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姓從西漢初年開始分為兩支,一支居清河,另一支居博陵。從漢代到唐代,“山東士大夫以五姓為第一,朝廷衣冠以尚書端揆為貴仕”。五姓,即中古北方五大家族:崔、盧、李、鄭、王;崔氏家族位居山東土族之首。憑借著士族特權和良好的儒學禮法傳統,崔氏成員聯翩出仕,子弟遍布朝野。王朝鼎革之際,很多家族遭遇政治風云變幻或重大的經濟變遷,盛衰起伏不定。唐末五代之際,由于戰亂頻繁,影響中世紀中國歷史進程的土族制度結束。許多崔氏家族的成員為躲避戰亂等原因,紛紛離開原來家族成員的居住地,向四周各個方向遷徙。
最早記錄崔氏在膠東地區居住的是清代的《膠州鄉土志》氏族篇,文中簡單地描寫崔氏是東漢時由博陵遷居到膠州市居住,千年老松便是由博陵遷徙到膠州時帶來栽種的。
再往后考證,有崔氏成員到膠東定居的史料是民國王丕煦《萊陽縣志·金石篇》中的《大宋萊陽縣趣果寺新修大圣殿記》廟碑后面的捐修者崔澤,北宋慶歷年問掖縣人(今萊州市)。僅憑這幾個字當然不知道崔澤家族是由何時何地遷徙到萊州定居的,但是能夠證明崔澤是已知膠東地區最早的有具體名字的崔氏家族成員。現在萊州市崔姓居住的幾個比較大的村莊有:三山島街道大崔家、文昌路街道飲馬池村、虎頭崖街道西崔家村、文峰路街道南崔家村、沙河鎮楊柳崔家村。已知楊柳崔家是由平度昌里遷來的,南崔家崔氏是清初由萊陽萬第崔格莊一帶遷來的,其余的村莊不知起源于何地,還有待考證。三山島街道的大崔家現有崔姓成員兩千余人,應該歷史較久。
今膠東地區崔氏主要的三個來源是:平度昌里、萊西店埠桃花寨、萊陽萬第崔格莊。
平度昌里崔氏:今平度市店子鎮昌里村。據《平度州志》《壽光縣志》記載,昌里崔氏始祖崔世榮是金末元初的定海軍節度判官,定海軍即今萊州,金代設定海軍。志中載崔世榮遷自壽光,是崔氏十房中的烏水房。崔世榮諸子多隨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北討,立有戰功。次子崔澍尤為有名,以積極參與益都人(今青州市)王著擊殺奸相阿合馬而名垂青史。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年)所立的“崔世榮神道碑”至今尚存昌里村南。在明清時期,昌里崔氏出了五位進士,明代崔廷槐、崔桓、崔火壽祖孫三代進士。崔廷槐,字公桃,少穎敏,勵學善屬文,官至四川提學使僉事,有正直聲,著有《樓溪集》。崔廷槐長于寫詩,留下了大量歌詠平度山川秀美的詩作,《樓溪十景》細致地描繪了平度城西北紫荊山前山石溪流的幽美,還表達了他晚年歸隱時的恬淡心境。《青山行》詩中對帝王濫用民力建造豪華宮室深表不滿,并予以指斥:“土木為妖古所戒,自古荒淫幾人在?”他的政論文寫得也好,有《遼東事宜移文》《答馬中間書》。子崔桓,博學能文,嘉靖中解元,當時有童謠云:“山佳木,一旦挑。上天差我送羊角。”但崔桓的仕途并不順,中進士后只做到武邑知縣。桓子火壽也為嘉靖進士。后世還有崔誼之,順治九年(1652年)進士,官至直隸通永道。道光年問又有武進士崔錫麟,官至昆明總兵。昌里崔氏可謂近古山東崔氏的文宗。
萊陽桃花寨崔氏:位于今萊西市店埠鎮桃花寨子村,萊西市古為萊陽地,新中國成立后把萊陽析為萊陽和萊西二縣。該支崔氏尊金末元初萊陽桃花寨巡檢崔林為始祖,林子崔稱嗣、孫崔芳先后襲桃花寨巡檢,林孫崔功、崔導先后掌控桃花寨酒稅都司,林侄崔遠為萊陽縣主簿。崔林的子孫圍繞桃花寨一代向四周繁衍。有資料稱崔林原是從棲霞蛇窩泊泥都村遷來,棲霞在古代大部分面積也屬于萊陽管轄。“萊陽多舊族”,在戰亂紛紛的古代,由于萊陽地處山東半島腹地,有許多古老的家族保存得比較完好。當然萊陽桃花寨崔氏的來源無確切證據,崔林家族是何時何地遷來的,還有待于共同尋找。
萊陽萬第崔氏:民國《萊陽縣志》氏族篇說,金元時期萊州知州博陵人崔執中占籍崔格莊,其子孫圍繞崔格莊一帶繁衍。崔執中墓在民國時尚存,位于萊陽東南40里處。執中,其父崔閏,其弟沂州知州崔謙,執中的后代有明末著名畫家崔子忠,居順天府(今北京),曾投董其昌門下,與陳洪綬并稱為“南陳北崔”。又有清末太極梅花螳螂拳宗師崔彭年,字壽山。萬第崔氏系出博陵(今河北安平縣),《博陵郡崔氏族譜》現藏于萊陽市萬第鎮崔格莊村,分為元、亨、利、貞四卷。
在煙臺福山區、牟平區一帶應該也有一支崔氏,據《福山縣志》《牟平縣志》記載,在元代,崔氏成員的名字已多見于廟碑題記的背面,可見最晚在金代,崔氏已在那里存在。牟平區崔姑山村就是一個年代比較久遠的崔姓村莊,有當地村民稱金末崔姓就在這里居住了。棲霞松山鎮新店崔氏家譜也稱“始遷四川,次遷北海”,是否可以理解為南燕慕容德時,清河崔氏隨鮮卑人南遷到今青州一帶,后世子孫再遷萊陽一帶,來自四川的謬論實屬以訛傳訛,早已被諸多歷史學家推翻。
總之,中古時期崔氏先人們重視道德垂范,以及崇尚經學、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給子孫樹立了成功的榜樣。尤其是“唐代二十八宰相”成為子孫引以為豪的家族象征和奮發圖強的精神支柱。當代崔氏家族成員通過祭祖、建祠、修譜等手段,整合宗族內部成員,強化家族認同感,以達到敦親睦族、相互幫扶、凝聚人心的作用,使整個家族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經久不衰、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