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顧名思義,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塑工藝技法。
石灣微雕也稱石灣微塑,俗稱“山公”,是石灣陶塑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緣起
中國微雕歷史源遠流長。遠在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出現微型雕刻。戰國時的璽印小如累黍,印文卻有朱白之分。
石灣陶藝最早興于唐宋而盛于明清,清末后期開始流行的石灣微雕——“山公”,只是為民間的盆景捏塑與雕刻一些人物、動物、橋梁、船艇、水寮、亭臺、樓閣、舟榭等陶塑陶雕配件,用以襯托山、石、亭、宇等,是石灣陶塑技藝中的一朵奇葩。
關于石灣微雕藝術的來源,佛山民間流傳著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劉來是佛山晚清時期以制作漆盒為生的藝人,有一天他的夫人霍藏看著他做的漆盒畫面上,有幾個老翁在山間小道漫步,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霍藏突發感想:要是在自家庭院的假山上也放上幾個陶人,豈不是很有趣?于是,她馬上動手,用一團團紅泥進行捏塑,石灣有史以來的第一批“山公”就這樣在霍藏的手中誕生了。
當時的“山公”在工藝上還較粗糙,比例也不協調,衣紋及人物動作簡單生硬,頭部僅六個點,面部沒有什么表情,作品種類也很單一。
19世紀60年代,劉來的兒子劉輝勝繼承了“山公”技藝,并創造性地加以改進:按照人體骨架的比例進行塑造,輔以各式衣紋,這在當時被稱作“胎骨法”。
20世紀20年代,劉輝勝的兒子劉佐潮、劉偉棠將“胎骨法”工藝更深化了一步,“山公”盆景更加完善。除原有的題材外,還增加了種類繁多的帆船、鳥獸等,但顏色比較單調,造型也很有限。
20世紀70年代至今,劉偉棠的兒子劉國成、劉國祥及其他家庭成員將“山公”技藝不斷進行完善和創新,在花色、品種、造型等方面有了質的飛躍。劉國成的作品構圖豐富,有用垂直線、水平線、S線的,有用三角形、同心圓的,以求獲得最佳的藝術表達效果。所以,他的作品因生動傳神、古樸典雅而備受各界人士的青睞,他個人也因此獲得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稱號。
藝術布局
石灣微雕在藝術布局上要求“型、神、意”的和諧結合。
“型”,即“置陳布勢”,就是作品的整體構思,亦稱章法,是石灣微雕作品的基礎。在開始之前,作者就要有計劃地處理作品的整體布局結構,使得作品的形象有條理地加以安排,準確地體現作者的創作意圖,完美地表達作者的立意要求。
“神”,即神韻,是評價一件作品優劣的標準。作品有沒有神韻,能否折射出作者的某種思想、意圖、情趣,能否扣人心弦,能否給人以充分的藝術審美和視覺享受,這就是作品的“神”,是石灣微雕作品的靈魂。
“意”,即意境,是石灣微雕作品的藝術氛圍。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結合、動靜相濟的詩意空間,使石灣微雕從原來的簡陋粗糙的配件一躍成為有生命力、有藝術價值、有獨特內涵的藝術品。
藝術要求
石灣微雕在藝術要求上講究“微、巧、精、速”高度統一。
石灣微雕,其藝術表現形式具有外在美與意蘊美統一的特征,因此,其制作工藝上要求手工靈巧、工序嚴謹,能夠呈現美感,讓人在欣賞過程中不知不覺產生共鳴。
