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
魏姓主要來源有二:一是出自姬姓。以邑以國為姓。據《史記·魏世家》等載,周文王第13子畢公高受封于畢(今陜西省西安、成陽兩地之北),至裔孫畢萬時被西戎攻滅,奔投晉國,成為晉大夫,因功受封魏邑(今山西芮城縣),子孫以邑為氏,稱魏氏。周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畢萬裔孫魏斯自立諸侯,建立魏國。至魏王假三年(前225年)被秦所滅,亡國的魏王族以國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稱魏姓正宗。二是出自羋姓: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弟魏冉,本楚人,羋姓,后改姓魏。
先秦時,魏國信陵君魏無忌6代孫魏歆,西漢時任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太守,因功受朝廷封賞,其家族為朝野所敬仰,是為魏姓巨鹿郡望由來。此后魏姓又有一支遷居任城,世代貴顯,成為魏姓另一大望族——任城郡望。魏姓宗祠門聯因常書:“系承畢萬;望出巨鹿。”“源出姬姓,望出任城。”
魏姓堂號:九合堂、敬愛堂、治禮堂、十思堂(魏徵作《十思疏》,唐太宗引以為鑒)等,其中九合堂源自春秋時晉大夫魏絳功績:山戎向晉請和,魏絳向晉悼公說和有五利,力主和好,晉先后與附近少數民族山戎等締結友好條約,八年之中,晉九合諸侯稱霸主。魏姓宗祠聯日:“和戎著績,救趙全仁。”上聯即指此事,下聯指信陵君竊符救趙。
入閩
唐總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人陳政、陳元光父子率兵入閩,隨行將佐軍謀祭酒魏有仁、隊正魏仁溥均在福建安家落戶。
《魏氏族譜》載:唐魏慕中自巨鹿徙居江西南昌,歷15世,有一支移居福建寧化石壁村,又歷11世,有才祿生四子,次子魏亭移居福建上杭。
唐開元十二年,節度使魏譽被貶入閩,任職泉州,為魏氏最早居泉者。
《礤柄魏氏族譜·福州世傳譜序》:唐初魏徵,巨鹿人。子四:叔玉、叔琬、叔瑜、叔磷,承襲爵位,世居巨鹿。其后裔魏任笏任光州太守,其子魏肇定居光州固始縣西洋村摔桐巷,傳至魏鴻,宋靖康元年(1126年),任棠縣令,不阿權貴,被謫德化尉,子三:綱、紀、絳。長綱,太學上舍生,贈大理評事;次紀,居福州長樂縣松下。其后裔魏化子二:安仁、安義,移居福州城內。魏安仁子三:長田郎、次貴,二人移居安溪;季德移居同安縣。
元末,魏鴻裔孫魏九郎由漳郡入泉,居東門外西福村,明洪武年間,族人魏世肆授指揮使鎮守永寧衛,其子魏振武,隨又由福清遷來,見南安眉山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卜筑而居,魏世肆、魏振武成為南安眉山魏氏肇基祖,繁衍至今,成為南安一大族。
渡臺
魏姓在臺灣是一個大族,為加強聯誼,臺北、高雄、花蓮、桃園、新竹、金門等地都成立了魏氏宗親會,各地理事長多為臺灣有影響力者擔任。臺灣還成立世界魏氏宗親會,名譽理事長魏宗鐸先生是臺北國際金融家聯誼會理事,1976年當選為美國華府國際銀行家協會榮譽會員。總會副名譽理事長魏鏞先生為臺灣交通大學教授,1991年組建成立前瞻基金會。理事長魏開匾先生為臺灣企業家、臺灣開匾有限公司董事長。1996年魏開匾理事長、魏壬貴副理事長率團回大陸到西安、洛陽、開封、鄭州等地尋根謁祖,受到當地有關部門及魏氏宗親的熱烈歡迎。
南靖魏姓渡臺
宋末,魏徵裔孫的一支移居寧化石壁溪,傳至18代魏彌,從石壁溪遷居永定古竹黃竹煙村,魏彌子四:長進富,居黃竹煙;次進貴、三進興移居南靖梅林;四進旺,徙居江西贛州。《梅林魏氏族譜》載:魏進興長子均祥派下11代魏清連之婦洪氏攜子渡臺,被稱為“渡臺媽”。12代魏文仲隨鄭成功入臺居烏日,魏可俊、魏祉干、魏習賦于雍正年間入臺居臺中;13代魏文我、魏秀明、魏阿桂、魏恭樸、魏元商、魏俊等于乾隆初期入居臺中;還有魏隆康、魏慶榮、魏四洪、魏天桂等也于乾隆年間入居臺中和桃園等地。
