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在這個共論國是、建言獻策的重要場合,那些身為農村基層干部的人大代表更多地熱議他們熟悉的三農話題。2011年全國“兩會”上,看看他們關注什么、說了些什么。
來自河北的全國人大代表楊秀華是一名女強人。作為河北省承德縣下板城鎮朝梁子村的黨支部書記,她說,新農村建設應該做到讓農民“上樓不失地”、“上樓不離地”,新農村不能讓農民“看著光鮮,住著辛酸”。
朝梁子村是1950年代農村合作化建設的老典型,今天則擁有“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等很多榮譽稱號。但在全國都轟轟烈烈開展新農村建設的過程中,這個村的步子邁得并不大。于是不少人問楊秀華,為什么“先進村”在這件事情上卻落后了?
其實,朝梁子村在2004年就利用閑置土地建起了一小片樓房,但此后一直沒有新的動作。楊秀華說:“我們不是不搞新農村建設,而是要扎扎實實穩步推進,在保證不丟山、不失地,資源不流失的情況下進行?!?/p>
朝梁子村建起的一小片樓房里,住著大約100戶村民。全村348戶村民大多數還居住在從前的房子里?!吧蠘恰钡霓r民并沒有離開土地,要么繼續從事農業生產,要么利用原來的房子經營農家樂,都有穩定的收入保證。
楊秀華說,其實村里的人都愿意住樓房,村里的樓房在村民心里樹立起了一個奮斗的目標,但是決不能讓開發商在農民“上樓”心切卻暫時湊不齊房款的情況下,允許農民以地抵款,借機圈地。
“我不主張為了完成一個工作目標而讓老百姓的利益受損,不能讓新農村看著光鮮,住著辛酸。”楊秀華說,“在新農村建設這件事上,我算計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讓村民上樓之后還能從土地上獲得穩定的收入,這真正關系著老百姓的長遠利益?!?/p>
在楊秀華的心里,也有一個新農村建設的規劃,首先是要繼續利用村里的土地進行農業項目綜合開發,再利用村里的生態農業項目搞農家旅游,讓村里更多人能為建成的農家院提供原材料和服務。下一步,楊秀華還設想在村里建設農村合作醫療場所、公園、母親學校、科技學校、法律學校。
“我覺得新農村建設更重要的內容還有提高村民的素質,讓他們接受更多有用的信息,腦子才能活起來,生活才能富起來,將來住進樓房也會更踏實。”楊秀華說。