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乃人類生存所必需的四大要素。自古至今,幾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有住宅存在,這恐怕也算是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只是,因為居住區域自然環境和居民群體社會發展階段的不同,其住宅建造制式和方法也有著各種各樣的不同。干欄式建筑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建筑形式之一,是人們從半地穴式的建筑走向地上的標志性建筑形制。
我的大學本科學的是歷史學專業,雖然不是建筑學,但對人類不同時期的住宅建筑形制總是要涉獵一點的,加上個人的興趣和愛好,故而對干欄式建筑,多少也有一點了解。自1986年進入鄭州大學師從陳顯泗教授攻讀東南亞研究(柬埔寨方向)碩士學位起,長期且廣泛存在于柬埔寨的干欄式建筑就引起我很大的興趣。那種古樸、簡約、實用的建筑模式,也符合我的處世觀:下苦力,不張揚,求實效。
在中國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從古至今也有大量的干欄式建筑存在。考古工作者在距今約7000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中,就曾發現過被認為是屬于早期干欄式建筑的木構建筑。在云南、四川、貴州、湖南、江西、廣東等地的考古發掘中,也發現過不少陶制干欄式建筑模型。
因為職業和學業上的關系,我幾乎每年都要輪番到云南、廣西、貴州、廣東、海南等地走動。每當見到當地形制各異的干欄式建筑,就會很自然地聯想到在柬埔寨存在了幾千年的相同或相似建筑,一種親臨柬埔寨的渴望油然而生,可惜一直沒有合適的機會來圓這個夢。
2008年8月,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邀請,參加中國國家重點對外援助項目“柬埔寨王國保護吳哥古跡二期工程(茶膠寺維護工程)”課題組。同年11~12月,我打起行囊,與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有關人員一同赴柬埔寨,對吳哥遺址進行實地考察。在考察期間,我懷揣著由柬埔寨阿普薩拉局(即華人常稱的“仙女局”,其局長由柬埔寨一位副總理兼任,負責吳哥遺址的全部事務。該局在暹粒省是個權力很大的機構,甚至連暹粒省省長也是由該局局長提名的)頒發的特別通行證,頂著烈日,駕著中國工作站的小二輪摩托車或破舊不堪的面包車,不停地奔跑于吳哥窟各遺址之間,認真考察、拍照。很苦,很累,很曬,我常常是早上出來,晚上回去,為了多看點東西,中午基本上是不吃東西的。但長久以來愿望的實現,極度的興奮,已經使我完全感覺不到這些。寺廟遺址是我考察的重點,但那些形式各異的柬埔寨干欄式建筑,也在這個考察過程中,不停地存入我的照相機硬盤中。
何為“干欄”?世界各地的干欄式建筑形制,可分全干欄式和半干欄式兩種。所謂全干欄式,就是整個建筑為一幢樓。所謂半干欄式,就是整個建筑的一半為樓房,另一半為平房。由于建筑材料和建筑結構的原因,干欄式建筑一般都是兩層,也有極少量的是三層。《魏書·獠傳》曾對這種建筑有明確的記載:“衣樹積木,以居其上,名曰‘干蘭’。干蘭大小,隨其家口之數。”
在中國的現代壯族語言中,“干”就是“竹木”的意思,而“欄”就是“房屋”,“干欄”的意思就是“竹木做的房子”。它與漢族建筑的“閣”有相近之處,所以也有人稱其為“閣欄”或“高欄”。“干欄”與“閣”的區別在于,“閣”的一層四周是有遮擋的,而“干欄”的一層四周卻是空空如也。因為干欄式建筑樓層的功能分配是“人棲其上,牛、羊、犬、家畜其下”(《太平寰宇記》)。在馬來語中,干欄式建筑被稱為“亞塔”(Atap)。
最初的干欄式建筑一般是用圓木或竹子作樁柱,樓板和上層的墻壁則是用木板、竹子或其他植物原料為建筑材料,下層四周無遮攔,屋頂為人字形,覆蓋以樹皮、茅草、樹葉。發展后的干欄建筑墻壁也有用磚、石、泥等從地面砌起來的,屋頂覆以陶瓦,底層也有壘墻的。
復旦大學的葛劍雄教授在中央電視臺教育頻道的“百家講壇”中說,中國南方干欄式建筑產生的原因就是因為“下面太潮”,這無疑是對的,但不完全對。他只講了問題的一個次要方面——為了避免因住室過于潮濕而導致疾病,這與中國北方黃土高原的族群在挖窯洞時先用火燒洞壁有相近的意義。但干欄式建筑形制的形成,還有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就是為了防“禽獸蟲蛇”。這比防潮保健康更重要,它是為了“保命”。所以《北史·室韋傳》說,因為土地卑濕,多草木,饒禽獸,多蚊蚋,當地“人皆巢居以避其患”。