所謂“微”,即是指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塑技法,在制作時,要求凝神靜氣、一絲不茍。作品體積小,一個火柴盒般大小的容器就能裝上百件的微雕作品,這是微雕的最基本的特點和長處,是其區別于其他石灣陶塑技藝的一個顯著特點。
所謂“巧”,即巧妙,要求作者對作品表達的內容在布局上進行巧妙的安排,而且這種安排必須符合作品所要表達的主題意旨,能夠讓人賞心悅目、心領神會。
所謂“精”,即是要求做到細膩精巧、生動傳神。人物的動作形態、面部表情,力求生動鮮明、活靈活現,達到細節處逼真傳神的藝術效果。
所謂“速”,即速度。可以說,沒有速度就沒有石灣微雕,這就要求作者短時間內就要出一件作品,時間少到幾分鐘,多到半小時。因為石灣微雕作品所用的原料都經過嚴格篩選,是石灣泥、崗沙、東莞泥的混合品,其中含有72.8%的氧化硅、16.25%的氧化鋁、1.95%的氧化鐵、1.83%的氧化鈉、1.13%的氧化鈣、0.41%的氧化鎂、0.25%的氧化鉀,精選程度為1.25目篩,殘渣率0.7%,泥質比較精細,再加上每件作品所需的泥量小,水分容易蒸發,造成風干。所以,作者必須借助精準的眼力、嫻熟的工藝、到位的技法,使微雕作品一氣呵成。
胎骨技法及其工藝制作過程
石灣微雕中的人物雕塑工藝分為“行公”與“上胎”兩種。“行公”就是行貨,一般放在園藝山石上起點綴作用,以烘托主題效果,手法及做工都比較粗糙。“上胎”即用胎骨法,其工藝就比較精細:從衣紋的處理、神態的表達、用具的搭配等方面,要求比較高。這類“山公”可作案頭的欣賞擺件,其動態各異,可分為立、走、坐、蹲、臥等姿勢;其內容豐富,多以人們喜聞樂見的生活場景為創作素材,如詩、琴、棋、漁、樵、耕、讀等內容。
一、胎骨技法
“山公”作品大小不一,需要根據盆景的大小和自身的尺寸進行選擇,大的也就幾厘米,小的不到0.5厘米,有的甚至更小。“山公”雖小,但其神態逼真,尤其是能把人物的喜、怒、哀、樂等表情刻畫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可謂匠心獨具,達到了形、神、意的高度統一,胎骨法是其主要工藝。
何謂胎骨?胎,就是泥胎,即露出泥的本色,沒有釉色和光澤;骨,就是指按照人體骨架比例進行造型,從1厘米到0.5厘米不等,按照人體架構的尺寸比例塑造“山公”,再輔以各種樣式的衣紋。
胎骨法誕生后,“山公”在題材、品種上增添了許多內容,如詩、琴、棋、漁、樵、耕、讀、八仙、亭臺樓閣以及畜、鳥、蟲、魚等動物造型,形成了石灣微雕的獨特風格。
胎骨法在工藝技法上繼承和發展了傳統的刀雕、按塑、捏塑、貼塑等方法,新增了搓、挑、劃等技法,塑造人物以不施釉的陶泥“胎骨”表現人體肌膚,使造型氣韻生動,取得了“比瓷雕更有溫情和人性”的審美情趣,達到了小中見大、縮龍成寸的藝術效果。
二、工藝制作過程
石灣微雕的工藝制作過程,概括起來主要有捏、貼、捺三個階段,現在增加了搓、挑、劃等工藝階段,每個工藝階段之間又不是完全獨立、截然分開的,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捏”就是用陶泥捏出微雕作品各部分的大致輪廓;“貼”就是用泥漿將各部分貼結成型;“捺”就是對細節精細修飾,如捺合各部分的貼結處,捺平縫口,捺出動物的皮毛肌理、樹葉的紋理、小鳥的羽毛、流水的效果等;“搓”就是將適量的陶泥放在工作臺或手掌上,搓成細細的長條形,以備用作人物的發辮、松樹的松針、漁翁的釣線等;“挑”就是挑出人物、動物的五官等細微之處;“劃”就是劃出人物的冠帶及衣服的紋路。
