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體育是體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關于民俗體育內涵的界定,目前尚無定論。筆者以為,民俗體育是指在一定的文化環境中形成,并在一定范圍內由廣大民眾創造、流傳的民間體育活動,是一種傳統的體育文化樣式。它既依附于民俗節日,也存在于民眾的日常生活。“民”指民間,相對于官方而言,指廣大民眾。“俗”即普遍流行之意。簡而言之,民俗體育是對民間傳統體育的總稱。
一
天津地處海河流域下游,東臨渤海,北接燕山。據考古發掘判斷,在此聚居的先民可以追溯到距今約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戰國時期海河南北為燕、趙、齊爭雄之地。明永樂二年(1404年)天津正式設衛,后又增設天津左衛、天津右衛。永樂三年(1405年)開始修筑城墻,自此人口數量急速增加。外鄉商賈、外地務工人員及各色藝人也紛紛來津謀生,遂使天津成了一座“五方雜處”的移民城市。清雍正三年(1725年)改衛為州,雍正九年(1731年)升州為府,轄天津、靜海、青縣、南皮、鹽山、慶云、滄州六縣一州。至此,天津作為北方大都會的規模已經形成。
外地移民的到來,帶來了具有各地民俗特色的健身活動。這些外來活動天長日久逐漸形成了內容豐富的天津民俗體育活動,長期以來流傳于民間,成為天津獨具特色的民俗體育文化。
二
天津的民俗體育歷史悠久,易筋經、八段錦、拳經等法,在天津設衛后就已流傳,還有皮條、杠子、爬桿、中幡、跑旱船等活動,特別是游泳尤為盛行。“龍舟競渡”自乾隆皇帝下江南以后開始盛行。歷來還盛行獅子舞、龍燈會、踩高蹺等配以音樂的體育表演。民國年間,天津放風箏的活動及比賽很普及。明清以來,天津武術界出現了不少高手,摔跤運動也很活躍,歷史上涌現不少名手。上世紀40年代,摔跤名將張鴻玉曾多次和張魁元、張連升、張鶴年到北京天橋摔跤場比武,被譽為跤壇“四大張”。總體來看,天津民俗體育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主要存在形式:
民俗體育花會
天津的花會至今已有600余年的歷史,活動一般多在禮儀盛典、傳統節日、喜慶豐收及祭祀活動中進行。花會表演中,許多項目雖有歌舞性質,但更具體育特征,是天津民眾廣泛開展的民俗體育活動,如捷獸(耍獅子)、杠箱、中幡、高蹺、飛镲、重閣、旱船、秧歌、法鼓、舞龍、碌碡、腰鼓、跑驢、跑落兒、八大帥、疊羅漢、小車會、清平竹馬等。
民間武術
民國《天津縣志》說天津人“無論貧富,見義必為,饒有古遺風”。天津人古道熱腸、樂于助人又豪爽爭勝,充滿活力,向來都有習武的傳統,加之武術本來就是民眾強身自衛的一種常用技能,故民間研習武術之人不計其數,數百年來武術活動普及面廣,深受群眾喜愛。天津民間武術的拳種套路流派林立,武術器械和對練形式多樣,回族的重刀(大刀)術和薊縣的北少林術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體育游戲與競技
體育游戲與競技是以消遣休閑、調劑身心為主要目的的民俗體育活動,在民間非常普及。天津民間的游戲與競技項目十分豐富,攀杠子、皮條、摔跤、舉重、抖空竹、放風箏、跳繩、踢毽、爬竿、拔河、扔沙袋、登高、游泳、賽龍舟等,深受民眾歡迎。
三
天津是個移民城市,各地移民帶來各自的民俗體育活動,匯聚成天津的民俗體育內容。天津民俗體育的發源可用一個“雜”字概括,各地移民便是民俗體育文化的主要承載者和傳播者。
元代時,隨著河海運輸的發展,大量外地軍民進出直沽(天津)或落戶此地,致有“兵民雜居久,一半解吳歌”的市井風情。明初燕王掃北,將大量皖北人和蘇北人帶至京津一帶戍邊,朱棣稱帝后,這些皖北及蘇北來的軍人成為駐津的最大群體,他們的家眷、親屬也隨之遷入天津,占據了強勢地位。明清以來,天津曾出現不少會館,如山西會館、閩粵會館、山東會館等,這是居住在津的山西、廣東、福建等外省區商人為維護自身利益而成立的民間組織。這些商人在天津經商定居,成為天津人口的組成部分。在天津工商界還存在過廣幫、潮州幫、山西幫、寧波幫、河北冀州幫等很有實力和影響的幫派組織,這從另一個側面也表明了天津移民的來源。清代以來,天津周邊地區頻發水災,山東、山西、河北的大量難民合家涌入天津,落地生根。
