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時孔網(wǎng)上有兩冊舊抄本拍賣,標(biāo)價(jià)其實(shí)并不高,但以所上圖片影影綽綽之故,連續(xù)四次(事后查詢得知)上拍而無人問津。筆者略略看出一件似是詩抄,一件為文論,語涉近代史實(shí),感覺其中應(yīng)有些意思,待第四次流拍之后,跟拍主商價(jià)要下。購品收到,視其書法、紙張,確定為同一人筆跡無疑。事后想想,如果圖片清晰些,這兩件舊抄冊或許就不為筆者所有了。
詩冊封面缺失,裝訂線旁的封皮殘邊仍在。首頁略缺邊角,未見作者題款。想來題名很可能書于封面,這也往往是隨手錄稿的痕跡。逐頁翻閱,及至末端,筆者又驚又喜:詩作者竟然是晚清民初時期南社的一員。
冊頁大體為民國4年即1915年的詩作,這是因?yàn)槠渲袔状斡小耙颐钡念}識。第一首詩題為《頌新元旦即舊歷十一月十六日》,因知為1915年新年伊始,詩人以新冊頁錄一年起首之作,也由此可知正文并未缺頁。冊中并錄詞作,偶有聯(lián)語,又雜有議述時事之文,間記時聞,文字稍有改正,是為作者隨時興感的詩詞雜記的稿本了。
冊中多杭州、蘇州兩地之詩。《思家》一題有“可憐今夕夢,不得到杭州”句,又《先妣忌日在客泣賦》有“吳郡羈棲苦,杭州憶念憐”一語,作者很可能寓家于杭州。詩作多為瀏覽風(fēng)物故跡,有《吳山廢寺題壁》《友人招飲攜妓棹劉莊》《重九宴湖山》諸作,平居不外是題畫賞花之雅,有《題畫》《詠水仙花》各詩。關(guān)懷時事之作更屬不少,如《閱報(bào)傷青島被陷日兵》詩有“大地年來幾劫灰,忍聞青島又淪災(zāi)”句,還有《聞警口占》等作,無不流露出詩人關(guān)心國事的情懷,而《遣懷》諸詩則更多是抒發(fā)自己的落寞之心了。
此期間,詩人交往的人物中有婺源余家鼎(1850~?),字彝伯,時寓居杭州從事商業(yè),為婺源木商界的領(lǐng)袖,且有徽州府候補(bǔ)議員及浙江候補(bǔ)知縣諸銜頭。此人擅長書法,又喜收藏碑帖,屬于儒商一路。還有鹽官人鄭功懋(1874~?),字樊侯,別號眉公,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是現(xiàn)代地方教育創(chuàng)始人之一,著有《書帶草堂詩存》。冊中還有與其他人物的酬作,只是一時未能查出其人的履歷。
冊中《杭州城站竹枝詞》一組,也極有意思。第一首說:“女手摻摻出品良,為郎曾制小荷囊。依稀記得郎名字,金線牢拴壓在箱。”如果沒有對杭城風(fēng)俗的熟稔,想必是無法得此的。《贈西洋青樓》一詩也見出民初杭州的風(fēng)情:“腰細(xì)裙寬面障紗,飛塵影里駕輕車。誰憐西域青樓女,能看江南二月花。”冊中還有《戲擬私娼請求保護(hù)稟》,雖是游戲之文,而不無關(guān)注社會之意,這也是可以明白看出來的。
大約在1915年秋間,詩人來到上海,也許是專程到此參加南社雅集的,留下《九日南社雅集于愚園》詩二首。其一云:“吳山兩過浦煙平,有客登高涕汨橫。風(fēng)激怒潮猶作勢,霜摧敗葉肯留情。青衫浣酒當(dāng)年夢,紅袖調(diào)箏隔院聲。惆悵江南秋花老,不堪重賦庾蘭成。”第二首也有“云起樓頭秋氣深,萬方多難此登臨(用唐人句)”之語。本年南社在上海愚園雅集兩次,排序?yàn)槟仙绲?2集的在5月9日,詩句的時節(jié)光景不合。第13集在10月17日即農(nóng)歷九月九日,與詩題詩意相吻。據(jù)《南社雅集名錄》,此集與會者27人:蔡冶民、葉楚傖、姚石子、蔡恕庵、王粲君、狄君武、汪蘭皋、鄭仄塵、姜可生、陸秋心、朱少屏、陳匪石、李心冥、李一民、周芷畦、余十眉、劉筱野、邵力子、胡寄塵、劉雪耘、黃簣孫、張荔丹、申睨觀、王均卿、鐘衡臧、王道民、張冥飛。應(yīng)該說詩冊作者并非佚名,而是其中某一位,只是一時姓名無法確定而已。
這次雅集,詩人與社中舊雨新朋多有唱酬,詩冊留下有為陳去病題《吳江陳母沈太君挽詞》詩。周芷畦(斌)的《柳溪竹枝詞》在本年鉛印出版,傳散友朋,詩人因此作有《題<柳溪竹枝詞>》。
至于詩冊作者為何人,雅集27人名單是可以大大縮小范圍的。女性會員可以除外,周芷畦確定不是。作者的鄉(xiāng)貫應(yīng)該是江浙一帶,似長期寓家于杭州,同時肯定不是蘇州人,因其吳門詩中的異鄉(xiāng)感嘆可知。還有詩冊中并無愚園第12集的詩作,可能說明他沒有參加此次雅集。將第1 2集、第13集都參加的人物排除,只余下10人,作者很可能是其中之一:
蔡恕庵(模),江蘇金山人
鄭仄塵(國準(zhǔn)),江蘇武進(jìn)人
姜可生(君西),江蘇丹陽人
陸秋心(曾沂),江蘇海門人
黃簣孫(瀾),廣東梅縣人
申睨觀(檉),遼寧人
王均卿(文濡),浙江吳興人
鐘衡臧(觀誥),浙江鎮(zhèn)海人
王道民(時杰),江西九江人
張冥飛(燾),湖南長沙人
此排除法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敢完全肯定,畢竟并不十分周全。南社雅集詩文隨時輯刊,《南社叢刻》又有廣陵書社于上世紀(jì)80年代的重印本。其中應(yīng)收錄有此人的作品,可惜筆者無法查閱。又,從轉(zhuǎn)讓者處得到的信息說,詩冊、文論二冊得自婺源,是從晚清潘繼恩親家余顯庭(也是他的師爺)家里散出的。這也是尋查作者的一條線索,不過目前端無頭緒。
南社研究這一大課題,特別是文獻(xiàn)上的發(fā)掘成果不斷,其中就有“南社”成員的后輩一直在收集先人詩文,編輯出版。時屆辛亥百年,更應(yīng)有紀(jì)念。或有垂意諸君提供線索,確定詩人姓名,漸次進(jìn)行研究。本文只不過是一個發(fā)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