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一堂乃徽州祁門渚口倪氏宗祠,因渚口為倪氏貞一堂支派,故得名。重建于1915年的貞一堂,坐落在村中央,坐北朝南,占地1200平方米,三進七開間。前為儀門,中間為享堂,后進是寢室,為二層式建筑,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整個祠堂由108根大柱支撐,取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貞一堂用料精良,規模宏大,雕刻精美,被譽為“徽州民國第一祠”。
渚口自北宋建村,至明初,倪氏宗族才建成祖廟
貞一堂。后遭兵火焚毀。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禮部尚書夏言上《令臣民得祭始祖立家廟疏》,得到明世宗批準,于是宗祠遍天下,徽州更是大興土木,無族不建宗廟。此時也是倪氏家族人丁興旺,政治顯赫,富甲一方,稱雄祁西之際。族人倪思輝,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中舉,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中進士,累官至南京戶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糧儲,提調七省。曾因上書彈劾客氏,謫貶福建按察使,后以忤魏忠賢被削職,明史有傳。一人的功名撐起一個家族的輝煌。族人倪道魯、倪三松、倪本高等業鹽于兩淮,成為鹽業大賈。倪思喜、倪道昭等以木殖起家,累資數萬。此際,倪氏聲譽隆隆郁起,成稱“新安倪氏望族”。清代康熙十二年(1673年),由倪思謹等倡議重修貞一堂。各種材料剛剛備齊,突遭土匪焚毀。倪宗袞等再次出資籌劃,擔當主持,得到族人的積極響應,于康熙十四年(1675年)建成。宗祠落成之日,徽州知府馮世雍為貞一堂賦詩一首:“兩宿錦城宅,高堂綺席開。雨含花暈滋,詩灑鳥聲催。譚舞青龍劍,春回紫鳳臺。海云明玉節,勝地幸重來。”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倪望重中進士。歷任浙江桐廬、淳安、諸暨、黃巖、臨海等處縣令,浙江鄉試同考官,四品同知銜二品封典,授中憲大夫、資政大夫。倪望重還是徽州晚清最著名的藏書家,其“萬卷樓”藏書150余柜,多宋元古版。后其子倪啟佑又購置大量圖書,對外開放,化私為公,嘉惠士林。新中國成立后藏書歸貞一堂,貯存在貞一堂寢室的樓上。
宣統二年(1910年)元宵之夜,因舞龍燃放鞭炮引起火災,貞一堂再次遭受滅頂之災。民國元年(1912年)渚口富商倪尚榮出資銀六百兩、谷物五十余秤主持重修事宜。然而祠未成而病逝,尚榮妾金氏、王氏秉承夫志,“木石之工繼起,是冬,復以紡織資獨擔任兩廊石池,竟乃夫未償之愿噫偉矣。此真有須眉氣者”。所以,貞一堂的天池稱為“織金池”。因倪氏族規有“庶妻不及配享祠”,族人特在貞一堂邊專修“庶母祠”,讓“庶妻統得地以安其魂而有所依”。
越二年,貞一堂重修告成。其時正是辛亥共和肇造之時,倪化鱗當選為第一屆祁門縣議會副議長、教育會長。乃募金辦學校,以貞一堂為校舍,孤苦學童免費入學,呈普及之象。
1934年冬,方志敏部紅軍800人過渚口,在村西和地方武裝展開戰斗,因紅軍嚴明的紀律,這次兵火沒有讓貞一堂再次遭受災難,寢室樓上的“萬卷樓”藏書亦得以傳承下來。20世紀50年代由我國著名版本學家趙萬里先生親來檢點,移送北京,現藏國家圖書館。趙萬里先生還為渚口賦了一首極形象的詩:“曲折皆青石,小街踏雨過。一家兼府縣,兩處見嵯峨。雕棟斧痕在,危樓灰積多。圖書移萬里,歲月竟蹉跎。”
貞一堂門前排列整齊的18對旗桿石,上面分別刻著“進士第”“鄉試舉人”字樣。這是倪氏子孫每取得一個功名,就置放一對旗桿石,插旗祝賀,激勵兒孫仕進,彰顯宗族榮光。它們見證著貞一堂的幾百年風雨,見證著倪氏宗族的興衰榮辱。
巍峨雄偉的貞一堂集中體現了倪氏宗族的政治勢力、經濟實力、宗族制度、風水觀和建筑思想。現在,倪氏后人正很好地保護著貞一堂,我想,貞一堂的明天將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