拾荒婦女授予巾幗英雄稱號。一時間,道德問題似乎得到了全社會的關注,有關于倫理道德的組織甚至啟動了一個“中華小孝子培養工程”,宣布要用五年時間,在全國培養一百萬個4至6歲的“中華小孝子”。這一類高調的勸喻努力近年來此起彼伏,從未停歇,比如號召孩子們為母親洗腳,比如穿“漢服”為傳統禮教招魂。但是為什么阻止不了道德的滑坡與淪喪?在轟動一時的女童被車撞的事件中,有18個人路過卻視而不見,沒有加以援手。但是事發之后,這些人沒有一個敢站出來承認自己曾在現場,更沒有人為之辯解。這說明社會最起碼的道德觀念和羞恥心依然存在,只是由于社會環境等原因被扭曲而已。我曾問過一些不乏愛心的市民,他們大多表示,遇到這種事情會電話報警,卻不敢貿然上前施救,因為怕招惹是非。
也許前不久的某些案件對社會道德建設產生了負面作用。但是更重要的是,整個社會信用喪失、法治不彰,甚至腐敗橫行,破壞了公平與秩序,破壞了社會生態,令社會彌漫著不信任感。重建社會信任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應該正本清源,建設清平社會;應該著眼于法制建設,著眼于文化素養的提高和優秀文化精神的傳承。如果只停留在一些表面文章,不免流于作秀。就像我們的反腐倡廉,如果不去推進法治,不從體制、機制上杜絕腐敗,卻熱中于廉政賬號、反腐從兒童抓起、太太陪看廉政教育電視節目等好看、熱鬧卻缺乏實際意義的事物,顯然就是舍本逐末,緣木求魚。越是在面子上做得轟轟烈烈,也許越是掩蓋著內里的空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