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春耕前夕,回鄉探親,卻有一番觀察農村之后的感悟。
新的春天,鄉親們也在醞釀新的致富“招式”。相比于往年,大伙少了幾分盲從。記得幾年前,豬肉漲價,眾人群起一窩蜂養豬,結果是“賠者眾,贏者寡”。還有,筆者家鄉所在地晉北原平市,玉米是傳統種植項目,省工,產量也不算低。于是乎,一種好多年,且家家戶戶“廣而種之”。可現如今,在原平,種植玉米已經優勢不再:長期徘徊裹足不前的玉米價格永遠趕不上像長了飛毛腿似的種子、復合肥的價格。但農民又不能不種地。看來,這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思路也得變。
如何變?來串門的前排鄰居二虎有一個思路。二虎在村里素以膽大、有魄力而聞名。如今,他與人合伙在本地包地100畝種植甜糯玉米,嫌腿不長,不過癮,還跑去內蒙古承包了500畝地,搞規模化種植。二虎的路子,讓鄉親們唏噓不已。問之:“何以敢干?”答曰:“量大賺錢,又值得用機器。”二虎還透露了另外一個信息,種植規模大了,可以直接去廠家買化肥、種子,有議價能力。
二虎的成敗,咱不敢預測。但終歸而言,其規模化種植、種植品種創新以及異地種植的辦法,還真是“不走平常路”,在當地而言,還是走了一條新路。
其實,不止于“二虎式”的致富新路,鄉村治理中“不走平常路”的路,也為多地所實踐。河南鄧州市的“4+2工作法”,就是將農村黨組織、村民代表大會、村委會、村干部、村民等主體的責權利重新梳理、歸位,進一步明確和革新了他們之間的運行機制,從而在鄉村治理上邁出了新步伐。本期《村委主任》重點推出的“168工作法”,也是村級治理中的一次有益探索和創新,頗具革新性。
在企業里,“創新”二字常被提及,技術更新、設備升級、生產流程、組織管理等層面的創新層出不窮,適應了現代市場經濟競爭的需要。農村亦是如此,關注農村,就必須關注農村的創新,還應是包含了村級治理、農民組織與合作形式、土地流轉與利用、農村社團發展、城鄉互促等內容的創新。
就像咱《村委主任》雜志,自2009年更名創刊以來,在保留讀者喜歡的欄目的同時,也在努力地調整舊欄目,開辟新欄目,凝練更好的內容。今年,又嘗試策劃《村委主任》<大學生村官版>,并積極組織一些村官論壇、征文等活動,以期為村官們打造自己的交流與溝通平臺。
以上種種,告訴了我們創新無時無處不在。唯有創新,而且是剝離了表象之外的思想創新、理念創新,才是我們一切工作的活力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