下面就以石灣微雕作品中最常見的人物微雕為例,看看其制作工藝過程。
創作微雕人物,依照次序,先是腳、軀干,然后是手,最后是頭臉。如果做個身高約10厘米的人物微雕,通常做法是:
1.先用泥胎捏、搓出兩條筷子般粗細的泥條,長度約5厘米,再將兩條泥條并排在一起,然后將兩條泥條的一端捏在一起。
2.捏一塊大小厚薄適當的長方形泥片,長約5厘米,寬約3厘米,以做長衫備用。
3.將泥片包住兩條泥條捏在一起的那端,做成長衫狀,泥條要露出五分之一。
4.在露出的兩條泥條末端捏出兩只腳,再分別貼上一粒米粒般大小的陶泥,然后將這兩粒陶泥通過挑、劃等工序做成鞋子。
5.從腳算起的三分之二的上端處捏成橢圓形作為軀干,再用刀劃出兩個環繞軀干的圓圈作為腰帶。
6.以腰帶為界,向上斜斜地劃出十道左右深淺、長短不等的衣紋。
7.搓出兩條比火柴棍稍粗的長度約3厘米的泥條做手臂,將一端做成手腕備用。
8.捏兩粒陶泥,壓扁,通過刻、挑、劃等工序,做成手備用。
9.捏兩塊長3厘米、寬1.5厘米的泥片,再將泥片分別圍住一條手臂,在肩膀部位,將泥片和泥條同軀干捏在一起,再用刀捺出肩膀,將手腕上方部位的泥片捏出衣袖,稍作修飾后,各劃出六道衣紋。
10.將備用手蘸上泥漿后貼在袖口的下方。
11.將一小團陶泥揉成球形,直徑約兩厘米,捺出頸部,做成人物的頭部備用。
12.在軀干上方的脖子位置挖空一個杏形的領窩。
13.將備用頭部蘸上泥漿,安在領窩處,用挑、劃等工藝將頭部的五官及面部表情勾勒出來。
14.將衣領、胡須、頭飾等配件蘸上泥漿貼上。
15.將各部分的粘接處捺平滑,使之渾然一體。
16.將眉毛、胡須、頭發等需要黑顏色的部位涂上石墨。
待泥坯干透后,放入加蓋的匣缽內,等待燒制。
燒制工藝
在燒制工藝方面,過去一般都是龍窯燒制,最出名的是石灣的南風古灶龍窯,燃料為木柴,燒成溫度在900~1000℃之間。
目前的燒造多用電或氣作為燃料,也有用傳統的龍窯,用木柴燒制的,通常情況下,一件作品需用一個匣缽裝燒,這樣有幾個好處:
1.避免燒制過程中的煙霧將作品熏黑。
2.避免堆燒的作品垮塌而互相碰撞,而且匣缽也易于堆放。
3.避免不同顏色的陶泥作品在燒造過程中顏色互染而影響作品的效果。
4.溫度能達到1250~1280℃的可控范圍,燒成效果更好,敲擊作品,其聲音會更加清脆。
燒制過程中,特別要注意溫度的控制,范圍在1250~1280℃,溫度超過就會起泡變黑,溫度不足就會燒不出胎色,所以在整個燒制過程中要經常查看溫控系統。
一般情況下,燒成帶只需15分鐘,冷卻帶卻要8個小時。燒成后的收縮率一般在15%,所以,作品在出窯后不宜急冷卻,比如說用冷水澆淋冷卻,這樣會使作品因熱脹冷縮不均而破裂,導致前功盡棄。
結語
在石灣微雕的傳承和發展的歷史沿革中,從傳統的“山公”到現代的微塑,從單個“山公”到群體組合,從配件到主角,從形態到神態,無不凝聚著幾代微雕人的汗水和心血。
隨著人們審美觀念的不斷提高,“山公”不再是單件欣賞品,也不再是自然山石的配件,它融中國山水、園林藝術、民間傳說、風土人情等于方寸之中,以立體的畫、無聲的詩,給人們以無限的遐思。
石灣微雕作品,源于生活,不斷地滿足人們對精神生活的需求。石灣微雕藝術,高于生活,但最終的目的是服務于廣大民眾。如何突破石灣微雕的發展瓶頸,如何創新傳統模式,如何探索未來的發展方向和道路,是擺在佛山微雕傳承人面前的難題,也是各級文化主管部門亟需研究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