南靖梅林北垅村魏氏宗祠稱光裕堂,臺灣臺中員林鎮也建有光裕堂。譜載:14代至19代,有210多人遷移臺灣,兩岸同輩字,18代梅林有旺基,臺灣有和基;19代梅林有德福,臺灣有德修、德進、德木、德發。1936年南靖梅林旺基赴臺探親,隨后臺中德修陪同回到南靖,在祖地泰和樓設宴36桌恭請宗親,感謝祖宗功德。
永定魏姓渡臺 《臺灣魏氏大宗譜》載:永定古竹黃竹煙村魏進富下13代魏槐烈、槐文,14代魏世海、魏專、魏元、魏漕、魏淑我、魏卯使、魏飛鳳等渡臺;15代魏德寬、魏行春、魏春山6個兒子,16代魏龍美也先后渡臺。黃竹煙魏姓渡臺后多分布在桃園、大溪、苗栗大湖、嘉義、南投、彰化等地。
武平魏姓渡臺魏侃夫,元末進士,為武平縣尹,居巖前鎮,后裔13代渡臺,有乾隆年間魏仕街、魏發興入墾新埔;魏勤創、魏光英、魏雨來遷居新竹;魏龍昌、盛受父子入居平鎮,魏飛龍居桃園龍潭;魏文昌居中壢,侃夫裔孫在臺繁衍至今已有6000多人。
南安魏姓渡臺明洪武年間,魏世肆授指揮使,由福清來晉江鎮守永寧衛,其子魏振武隨父來,卜地筑居南安眉山,繁衍生息,今南安魏姓3000多人。居眉山鄉大眉村2000多人、洪賴600多人。還有眾多族人旅居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
安溪魏姓渡臺魏徵裔孫魏安仁長子魏田郎,以武才拔為鎮東衛梅花干戶,明永樂二年屯田入安溪崇信里蘆田(古稱上臚傳)肇基。次子貴移居堯陽歐村,再遷入虎邱鎮金榜村開基,繁衍至今。安溪魏姓3300多人,其中西坪鎮近2000人,主要分布在松巖村,清乾隆年間有魏烈、魏國俊、魏國旅、魏國德等遷居臺灣臺北、基隆、新竹等地,今已繁衍600多人;魏造、魏銀同于民國時期遷馬來西亞,繁衍至今有100多人。蓬萊鎮500多人,主要分布在龍溪村、礤柄村,族人遷居臺灣、新加坡等繁衍。還有湖頭鎮溪美村魏輝興于明正德十年由漳州陳田鄉遷入開基,后裔遷居臺灣和馬來西亞不少。
《礤柄魏氏族譜》始修于康熙二十七年,乾隆、咸豐年間兩次重修,自十代起昭穆、名行:良芳起賢圣,經綸樹羽儀。云龍逢際會,諸瑞乃孫丕。字行:茂肇興忠孝,子臣元德光。獻修征有濟,奕葉世其昌。
《臚傳魏氏通譜》始修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康熙、道光年間二次續修。自十代起昭穆:昭:學古希賢心靜宜,經綸緒紹集鴻荃。云龍際會傳英主,瑞鳳來鳴欽圣師。穆:存士有邦維正忠,茂成孝友儒元崇。公侯天憲臨軒召,德業延修輔國梁。
湖頭溪美魏氏昭穆:輝光宗復思,聯興盛顯世。克孝丕前烈,秉寬維國體。延獻本家修,事為田經濟。
虎邱金榜魏氏昭穆:呈宗景于君,篆仲茂朝興。公侯伯子男親,義家教別厚信。
惠安魏氏渡臺惠安崇武《鶴山魏氏族譜》,明天順甲申(1464年)始修,光緒甲辰年(1904年)重修,現存為手抄本。譜載:“吾祖之先出于光州固始,趙宋南渡,帥師入閩,居興化之莆陽。”始祖魏亦顏元至正(1341~1368年)間,任漳州儒學教授,生子魏興嗣,興嗣子五,其四子萬卿,明洪武三十年,由漳州來惠安崇武,在蓮花石東側(今蓮西村)建屋定居,稱為“頂魏”,其祖厝三間,前天井,后廳堂和兩旁房間,多年失修,厝前有口古水井,井水甘甜,為裔孫主要飲水來源。傳至魏文遠,分支在蓮花石南側(今潮樂村)定居,稱“下魏”。財丁興旺,傳至魏維藩,于道光二十年建筑一座五間帶三面回廊100多間的大厝,成為下魏祖厝,最近整修一新。堂上高掛魏維藩像,門前大埕有旗桿夾石,是其祖先中舉見證,夾石旁古榕繁茂。魏氏傳至今20代,在村500多人,另有移居臺灣三戶10多人,省內外各地10多戶,居北京魏振雄為整修祖厝也捐資4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