在中國的遠古傳說中,有一個著名人物,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先圣之一,叫做“有巢氏”。顧名思義,他的功勞就在于為人民創造了棲息之處——“巢”。《莊子·盜跖》解釋說:“古者禽獸多而人民少,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晝拾橡栗,暮棲木上,故命之曰‘有巢氏’之民。”《韓非子·五蠹》也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這明確點明了先民們建設高于地面類建筑的第一原因。我認為,依據史籍所載,所謂“有巢氏”所發明的“巢”,實際上就是干欄式建筑的最早形制,或者說是雛形,后人稱之為“樹屋”,現代在一些偏遠的地區還能看到。唐人元稹的“平地才應一頃余,閣欄頭大似巢居”(《酬樂天》)詩句,實際上就是反映了這種認識。
解決了人民的住宅問題,無疑是解決了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甚至可以說是解決了人類族群的可持續發展的大問題,自然是“善莫大焉”。“有巢氏”因此成為人們崇拜的“古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僅在中國和東南亞,在西伯利亞、美洲、大洋洲,甚至非洲都有干欄式建筑存在,只是在歷史性和廣泛性上有很大的區別。東南亞是干欄式建筑的主要分布地區之一,柬埔寨又是東南亞地區干欄式建筑歷史最為悠久、分布區域最為廣泛的國度之一。這與人群生存地的自然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柬埔寨是一個歷史悠久而又受現代文明沖擊較少的國度,所以傳統干欄式建筑的存世和繼承是十分突出的。
在今天的柬埔寨,不僅那種從建筑材料到建筑形制都非常傳統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筑隨處可見,還時常會看到一些規模相當大的鋼筋水泥等現代材料建成的干欄式建筑,它擁有很大的周邊空間,西式的園林、道路,但主體建筑形制仍然是很傳統的干欄式。
由于柬埔寨的氣候十分濕熱,特別是長達半年之久的雨季更為濕熱,傳統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筑很容易腐朽,所以我們今天在柬埔寨很少看到有較長歷史的木結構干欄式建筑保存下來。這給我們尋找研究實證帶來了不小的困難。因此,用歷史文獻來補充實證材料的不足就成了必須要做的事情。
柬埔寨是東南亞地區歷史最為悠久的國家之一,文化遺存自然相對豐富。古吉蔑文出現時間很早,雖然目前學術界尚不能最終斷定其形成的時間上限,但有證據證明在公元6世紀時古吉蔑文已經形成。但這種以古印度南部帕拉瓦文為基礎而形成的古文字,其記載手段的發展變化卻十分緩慢。早期多用竹尖或鐵針類的物品將文字刻畫燙印在截成長方形的棕擱樹葉上,即所謂的“貝葉冊”或“貝葉經”。后來逐漸轉變為使用石筆寫在一種用樹皮做成的灰黃色或黑色的紙上。灰黃色紙用黑色石筆,黑色紙用白色石筆。這種紙張的制做工藝實在不敢恭維,粗糙不堪,在柬埔寨的濕熱氣候下當然是很難保存下來的。加之柬埔寨歷史上宗教教派不斷更替,婆羅門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印度教、伊斯蘭教等,如走馬燈般地更迭,特別是在一種宗教教派取得主導地位時,總是要對不同的宗教教派進行不同程度的文化清理,致使許多文化遺存面目全非,或者歷史信息混亂。所以,我們今天幾乎看不到公元10世紀以前除石刻以外的古吉蔑文字資料。極少量保存下來的石碑文字也多是殘缺不全的,根本不足以供我們來建構一個完整的柬埔寨早期歷史。
中國的史籍對古代柬埔寨的干欄式建筑是有一些記載的,但大多也是只言片語的描述,并不翔實。如《南齊書·東南夷·扶南傳》記載:扶南人“伐木起屋,國王居重閣,以木柵為城。海邊生大箬葉,長八九尺,編其葉以覆屋。人民亦為閣居”。《梁書·諸夷·林邑國傳》說:自林邑、扶南以南諸國“居處為閣,名日于闌,門戶皆北向”。《太平御覽》卷七八六稱:“扶南人最大居舍,雕文刻鏤。”就連被譽為唯一記載吳哥鼎盛時期狀況的典籍《真臘風土記》,也僅在兩處涉及吳哥民居的形制。一是在“宮室”一節中寫道:“國戚大臣等屋,制度廣袤,與常人家迥別。周圍皆用草蓋,獨家廟及正寢二處許用瓦。亦各隨其官之等級,以為屋室廣狹之制。其下如百姓之家,止用草蓋,片瓦不得上屋。其廣狹雖隨家之貧富,然終不敢傚府第制度也。”二是在“流寓”一節中稱中國水手逃逸真臘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此地“屋室易辦”,這似乎表明其建構的簡單和材料的易得。總之,這些遷徙來的唐人在建筑“屋室”上花費的時間和費用應當說是有限的。
