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何以得名?我們查閱了以下幾種字詞典中的釋義:《漢語大詞典》:“一種口大底小的食器。一般是圓形的。”《辭源》:“圓形敞口的食器。本作‘梳’、‘盤’。”《漢語大字典》:“盛飲食的器具。”讀罷這些說解,我們會想,難道是由于碗的口徑呈圓形所以我們名之日“碗”?這顯然不能真正解答我們的疑惑。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詞源學上作考察。
我們知道,碗從夗得聲,《說文·夕部》:“夗,轉臥也。”段玉裁注:“謂轉身臥也。《詩》日:‘展轉反側。’凡‘夗’聲‘宛’聲字,皆取委曲意。”《漢語大字典》中對夗的解釋是:“身體側臥彎曲的樣子。”正如段玉裁所說,考察其他以“夗”作為聲符的字,如“宛”、“惋”、“蜿”等字后,我們也發現,它們大都帶有“彎曲”意。夗、宛、碗、腕、剜、惋、婉、踠、蜿等上古同是音母、又都屬元部,意義相通,是一組同源詞。
宛,《說文·一部》:“宛,屈草自覆也。”《說文通訓定聲·乾部》:“宛,猶屈也。”《史記-司馬相如列傳》:“奔星更于閨闥,宛虹拖于楯軒。”張守節《正義》:“顏云:‘宛虹,屈曲之虹。”’又如歷史上的宛城,在今河南南陽,“宛”是南陽最早的地名之一,南陽西、北、東三面環山,有著四方高當中低平的盆地地貌特征,正像一個碗的形狀,因此得名。涴,《集韻·阮韻》:“沈,沈演,水貌。”《文選·江賦》:“陽侯破硪以岸起,洪瀾沈演而云回。”李善注:“涴演,回曲貌。”可見涴表示水曲折迂回的樣子。
腕,《釋名·釋形體》:“腕,宛也,言可宛屈也。”腕即手肘的關節處,這個關節是可以彎曲的。故取其聲符的“彎曲”義。
惋,《戰國策·秦策》:“受欺于張儀,王必惋之。”晉陸機《文賦》:“故時撫空懷而自惋。”唐杜甫《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感時撫事增惋傷。”可見,惋有情緒不順暢、心思蜷曲之意。惋又可用作中醫學術語。《漢語大字典》釋作:“內熱。”《素問·解精微論》:“夫志悲者惋,惋則沖陰。”王冰注:“惋,謂內爍也。”又《陽明脈解篇》:“陽明厥則喘而惋,惋則惡人。”王冰注:“惋熱內郁,故惡人耳。”考慮“惋”字聲符的意義,我們認為,“惋”這種癥狀更確切的理解可能為由于內熱引起的氣息不順暢,不然怎么會“喘而惋”呢?所以無論心情也好,氣息不順也罷,“惋”都有迂曲不暢之意。
婉,《左傳》成公十四年:“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杜預注:“婉,曲也。謂屈曲其辭,有所辟諱。”可見,曲折表情,并不直抒胸臆,是為“婉”也。現在我們說“婉轉”,也是指說話溫和而曲折,或是歌聲、鳥鳴等聲音抑揚動聽。
蜿,《文選·魯靈光殿賦》:“虬龍騰驤以蜿蟺。”呂延濟注:“蜿嬗,盤屈貌。”可見“蜿”用于形容事物曲屈盤旋的樣子,如現在常用的詞“蜿蜒”。再如蚯蚓的別名,《文雅·釋蟲》:“蚯蚓,蜿嬗,引無也。”晉崔豹《古今注》:“蚯蚓,一名蜿嬗,一名曲蟺。”而“曲蟺”這種叫法至今仍保留在四川方言中。
通過以上對聲符含“夗”的字釋義的歸納分析后我們發現,字典中對于“碗”的釋義其實是不能解決其命名來源問題的,“碗”的命名并非僅僅因為它是圓形的,乃是由于它有一個呈彎曲形狀的面,取其聲符“夗”的“彎曲”意。
據此我們還可以了解到其他一些以“夗”為聲符的字的準確意義,例如:“剜”字,《漢語大字典》釋義為“刻;挖”,但并未明確告訴我們是怎樣刻或挖的,與其他刻、挖的方式有什么不同,不過根據其聲符“夗”,我們也可以推測出“剜”的用刀方式應該是呈曲面弧形的。
(作者:重慶市西南大學文獻所碩士研究生,郵編4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