《津門保甲圖說》(1845年編寫)顯示,天津城內和屬于城區范圍的居民中,土著居民為740戶,僅占全城區總戶數的2%多一點,足以說明在天津城市人口中移民占了絕大多數。其中皖北人和蘇北人占據了上層地位,河北、山東、山西一帶的農民成為天津移民的主流,天津的民俗體育主要來自這些地區。
四
社會文化、軍事文化、商業文化是天津民俗體育形成與發展的基礎。
1.廟會文化。廟會的最初形成與宗教活動有關,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后來附設一些商業活動,民間的各種社、會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久而久之,廟會便成了一種以宗教信仰為依托的民俗活動形式。天津的廟會繁多,除了大名鼎鼎的皇會外,還有獨樂寺廟會、城隍廟會、藥王廟會、塘沽潮音寺廟會、盂蘭會等。廟會的興盛有力地促進了民俗體育花會的發展,不僅提高了普及程度,擴大了表演規模,還大大提升了民俗體育花會的表演水平。
2.軍事文化。金代直沽寨的建立,使天津從單純的漕運樞紐發展為具有漕運與軍事雙重作用的重鎮。元代為了增強軍事守備,將直沽寨改為海津鎮,加強了其作為京師大門的戰略地位。明萬歷二十年(1592年),明朝支援朝鮮抗日,把軍事轉輸中心設在天津。清政權建立后,天津作為京師門戶的地位日益重要,成為畿輔首邑。可見,古代的天津是極其重要的軍事衛所,戍守軍士自然成為天津的重要居民之一。歷代屯田士兵和漕運半軍事化的水手以及李鴻章在天津駐扎的淮軍和袁世凱在天津訓練的新軍,更為天津不斷增添著軍旅氣氛,造就了天津人“俗尚武健”的粗獷豪爽和堅忍不拔的市民性格。民風淳樸,任俠好義,民間武術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3.商業文化。元代天津地區的河、海漕運活躍了集市貿易,加強了直沽與南北各地的聯系與交流,促進了本地區經濟的繁榮和發展。明中葉以后的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的商品集散地,人口也比往昔大增。清康熙年間,南北各地商品的大量吞吐,使天津商業空前繁榮。商業的繁榮,不僅引來外鄉商賈紛紛攜家帶口移居天津,成為天津的常住居民,而且吸引了眾多的外地務工人員及各色人等以“闖碼頭”的方式來津謀生。眾多往來于天津的客商需要得到人身和財產安全的保障,因而習武成了重要的防御手段之一,天津也成了江湖游俠、鏢師、武林高手的薈萃之地,不同風格的武術套路傳人天津,促進了民間武術的發展。另一方面,繁榮的商貿能聚集人氣,有人氣的地方就有娛樂,各地的民俗體育形式大都被廣泛吸收,形成了天津豐富多彩的民俗體育活動。
五
天津以地處“河海通津”處而著稱,傳統文化本身就具有開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的特點,各地民俗體育活動也被廣泛接受。天津地區武術拳種套路流派林立,太極拳就有陳氏、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等派;形意拳也有河北派、山西派、河南派等。再加之羅漢拳、武當拳、大洪拳、小洪拳等拳種,共計50余種。天津回族重刀的始祖是一位金陵籍回族士兵,享譽全國的霍元甲祖籍則是河北滄州地區。高蹺、摔跤等運動主要流行于北方,賽龍舟則為南方喜聞樂見的民俗體育事項。天津以開放和包容的姿態接納各地的民俗體育,形成了南北兼容的民俗體育文化。
天津民俗體育兼收并蓄,在項目上雖少有獨創,卻善于融合與改革。舞獅按照地域有北獅、南獅之分,造型亦不相同。北獅好比文獅,莊重典雅,主要流行于北方,造型酷似真獅,舞獅者的全身都披上金黃色的獅毛,形象逼真,惟妙惟肖。南獅好似武獅,勇猛好戰,主要流行于廣東、廣西及港澳臺地區,造型主要在獅頭,獅頭以戲曲面譜作鑒,色彩艷麗,形象活潑,獅身則以彩布代替,表演者不必全身披毛。天津的舞獅既有南獅的外形,又有北獅的表演技巧;既方便造型裝扮,又不失雍容溫和。將南北方特征巧妙地融為一體。天津的花會表演,在吸收模仿的同時,也很重視改革創新。不僅表演規模更加宏大,表演難度也更高,而且吸納了許多歷史故事與民間傳說,借古說今,使花會表演別具一番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