建造干欄屋的程序大致是:①選址;②栽木樁或竹樁;③在栽好的木樁或竹樁間捆綁搭建竹木梁架;④在搭好的竹木梁架上鋪竹篾或木板構成居住室;⑤在竹木樁頂部搭建屋架和搭接椽檐;⑥編織圍護和墻壁;⑦在屋頂鋪上編織好的草排。一般的住宅,從立樁到上頂,前后也就一天時間。我們在為中國援助柬埔寨吳哥周薩神廟維修工程竣工儀式而搭建類似干欄式建筑的主席臺時,用的材料仍然是木材和箬草,搭建程序也基本相同。雖然因為建筑物的意義不同,建筑細節非常講究,從立樁到完工,前后也就花費了3天時間。
柬埔寨屬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兩季:雨季和旱季。年均氣溫在27℃以上,年均降雨量1 800毫米,而且80%是在雨季落下的。在每年5~10月份的雨季里,氣候非常濕熱,地面積水很多。降雨量最大的象山南端可達5400毫米,金邊以東地區的降雨量也都在1000毫米以上。所以,柬埔寨對于住宅建筑的通風和防濕性能要求很高。用木板或草編構成墻壁或地板,其間會有許多縫隙,這可以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熱帶氣候特別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動物種類又十分繁多,人們居住的地方與地面有一定的距離自然讓他們的生活更安全。
人類的住宅是最能體現族群生存環境和文化理念的建筑,因為生存是人類繁衍發展的第一前提,然后才是美的裝飾。“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張載:《西銘》),所以,住宅形制既是人類物質必需的真實反映,也是人類精神必需的真實反映。人類的思想在這一刻被物質化了,被凝固了。美國學者拉普普說,住宅建筑集中體現了建設者對生活的不同理解和對真理的不同認識。確實有其道理。
生存環境從根本上決定著人們住宅建筑形制的行為取向,但人們也在努力將自然環境向適合自己生存需求的方向改造。于是,世界各地的不同族群創造了不同的住宅形制,建筑了豐富多彩的住宅群落,扮演著各自特有的歷史角色。人類將大大的環境凝聚成小小的住宅,又將小小的住宅上升為大大的文化。
環境就是這樣被尊重又被改變著,人類就是這樣受限卻無限地發展著。
傳統干欄式建筑在柬埔寨得以大量保存和發展的原因還有一個,這就是近代柬埔寨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傳統的干欄式建筑所用的材料和建筑方式,決定了其在保護室內財產方面是十分有限的。我進過幾個居住在傳統木結構干欄式建筑中的柬埔寨家庭,室內幾乎都是空空如也,屋里最為貴重的就是電視機了。好多家庭在晚上是不開燈的,就靠電視的光線來照明。這種家庭傳統上都是沒有床的,席地而臥,席地而坐。
古代柬埔寨曾經是東南亞歷史上最強大也最富裕的國家,唐人慧琳《一切經音義》在注《惠超往五天竺國傳》時稱其“干諸昆侖國中,此國最大”。元人汪大淵在《島夷志略》中甚至直呼其“富貴真臘”。但現今的柬埔寨雖然山河未變,物產依舊豐富,卻屬于世界上最不發達國家之一,貧困人口占總人口的36%。其中原因很多,有政治的,也有經濟的;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有歷史的,也有現代的。
為了盡快將柬埔寨從貧困的境地中解救出來,讓其走上有效、快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聯合國等機構的呼吁下,國際社會對柬埔寨的援助在不斷地加強和擴大,目前,主要援助國及組織有日本、法國、澳大利亞、德國、中國、瑞士、美國及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
中國政府自與柬埔寨政府恢復正常關系以來,加大了對柬埔寨的援助力度,援助范圍涉及公共設施、工農業、公路交通、文化教育、醫療衛生、公共安全、軍隊建設、商業貿易、社會福利等方面,援助金額多者上億元,少者幾十萬元,從而成為國際援束的主要力量之一。已經完成的吳哥周薩神廟的維護工程就耗資1000多萬元人民幣,我們正在進行的茶膠寺維護工程前期費用就有6000多萬元人民幣,這些資金全部由中國政府承擔。
我真心希望具有古老歷史文化傳統的柬埔寨迅速發展起來,廣大平民百姓能夠富裕起來,在保留民族傳統文化特色的前提下,早日告別簡陋的傳統干欄式建筑,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