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即將迎來新一輪的村委會換屆選舉,這也是《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改后的首次換屆選舉。筆者有幸參加過幾屆村委會換屆選舉,總結前幾次的經驗,覺得村干部在選舉前、選舉中、選舉后這三個階段中,應著重做好以下一些事情。
選舉前
財務公開,給村民一個明白。村集體經濟與財務管理是老百姓最關注的問題,直接影響選舉效果。所以村干部在選舉前,必須認真按照上級有關文件規定,組織相關人員完成任期內村級財務審計工作,公布審計結果,公開張貼村級財務明細表,讓老百姓明白,并對不合理開支進行處置,保障選舉能夠如期、有序舉行。這個工作做不好,必將影響選舉的正常進行。
正確引導輿論,防范小道消息滿天飛。一個建制村大多由幾個自然村組成,村民對候選人情況的了解、候選人在選民心目中的印象,都會影響選舉結果。村委會選舉中,如果正面宣傳介紹工作做得不好,甚至不做,就給了散布小道消息、造謠中傷者機會。
注重選舉中的細節設計,盡量減少操作過程中的漏洞。在選舉前,負責選舉的工作人員要根據本村具體情況,盡量完善工作細節,避免選舉過程中出現一些不必要的失誤和矛盾。
選舉中
遏制與打擊違法現象,保障選舉有序進行。近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村資源越來越值錢,當村干部就意味著對集體資源有了發言權。因此,村委主任等職務成了香餑餑,一些用心不良的人也盯上了這些職位。于是,賄選、罷選、搶選票、撕票箱、偽造選票、惡意上訪、黑惡勢力干擾等種種不良現象開始出現在選舉中,在局部地區甚至較為嚴重。對這些現象,選舉委員會要及時遏制與打擊,保障選舉有序進行。
無論怎樣設計、周密思考,選舉中難免出現新情況、新問題,選情復雜的村更是這樣。妥善處置這些事情很關鍵。
2008年4月25日是某村投票日,村委主任候選人甲與乙競選。下午5時,計票結果為甲比乙多4票,甲順利當選村委主任。晚上7時,有十幾個在外居住的選民回村,要求參加投票。選舉委員會處于兩難境地,如果讓他們投票,選舉結果很可能就會改變。如果這樣,甲肯定不會同意。不讓他們投,這些選民不同意。因為,公告上只公布了4月25日是該村投票日,卻沒有規定具體幾點鐘截止投票。面對這種情況,選舉委員會成員通過協商,妥善地處理了這個問題。
在選舉中,選舉委員會工作人員要耐心地解答選民提出的問題。村委會選舉是一種競爭性的選舉,候選人的支持者對對方候選人提出一些過激的問題也很正常,工作人員要予以耐心地解答,從而穩定選民的情緒。
選舉后
安撫好落選者的情緒,化解不利因素。在農村選舉中,一些落選者心理很失落,往往在以后的工作中會給新班子出難題。因此,在選舉后,選舉委員會成員、村黨支部成員要到落選者家里做一些思想工作,安撫落選者的情緒,爭取他們對新一屆村委會的支持。同時要對落選者中的優秀分子加以培養或者給予重用。在村委會選舉中出現缺額時,比如要選4名村委委員,結果只選定3名,則可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綜合考慮宗族姓氏、自然村分布等因素,從落選者當中聘請1名擔任一定的職務,還可以把一些落選者列為后備干部培養。
及時督促并監督村務移交,讓新班子盡早進入角色。選舉結束后,在選舉委員會成員的主持下,在村黨支部成員、駐村鄉鎮領導的監督下,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二十條:“上一屆村委會應當自新一屆村委會產生之日起十日內完成工作移交”的規定,及時移交公章、村級財務、檔案、辦公室、辦公設施等。對上一屆村委會以種種借口不及時辦理工作移交手續的,要找出原因,對癥下藥,妥善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